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論壇: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教育論壇: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教育論壇: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教育論壇: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教育論壇: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把脈中國教育:到底誰病了?

中國人似乎生來就焦慮,幼兒園是競賽的起點。之後,拼錢,拼權,拼分數,拼成就,一路拼得頭破血流。這兩年,上大學似乎越來越容易了,高考錄取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30%上升到現在的70%以上,但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似乎並未減弱。只不過,原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的是上大學的名額;如今,變成競爭進名校,進211,985,拼贏了才算是勝利過了「橋」。

社會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在其新著《吾國教育病理》中,比較了各國教育道路異同。他指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是「競爭過於慘烈」。他將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稱為「軍備競賽」。他毫不客氣地指出,教育的發展和擴招,說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是管理者撈取的政績。教育發展在相當程度上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促成,而是學歷「軍備競賽」所使然。過度競爭導致了學習的異化,如,拿到學歷卻常常找不到工作。

書中這樣說:「進入高校是一個象徵,但其價值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開始貶值。這是數學的鐵律。較多的人上了大學,意味著實質的競爭被推遲到下一輪。大學學歷的含金量已經不足,要競爭研究生學歷了。這是地道的軍備競賽,它意味著學生在時間和金錢上的加倍投入……這相當於延遲了競爭。」

「錄取書和學歷的增發,實際上和鈔票的濫印異曲同工。」鄭也夫認為,濫發鈔票是對公民財產的掠奪,不負責任的擴招導致的是學制的延長,青少年時間和精力的浪費,這些比物質財富更為寶貴。而且,人們在教育上時間和金錢的加倍投入,顯然更有利於權勢階層及殷實家庭的子弟。事實上,一些底層人群在評估了教育的投入和產出後,在「畢業即失業」的現實面前,選擇了放棄高考,甚至放棄了中學。

在這種學歷「軍備競賽」的氛圍下,學生一入學便加入了競爭。「青少年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應該感到身心愉悅才對。他們應該玩很多自己想玩的遊戲,包括智力遊戲,應該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可是『軍備競賽』讓青少年很早就變得很功利。他們要考大學,而且要考好的大學,他們在這種壓力下拚命學習。許多孩子甚至認為考不上名牌大學就是失敗,整個制度造就了大批失意者。」

緩解競爭要釜底抽薪。經過診斷,鄭也夫開出了兩個藥方:分流和放權。

分流,即,引導一部分人走職業教育的道路,緩解高考的激烈競爭。「早分流應該是正確的選擇——不要讓這麼多人陪綁『科舉』,有些人可以走別的道路。」

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未能有效發展,這主要有兩個障礙:一是白領和藍領在收入與社會地位上的懸殊差距。二是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長的期望落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競爭。「如果將教育比作籃子,大學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所認定最好的籃子。他們只有一個雞蛋,豈能不放入最好的籃子中?」鄭也夫在書里舉了很多傳統社會的例子,如,曾國藩的家庭。曾家五兄弟,只出了一個進士,一個秀才。如果說在古代,家庭分流更多地考慮到經濟負擔,現代社會應該更多地考慮孩子的個性和特長。

所幸的是,現在社會已經開始意識到「分流」的重要性。最近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即是要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一是技術技能人才,一為學術型人才,在高中階段由學生自主選擇。這種改革可謂與鄭也夫的想法不謀而合。

放權,即,走出行政化和大一統,形成多樣化的教育,培養多樣化的人才。鄭也夫認為,中國教育的特徵是行政化,大一統,學校壟斷了教育,滅絕了教育方式的多樣性,進而使得選拔標準單一,所有人都通向高考這條獨木橋。標準化的教學,標準化的考試,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生都成了考試機器,興趣和創造力都被扼殺和摧毀。

鄭也夫在書中提出,只有放手讓社會辦教育,滿足不同人才的需求,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還可以開創多樣化的教育模式。 該書沿著分析教育病理這條主線,分別論述了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如,科舉制下的家庭教育選擇,獨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集中性投資,以及鄉村士紳、官員高學歷、社會形態、教育特徵、選材標準、教育模式,等等,體現出一個社會學家看教育問題的獨特視野。

西醫治表,中醫治本,病入膏肓的中國教育,需要中西醫綜合診治,切中病根。鄭也夫做了這樣的嘗試。他的分析和診斷也許是一家之言,還需要多家會診,但他對中國的教育發展無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