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核心提示】三國時期,諸葛亮不僅是劉備的心腹和謀臣,也是蜀漢的丞相,他治理蜀國,一向以公正嚴明著稱,但在法正做出殺人等違法亂紀之事後,諸葛亮何以置之不理,既不勸阻,也不予以制裁?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諸葛亮的公正嚴明是出了名的,在輔佐劉備治理蜀地時,也十分強調嚴刑峻法。一開始,大家還不能理解,因此惹來了許多人的怨恨嘆息,其中就包括了法正。

就是否應該在蜀地實行嚴刑峻法,法正與諸葛亮曾有過一次爭論:

法正認為,以前,漢高祖入函谷關,與民約法三章,結果秦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如今,蜀漢藉助權勢之力佔據一州之地,國家剛剛建立,還未對百姓施加恩惠進行安撫,卻採取了嚴刑峻法,只怕不妥。況且,從外來客與本地人之間的關係講,客人的姿態應當放低。所以,法正勸諸葛亮,應放寬刑律和禁令,以適應當地人的意願。

但諸葛亮卻認為,法正這種想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為秦暴虐無道,政令苛刻,造成人民對它的怨恨,所以一介草民大呼一聲,天下就土崩瓦解。在這種情況下,漢高祖可以採用寬大的政策而獲得很大成功。

但原益州牧劉璋糊塗軟弱,從其父劉焉那時起,劉家對蜀地人兩世的恩惠,全靠典章和禮儀維繫上下的關係,互相奉承,德政不能施行,刑罰失掉威業。蜀地人因此專權而為所欲為,君臣之道漸漸破壞。給予高官表示寵愛,但官位無法再高時,他們反而被臣下輕視;順從臣下的要求施加恩惠,但不能再施加恩惠時,臣下便會輕狂怠慢。蜀地今日之所以到了如此破敗的地步,就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引起的。

因此,諸葛亮主張,治理蜀地必須堅持嚴刑峻法,說:「我現在要樹立法令的威嚴,法令被執行,人們便會知道我們的恩德;以爵位限定官員的地位,加爵的人便會覺得很榮耀。顯而易見,榮耀和恩德相輔相成,上下之間要有一定的規矩,是治國的主要原則。」

諸葛亮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大家所熟悉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一個典型。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馬謖,字幼常,三國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 ,原本擔任荊州從事,後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馬謖很有才氣和器量,也喜好議論軍事謀略,諸葛亮對他頗為器重,幾乎是把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劉備臨終之際,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但諸葛亮卻不這麼認為,仍然任命馬謖為參軍,時常接見,並與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魏國,命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當時,有許多人對諸葛亮提出建議,應以久經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將魏延、吳壹等為先鋒。而諸葛亮卻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不料,到街亭後馬,謖卻自以為是,竟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就是不採納他的建議,堅持自己仗恃南山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的主張。

曹魏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來到街亭,見馬謖如此排兵布陣,立刻派人斷絕馬謖軍的水源,然後發動進攻。結果馬謖大敗 ,士兵敗逃四散,從而致使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在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後回到漢中,辛苦謀劃、勞師動眾的北伐就此無功而返。

雖然諸葛亮先前對馬謖十分器重,但由於馬謖違反了軍令,所以在回軍後,諸葛亮還是揮淚將馬謖連同與之一起在街亭作戰的張休、李盛等全部處斬。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總之,正因為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且言行一致,不徇私,所以才得到世人的許多讚譽。比如,同為蜀漢官員的張裔就曾稱讚說:「公(指諸葛亮)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評價諸葛亮時,也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此外,魏晉人袁准也評價說,諸葛亮「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

那麼,當法正為了一己之私,對仇人打擊報仇,甚至殺人,諸葛亮為何聽之任之,既沒有勸阻,也沒有懲罰法正呢?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法正是一位很有才能、善奇謀的人。劉備取益州和漢中,法正居功至偉,故而法正很得劉備的信任和敬重,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在內則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士。

另一方面,法正也是一位恩怨分明的人。別人對他有過一飯之恩,他都要予以報答;而那些與他有怨恨的人,在他得志掌權後,也睚眥必報,無不加以報復,甚至作出違法亂紀的事,擅自殺害了一些傷害過自己的人。

有人因此對諸葛亮說:「法正肆意橫行,將軍您應該稟報主公,不要再讓他作威作福。」

諸葛亮回答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邪!」意即:劉備在公安(荊州油江口)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害怕孫權的威脅,近處則擔心孫夫人在家中搞出內亂,法正象羽翼一樣輔佐劉備,使劉備能夠自由翱翔,不再受制於他人。怎麼能禁止法正,不許他稍稍隨心所欲呢!

諸葛亮執法公正嚴明,何以對法正殺人違法聽之任之?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諸葛亮為何對法正違法亂紀置之不理的原因,即法正對蜀漢功勞很大,正得劉備寵信,所以,即便諸葛亮提議劉備處置法正,劉備也未必會聽從。

諸葛亮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對法正做出的殺人等違法之事,不是諸葛亮不想制止或處置,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當時的蜀漢,真正能做主的是劉備,不是他諸葛亮,他實際上做不得主。

諸葛亮是智謀之士,這一點自然看得比誰都透徹,故而他只能對法正違法聽之任之,不去向劉備提出明知毫無作用的建議,自討沒趣。這不僅是諸葛亮的無奈,也是歷史上許多想公正做事的正人君子的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簡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乃天下梟雄,為了這事卻不得不犧牲男人尊嚴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