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文│特約撰稿人 小藍魚

編輯│劉肉英

在剛剛結束的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綠皮書》斬獲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影片三項大獎,但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爭議,因為此前討論熱度較高的《羅馬》、《黑豹》等影片似乎更符合群眾的心理預期。

《綠皮書》在題材上選擇了奧斯卡偏愛的類型,內容涉及美國社會關注的話題點。儘管故事簡單,但無論是在情節處理還是人物刻畫方面,始終圍繞著種族歧視這一精神內核展開,於平淡細微處娓娓道來。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社會問題的關心與思考

《綠皮書》的敘事線索十分清晰,影片以一個經典好萊塢歌舞片式的場景拉開序幕,音樂元素貫穿其間,但整個影片的定位依然是典型的公路喜劇片類型,講述了一個黑人音樂家與白人司機在巡演過程中遭遇的種種經歷,最終消除偏見,成為好友的故事。

關注一部影片之時,除了關注講述故事的年代,還要關注故事所講述的年代。《綠皮書》的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紐約,此時的美國,戰後蕭條、經濟疲軟、種族對立嚴重,在此大環境下生活的白人托尼,甚至需要靠抵押手錶、與人比賽吃漢堡貼補家用。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著作為白人的自我優越感和對黑人的歧視。托尼丟掉酒吧的工作回家時,對太太找來的黑人工人一臉嫌棄。導演先是給了黑人用過的水杯一個特寫,但尤嫌不足,直到鏡頭掃到托尼用手指捏著水杯扔到垃圾桶里。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影片對於人物的把握和塑造極其鮮活,電影一開頭,通過托尼在酒吧與人打架、和人比賽吃26個漢堡以及丟掉黑人用過的水杯等鏡頭,就展現出了一個習慣用拳頭說話、簡單直接又帶有種族歧視的白人形象。維果·莫滕森為這個角色增肥40斤,從《指環王》里清瘦優雅的阿拉貢搖身一變成為《綠皮書》里的粗俗多話的壯漢托尼·利普。

托尼為生計,應聘成為黑人鋼琴家的保鏢+司機,協助音樂家雪利完成南部城市的巡演活動。面試的那場戲是雪利的第一次出場,他微仰著頭,高高在上地坐在椅子上與托尼對話,舉止過分地優雅。雪利出入上層社會,自小受藝術的熏陶,言談考究,除了膚色,從他身上幾乎看不出任何固定印象中黑人的形象,「上等黑人雪利」+「底層白人托尼」的人物設定讓故事的情節更具張力。影片不僅僅展現了種族主義這一美國社會問題,而是在這趟「公路之旅」中通過情節和鏡頭,在看似輕鬆娛樂的情節中對這種現象進行批判與思考。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天才黑人的桎梏與打破

電影的片名《綠皮書》來源於一本曾經真實存在的美國黑人旅行指南,上面標註了各城市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場所,在種族歧視嚴重的當時美國,這本書是黑人外出的必備生存指南。在台上風光無限的黑人音樂家雪利,也需要這樣一本綠皮書加上白人保鏢的協助,才能順利巡演。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一路上,兩個差異迥然的人處理問題的不同方式引發了一系列的笑話與摩擦,在這個過程中,托尼對黑人的態度也從歧視到接受再到維護,因為他從雪利身上感受到了他從前沒有經歷過的歧視與委屈,也逐漸理解了身為黑人的辛苦與無奈。

即便是作為受邀演出的嘉賓雪利,他的汽車可以被停在VIP貴賓區,他的演出可以得到如潮的掌聲,但雪利依然沒有資格與白人賓客在同一個餐廳吃晚飯,只能在廚房深處的小雜貨間休息候場。無論你身份如何,職業怎樣,黑人的身份就是永遠都逃脫不了的枷鎖,雪利帶著這個鎖拷生活,努力想解開桎梏,也努力想為別人解開。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雪利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的自尊,他接受白人的無理,依然面帶微笑的為他們演奏。他放棄了三倍的酬薪來到南部巡演,希望通過自己的音樂告訴這裡的白人,黑人不一定是下等人。即便這種做法會讓他承受更多的屈辱,也讓他陷入危險。像片中雪利三重奏樂團中的團員說的那樣:「光有天分是不夠的,改變人們的偏見,還需要很大的勇氣」。

讓托尼切身感受到雪利處境的場景是他們被警察扣留的那場戲,二人在天黑後禁止黑人出沒的「日落小鎮」被檢查執照,警察嘲笑托尼為黑人開車,嘲笑他的義大利裔,托尼暴力地揮起了拳頭,但隨後二人就因此被關進了警局。最後由雪利打電話給「上層權貴」才得以被釋放,雪利與托尼在警局爭吵,批評他的衝動,「拳頭是不能幫你取勝的,只有尊嚴可以」。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儘管雪利處處在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他依舊與白人的世界格格不入,甚至也不被黑人同胞理解,他們的車子在半路壞掉,雪利下車看到路邊田地里的黑人正在勞作,他們互相對望著,誰也沒有說話,他的眼睛裡泛滿了悲憫,對於同胞的,也對於自己的。上車後,就連永遠閉不上嘴的托尼都沒有開口。有些事情也許現在努力了也看不到什麼結果,可總得有人有勇氣做點什麼。

孤獨音樂家的細膩與柔軟

《綠皮書》的故事雖圍繞種族歧視展開,但卻給雪利身上加了很多屬性,黑人、同性戀者、孤獨地音樂家,他獨自一人生活在自己的城堡里,每晚都喝一瓶威士忌。入住酒店的晚上,院子里歡歌笑語,只雪利一人在陽台上坐著喝酒,也看著樓下別人的熱鬧。

想到國內一個音樂家曾經說過的經歷,他講有時排練結束,就獨自一人去樂團邊上的KTV里,把音樂打開,自己喝酒。鮮花和掌聲都留在音樂會的最後一個音符上了,只有孤獨依然跟著他。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雪利和托尼在車上聊天,談到他的家庭,雪利說自己曾經結婚,但是因為他無法同時選擇成為一個好丈夫和一個好音樂家,這難以協調,所以他選擇了孤獨,儘管他還有一個弟弟,可也很久沒有聯繫了。

他們聊著天繼續往下一個演出地賓士而去,美國公路的風景盡顯於屏幕,「也許這是音樂家的詛咒,永遠在路上」。片中的這句台詞,現實中的音樂家也說過一模一樣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可奈何,難的是要帶著自己的選擇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相比之下,托尼與雪利完全相反,他有著溫馨和睦的家庭,與妻子分別的八周里,他用自己蹩腳的用詞給妻子寫信,內容直白到只有每天吃了什麼,可看上去是如此簡單快樂。他寫信的行為吸引了雪利,雪利為他修改書信,為他寫如詩般的句子「愛上你是我做過最簡單的事,對我來說,你最重要,我活著的每一天都將銘記於心」,也許雪利沒有要訴說的對象,但借托尼的信,導演讓觀眾看到了他那樣細膩柔軟的內心。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影片高潮處在雨夜爆發的那場戲,雪利在雨中崩潰,「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什麼?」,托尼沒有回應。但托尼給了他鼓勵,告訴他「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不敢踏出第一步」。故事的最後,雪利離開了自己的「孤獨城堡」,敲開了托尼的門,與他的家人共度了平安夜。

《綠皮書》的導演彼得·法雷里在好萊塢盛名已久,他講了一個簡單但是深刻的故事,細節尤其出眾,音樂與敘事相輔相成,用輕快的節奏來闡釋故事內核。

整條公路之旅,雪利為了尊嚴忍氣吞聲完成了前面所有的演出,也為了尊嚴拒絕了最後一場,他走到了黑人的酒館,用台上的舊鋼琴彈了一首肖邦練習曲,也配合著酒館樂隊彈起了即興爵士樂。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綠皮書》讓人在歡笑戲虐中看到一個黑人的堅持與努力,看到一個音樂家的孤獨,也看到一個曾經種族歧視者的轉變。或許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枷鎖,但總有人在為掙脫努力。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特評丨《綠皮書》:自我認同與種族歧視的對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