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父母多給孩子講親身經歷,孩子更聰明

父母多給孩子講親身經歷,孩子更聰明

父母多給孩子講親身經歷,孩子更聰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花姐姐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毫無理由的害怕一種動物或是東西,例如,我有個朋友,非常害怕貓,只要看到貓向她走來,她就會產生一種恐懼的感覺,但是她又非常喜歡貓,對此她非常的困惑,最後,經過了解發現原來在她2歲的時候曾被貓咬過。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2歲的事情都過去那麼久了,還能記住,而且還能對人產生影響嗎,也太神奇了吧。

對,人類的大腦不僅能記住2歲時候的事情,並且人的一生都會被2歲時發生事情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潛意識理論,告訴我們人類自我意識永遠無法撼動的另一伴人性,就是人類的潛意識。

人類的潛意識在一個人生命最初的時間形成,因為這個時期,孩子不會表達,沒有語言能力,所以,在他身上發生的絕大部分情感、體驗沒有進入到思維層面,而是直接進入到意識里,自動化的成為了潛意識。

近年來,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從神經科學方面也證實了這一點。


01 記憶的兩種形式,外顯記憶內隱記憶。

科學家發現,人們的生活經歷會影響神經元的聯結,這種聯結也就是記憶,所以大腦的神經元聯結會隨著人們的生活變化而不斷的發生變化。

例如,當我們說長白山的時候,住在長白山的人和第一次聽說長白山的人對長白同的記憶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聽說長白山的人可能就僅僅停留在哦,那是一個很冷的地方,而對於一個住在長白山的人來說,長白山可能會激發他的很多感受、情緒等等體驗。

我們知道感受、情緒等等是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的,他是大腦以心智模式對外在經歷進行的總結,我們把這種記憶稱之為內隱記憶。

例如,一個人做事總是半途而廢,他就會認為自己沒有毅力,毅力就是他對以前經歷的高度總結。

而外顯記憶是指大腦能逐漸將內隱記憶中的各獨立要素聯繫起來,並能對生活的經歷進行總結,並據此形成神經表徵。

例如,我們知道長白山是一個很冷的地方,可以滑雪,這些都是長白山的表徵,並不會對我們內心的感受或是情緒造成影響。

嬰兒只有內隱記憶,沒有外顯記憶。

父母多給孩子講親身經歷,孩子更聰明

嬰兒的神經迴路雖然處於發育狀態,但是它們已經開始形成內隱記憶,這種記憶從出生時甚至是出生前就存在。

因為這個階段形成外顯記憶的海馬區域還未發育完成,所以,無法對內隱記憶的各個要素進行編碼整合,同時因為不會表達,沒有語言能力也無法對生活經歷進行總結,所以這個階段通常被稱為「嬰兒記憶缺失期」。

不過記憶缺失並不等於感受缺失,這個時期的感受是嬰兒認知世界的基礎,甚至這些感受會內化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影響到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以及行為模式。

所以,父母在這個時期的教養就顯得格外重要。

既然父母的教養方式如此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02 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自我;

「教會孩子表達並且允許孩子表達自我」,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從實際案例中來看,諸多心理問題莫不是與孩子無法自由的表達自我相關。

通常一個孩子能自由的表達自我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

1.語言表達能力發育成熟;

2.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得到家長以周圍人的理解。

孩子能否自由表達自我與外顯記憶相關,而外顯記憶則與大腦的發育程度相關。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半以後,負責外顯記憶的海馬區域才逐漸發育成熟,才開始形成真正的外顯記憶。到2歲時,待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的進一步生長才使其有了自我感和時間感,此時幼兒才開始感受到親歷式記憶。

假如我們仔細回憶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記憶最早應該從2到3歲開始,不過雖然我們能記起一些事情,但是還是很難連續而完整地記住5歲以前的事情,原因是外顯記憶還與胼胝體相關,而胼胝體要等孩子上小學後才開始發育成熟,才使得孩子開始從時間跨度上理解自我,併產生自我認知,我們把這種認知叫「親歷式記憶」。

如果我們仔細回憶會發現能完整的記住並且能分析出前因後果的事情一般發生在上小學以後。

所以,孩子能否自由的表達自我與外顯記憶相關,但是生活中,我們還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選擇性遺忘,就是這件事情雖然發生了,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也就是說我們的外顯記憶遭到了破壞。

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外顯記憶會遭到破壞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一是未能妥善處理的精神創傷會阻礙正常的記憶編碼和存儲過程,比如不堪忍受的生活經歷會阻礙海馬對輸入信息的處理,從而影響記憶編碼;另一種是具有破壞機制的分散注意力,即人的意識不願意直面悲傷,而把注意力轉向好的事情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缺乏意識知覺,海馬功能也會遭到破壞,也會影響外顯編碼的時行。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一些孩子會用另一種行為處理自己的感受,如5歲的孩子因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產生深深的焦慮,就會通過咬手指、打人等其它行為來轉移注意力。

但是由於生活經驗通過內隱記憶進入到了孩子的大腦里,而外顯記憶遭到破壞那麼當遇到壓力太大或是一些非常重大的挫折的時候,人們就會感覺記憶像泄了閘的洪水一樣充斥腦海,但是卻感受不到任何的具體記憶。

而如果人們只能記住感受,而記不住任何具體的事情,那麼就無法正確的認識自己,無法正確的反思自己,無法正確的反思自己就不會進步。

所以,做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給孩子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並且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自我。

但是,我們前面講到年幼的孩子因為大腦發育不成熟,因此,外顯記憶並不充分,那做為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自我呢?

父母多給孩子講親身經歷,孩子更聰明


03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表達真實的自我

要想正確的幫助孩子找到真實的自我,首先,我們要認識年幼的孩子是如何處理生活經歷的。

研究表明,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記憶處理,通過想像生活場景,把學習到的能力應用到其中,並在情緒層認識和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

所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並且在遊戲中講述生活中的故事有利於孩子更深刻地體會所發生的事情,這樣溝通和交流非常有助於孩子理解他們經歷過的事情,從而成為善於反思、富有洞察力的人。

還記得我家兒子3歲時,當時我們全家生活在美國,所以兒子進入到一所全英文的學校,兒子有些內向,不善言辭,但是也能很好的適應生活,所以我也比較放心。

但是,有一天早上兒子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突然摔倒了,擦破了膝蓋,兒子很傷心,哭著要找媽媽,因為兒子不善言辭,而且我們在家說中文,兒子也不太能聽懂老師的話,老師的安慰起不了任何作用,所以兒子情緒一直非常的低落。

於是,老師聯繫我,可是那天非常不湊巧,老二體檢,我不能及時趕回來。

最後,老師找來幾個玩偶和一個玩具電話做輔助,老師用一個玩偶代表兒子,另外兩個玩偶代表老師和媽媽,跟兒子講述了剛剛發生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兒子很快停止了哭泣,並且開始重新審視剛剛發生的事情,當理解了剛剛發生的事情之後,兒子停止的哭鬧,回到剛剛的位置繼續玩耍,當我趕到時,兒子用玩偶和玩具電話把剛剛發生的事情給我又講了一遍。

從這件事中我了解到只有當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接下來發生什麼事時,他的不快樂就會大大減少。

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還無法理解自己的經歷的時候,假如父母能幫助孩子去分析它,讓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給理解世界,通過理解去調節內在的情緒狀態,那麼,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就能客觀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所以,想要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自我,就多給孩子講講曾經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真實的故事吧。



我是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不錯,請關注「花姐姐家庭教育」,並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