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國重型火箭2030年將實現首飛;新研究有助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我國重型火箭2030年將實現首飛;新研究有助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今日封面】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的Jingyi Zhang前往冰島旅行,幸運地見到了北極光,北極光恰好變幻成「巨龍」的形狀,這精彩的一幕被Jingyi捕捉下來。圖片來源:中新網

純科技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前宣布,該校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名為「殺手T細胞」的免疫細胞功能衰減的分子機制,可通過改變這種機制來提高這種細胞的抗癌能力,有望用於研發新的癌症療法。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Nr4a的基因與殺手T細胞的功能弱化有關,如果殺手T細胞中的這種基因缺損,就不會出現「疲敝」現象,而是長期保持活性。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發布的兩項研究認為,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共同導致了恐龍和其他中生代動物的滅絕。研究發現,德干高原在那個時期有過4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其中一次發生在小行星撞擊前,這意味著並不是小行星撞擊引發了這次火山爆發。目前尚不清楚小行星撞擊與火山爆發相比,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了恐龍和其他生物的大規模滅絕。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張紹鈴教授團隊系統鑒定了梨等141種植物基因組的不同類型重複基因,構建了植物重複基因資料庫,揭示了重複基因進化的普遍規律。研究結果表明,在植物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基因串聯複製和鄰近複製始終保持較高的發生頻率,為植物適應複雜多變的外界環境提供源源不斷的遺傳變異材料。在基因組加倍後的較短時間內,重複基因間會發生高頻率的基因置換,並隨著時間推移進一步分化。

看天下

視頻截圖

日前,龍飛船(Dragon2)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該飛船是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進行的首次載人龍飛船(Dragon2)的無人測試發射。載人龍飛船內有7個座位、3個窗戶,能夠一次搭載7名宇航員。本次發射的飛船里有一個假人模型,用來記錄真實宇航員承受的各項數據。

消息站

日前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獲悉,我國全面開展了重型運載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論證,已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布局方案。按照計劃,重型運載火箭2030年將實現首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水平和能力進入世界航天強國前列。近年來,為加強航天運輸系統建設,提升進入空間的能力,增強現役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航天科技集團瞄準「模塊化、組合化、系列化」的思路,採用新型無毒無污染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推進劑,規划了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

大觀園

日前,英國倫敦,英國首個3D斑馬線亮相倫敦西北部富人區聖約翰伍德(St Johns Woord),打造懸浮視覺效果,提醒司機減速、行人文明穿行。

3月3日,航拍的湖北恩施市太陽河鄉青樹子村裡的「十大拐」公路上的連續彎道,雲遮霧罩,宛若玉帶繞山腰。這條名叫「十大拐」的公路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太陽河鄉境內,是白奉(恩施白楊坪至重慶奉節)公路中的一段,與奉節天坑地縫、恩施大峽谷和石林梭布埡石林風景區相連。因有十處拐彎而成為驢友光顧的地方。從空中俯看,這條公路如玉帶纏在山腰,蜿蜒而行。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港珠澳大橋靠啥護航?新能源汽車如何發展?農業文化遺產咋了…
堅持「造福論」 牢記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宗旨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