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經文所說的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真實不虛之理。因為般若本體本自如此,佛性是無相可尋,不可名相的,是諸法空相。人們所執著的垢凈之相都基於污穢、潔凈上的分別,豈知這皆是妄心迷執之故,各憑主觀分別而已。你執了這個污穢,就是污穢了;執了清潔,就是清潔了。其實,了無定相可得。譬如:山區小路崎嶇不平,行人不慎,摔了一跤,手上沾染了牛糞,洗過之後,也就認為清潔了。假如是塊手帕,沾染上牛糞之後,再洗,心裡也總認為不幹凈,而把它扔掉算了。但是手是身體的一部份,不能扔掉,要扔掉則只能將它斬斷呵!所以,洗洗就認為清潔了、可以了。一個能離,又不值錢,要扔掉才感到清潔;一個不能離,只好於洗後而認為清潔了事。那麼,這污穢與清潔有定相可得嗎?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又譬如:一個鄉下人到了上海,看見一個搪瓷桶,帶蓋並有彩色圖案,蠻好看的。於是,他買了一個裝食物用。其實,這搪瓷桶是上海人用來作便桶的,他並不知道。半年來,他心安理得地把吃的、喝的統統用它來裝。有一天,他請客,仍然用這個搪瓷桶放食物來招待客人。客人是從上海來的,一看便說:「哎呀!你怎麼用便桶盛東西給人吃啊?!」大家聽了,心裡一驚,就都吃不下去了,結果不歡而散。從此以後,這個鄉下人也不象從前那樣心安理得地用這個搪瓷桶裝食物了,心裡還總覺得有些憋氣懊惱。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大家不妨想想:便桶和其它飲食盛器有什麼不同呢?無論是材料、圖案和樣式,都相差不大,只是人們習慣於用它作便桶而已,故名為便桶。對於一個新便桶來說,並沒用來裝過糞,又如何定要稱之為便桶呢?用它裝食品又有何不可以呢?所以說,這一切都是人的執著心在作怪,人的執著心認為這是便桶,那它就不能裝吃的東西了,即便是新的,也好象是污穢物似的不幹凈,不能和吃的東西聯繫在一起。由此可見,所謂垢、凈都是我們的「遍計所執」之心。事實上,事物是沒有垢、凈的,一切都是妄心作怪,完全是我們的妄心在分別它是垢是凈。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再譬如:調味品醬,是由豆、麥釀製而成的。在釀造過程中,先要發酵。發酵時,則常常會生蛆。當人們買了醬,燒出各種美味佳肴,滋滋有味地品嘗時,他們不會想到,菜里的醬是生過蛆的,以為是蠻清潔的呢。倘若自己親眼目睹了醬的製作過程,看到蛆在醬裡面不停地蠕動,還有胃口去吃它嗎?再深入一步講,蛆究竟是凈還是穢?人們之所以認為蛆是污穢的,就是因為蛆總是在臭氣重重、齷齪、骯髒的大糞坑裡不停地蠕動,所以認為蛆也是骯髒的。實際上,蛆在糞坑裡翻上翻下,不停地蠕動,怡然自樂,並不以為大糞是齷齪、骯髒的,反倒認為是清潔的。生活在裡面愜意自得,快樂得很。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天道的人看我們人世間是不清凈的,而四果羅漢看天人也是不清凈的,猶如我們人看糞坑裡的蛆一樣。所以,垢凈之見實在沒有一定的分界線。何謂垢?何謂凈?也沒有一定的定義。因此,沒有垢凈可得。我們的心垢,境也隨之垢了;心凈,境自然也就凈了。垢與凈皆是因人們迷昧真理、妄心分別、顛倒執著而致。修凈土的人,只有心清凈,才能和凈土相應。假如僅執著外相,吃齋吃素,葷鍋子也不沾,葷筷子也不碰,外面的飲食品也不買,以為這樣才是清凈。而其貪心卻很重,這樣要好,那樣要多,家庭兒女放不下,那麼,他的心怎麼會清凈呢?心不清凈,則和凈土不會相應。「心即是土,土即是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故真修凈土者,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心裡的齷齪汰光,把心裡的執著妄想掃光,應深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一點都不粘著,心清凈了,則當下即生凈土!不需要等死了之後才生凈土。假如不能現生凈土,而要等死了之後才生凈土,生凈土的把握就小了。我們真要生凈土,就須現生凈土,心裡時時清凈無染、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什麼金錢、兒女、家庭全部放得下。乃至念佛念到最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皆不可得,深入念佛三昧。這才可以說,有十足把握生凈土了。我們要深切地知道,垢與凈統統是我們的心。心垢則垢,心凈則凈。因此,我們要專心致志地用佛號掃蕩妄想、掃除妄習,一切不著、一切不染。連佛也不可得,這才是真正的凈土。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下面再談談增減。增減也無本位,因為增裡面就有減,減裡面就有增。例如,九十天夏令,是炎熱的天氣。若已度過三十天了,可以說熱天已增進了三十天,也可以說為熱天已減少了三十天。所謂「無情歲月增中減」,其義理就是說:增長就是減短。比如:某個人七十歲了,假如其壽命是九十歲,那麼,餘下的壽命是二十歲。以後,多活一年,表面上增加了一歲,實際上,其壽命則減少了一歲。所以說,增中有減,減中有增。再說,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並不因成了佛就增加,作眾生就減少。佛性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它可大可小。大至盡虛空,不見其增加一分;小至蜢蟲、螞蟻、細菌,也不減少一分。經云:「坐微塵里,轉大法輪。」佛性神妙無邊呵!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有人要問:「你說不增不減,為什麼現在人口比過去增加了很多呢?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不知道這是六道輪迴之故。試看,地球上有多少動物品種瀕臨絕種,或已絕種。動物在不斷地減少。我們舀一勺魚蟲,可看到裡面有好幾萬生命呵!廣大眾生在六道中輪迴,轉來轉去,一會兒為人,一會兒為畜,一會兒生天,一會兒入地,無有定期。從某一時的現象看,似乎某一類的生物增多了、某一類生物減少了。但是,天真佛性既未增加,也未減少,只不過從生物種類的假相上看,似乎有增減而已。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總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中道之理。佛看我們世間人顛倒執著有相諸法為實有,因而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辨析沒有生滅、沒有垢凈、沒有增減的真理,敦促大家去掉妄執,返歸本真。佛說了一大藏教,歷時四十九年,其要點不外乎如此。我們如果真正理解了經文的義理,五蘊妄想就會當體即空。五蘊是諸法之總,五蘊一空,諸法也就無一不空了。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諸法既空,還有什麼生滅、垢凈、增減可言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佛經的比喻與五辛的含義
儒佛一同說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