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如此落後腐朽,為何財政收入卻能吊打明朝?四大原因令人深思

清朝如此落後腐朽,為何財政收入卻能吊打明朝?四大原因令人深思

說起明朝的滅亡原因,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天啟皇帝留下了個爛攤子,有人認為是崇禎皇帝瞎折騰,也有人認為是李自成和後金軍隊同時發難,令大明王朝難以招架。但不論是何種原因,朝廷缺錢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

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

事實上,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入不敷出,甚至連發放軍餉都需要左拆右借,這樣一來就會導致一個非常危險的局面產生——地方藩鎮的勢力甚至能夠碾壓中央。按照《明史》記載,明朝中後期每年財政收入大約為300萬兩白銀,當時一些巨賈富商的年收入可能都不止這個數。不過這也不能算是朝廷的總收入,因為有很多時候,中央政府並非全是按照現銀來收取賦稅的,而是直接要求地方繳納糧食。如果把這部分也摺合成白銀,那麼朝廷的年收入可以達到近2000萬兩,歷史最高收入發生在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但也只是區區2300萬兩。

明代銀錠

為什麼要說「區區」呢?因為和清朝時期的國家收入比起來,這個數字實在少得可憐。根據現有資料,在「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之前,清廷每年財政收入都在8000萬兩白銀左右,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更是逼近9000萬兩,也就是說,清朝一個季度的收入就頂得上明朝全年。那麼問題就來了,清朝的財政收入為什麼能有這麼多呢?

明代農民耕種場景復原

首先,清朝賦稅相比明朝而言更高。古代王朝的財政收入大多來源於賦稅,幾乎都是從老百姓的口袋裡得到的。在明朝時,老百姓們的賦稅就已經非常嚴重,到清朝時則更重。雖然康熙皇帝在位時曾規定,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後出生的人口不再繳納賦稅,這就是所謂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然而根據「黃宗羲定律」來看,農業社會中每次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會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因此,清朝稅收總體而言是持續走高的,最後也是遠遠超過明朝的。

黃宗羲像

其次,清朝時期的稅源要比明朝更多。在古代,田地賦稅在整個國家稅收裡面的佔比是最大的,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後期在打開國門後,開始有了鴉片稅等新稅種,同時對於關稅、鹽稅等稅目的稅率都比明朝時期更高。不僅是稅源增加,清朝時期的稅基也明顯擴大——清朝時期人口差不多是明朝人口的兩倍左右,僅以鹽稅為例,無論任何時期人人都要吃鹽,清朝時這一項收入就能遠超明朝。

第三,清朝中後期存在嚴重的通貨膨脹。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雖然很高,但是米價、布價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一直在上升,人們的生活其實並沒有因為國家財政的「虛胖」而得以改善。自「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每年還要承擔巨額的戰爭賠款,國庫也是入不敷出。此外,還有大批美洲白銀(如墨西哥鷹洋等)隨著對外貿易而流入,致使白銀不再像明朝那樣稀缺和值錢,因此數字虛漲並不代表其價值增加。

清代銀錠實物

第四,清朝剝奪了縉紳們的免稅資格。明朝時,官員和士紳都可以免繳賦稅,這就導致很多農民把土地掛在士大夫名下,或是士大夫們不斷兼并購買土地。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有明一代,田地共十分,七分屬於士大夫,兩分屬於藩王,一分才用於交稅。明朝畢竟是小農經濟時代,通過農業創造的財富很有限,還有那麼多土地不用交稅,即使朝廷再怎麼加稅也沒用,何況還有那麼多官員中飽私囊。

清末百姓舊照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清朝時期的高收入相對於明朝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畢竟一個國家是否富裕繁榮並不是看其財政收入有多少,而是在於其國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清朝後期的財政收入數目雖然高得令人咂舌,但當時物價頗高,錢也就不值錢了。人們過得不幸福,國家自然也就談不上強大。況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們若是沒有好日子過,那麼這個朝代的覆滅之日也就近在眼前。

參考文獻:

《清史稿·食貨志二》《中國經濟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國本是非洲頂級富國,卻被移民政策徹底毀掉,如今窮得喝西北風
此國明明位於亞洲,千年來卻以歐洲國家自居,原因並非是貪慕虛榮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