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唯有富足,方能解憂!

唯有富足,方能解憂!

點擊「一刻talks」,選擇「設為星標」

讀時間約7分鐘

導讀:決定我們命運的既不是貧窮,也不是富裕,而是心智帶寬是否富足……

我們這一代人,也許是迄今為止地球上最幸運的一代人了。

因為從來沒有人能像我們這樣,親歷著這個物質豐富、科技發達、信息便捷的巨變時代。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這個星球上前所未有的。

而在這之前的上千年,人們似乎都只過著一種相對貧困且一成不變的生活。

就中國社會而言,即使早在二十年前,人民的生活還是很貧困的,那時沒有高鐵,沒有微信,甚至連互聯網也才剛剛開始出現。

往後出生的人可能很難理解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態。

比如青年在結婚的時候,新郎穿的西服上會故意掛著價格標籤,這種做法在當時會讓人覺得很有「面子」。

再比如老一輩人都會用塑料袋把家裡的電視遙控器包起來,因為那玩意很精貴,得省著用。

物質匱乏從來都是那一代人的群體標籤,他們習慣將剩菜剩飯留到第二天繼續吃,或是為了幾塊錢的優惠搭上大半天時間去很遠的地方購物。

即使現在的生活已經相對富裕,一些人稀缺習慣卻依舊還在延續,更準確地說,是稀缺心理依然還在延續。

有過短缺經歷的人,諸如你和我,在潛意識中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殘留,一不留神,就會跑出來影響自己的選擇和決策。

諸如為了省幾塊停車費而冒著違停的風險,捨得花錢買吃的卻捨不得花錢買書,或是為了省一個優惠而等到大半夜去網上搶購……

不過,很多人對此並不以為然。

認為貧窮是時代的限制,是不可抗拒的外因,並非自己主觀意願,而且短缺也讓自己養成了節儉的品格,所以沒什麼值得特別反思的。

但是,當你知道這種稀缺心態會使一個人長期變笨時,是否會重新考慮一下對它的認知呢?

稀缺心態,讓人變笨

沒有人希望自己變笨,但這事卻真真實實地發生了。

《稀缺》的作者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曾對印度的蔗農進行過一次調查。

調查發現,在收穫季節前,也就是他們經濟最拮据的時候,蔗農們總是被眼前最迫切的生計所牽動,終日心事重重。

這種狀態下,他們總是顯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淺,無論行動力、自控力、反應速度和智商表現都比較弱。

而在收穫季節之後,蔗農有了收入,認知水平和行動能力都會有明顯的提升,他們不僅情緒平和、也能規劃長遠並付諸行動。

研究結果顯示: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但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貧窮造成的稀缺,俘獲了人的注意力,進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帶寬。

心智帶寬就是心智的容量,它包含並支撐著人的認知力、行動力和自控力。

心智帶寬一旦降低,就很容易使人喪失判斷力,作出不明智的選擇,或是急於求成,做事缺乏耐心,又或是難以抵擋享樂的誘惑。

這就好比,一台電腦在後台運行了一個很大的程序,此時再打開其它程序 就會變得很卡一樣。

其實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每個人的頭腦配置其實都差不多。

但貧窮所帶來的短缺壓力就會使窮人多一個後台運行的隱藏程序,雖看不見,卻消耗著大量的心智資源。

所以不富裕的人會選擇將剩菜剩飯留到明天繼續吃,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省錢;有外債壓力的人,更容易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對孩子發火;而終日憂心忡忡的人,也很難靜下心來學習。

這些都源於心智帶寬的缺乏,當事人無力考慮長遠,難以保持耐心和專註,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傾向那個最安全、最能快速見效的選項。

不難預見,這些短視行為所帶來的糟糕結果會反過來加劇稀缺心態:

吃壞肚子,在醫院的花費會遠遠超過這些飯菜錢;對孩子發火會讓自己壓力更大;而在學習時不停地刷手機,也會讓自己更加憂心忡忡。

惡性循環放大迴路,窮者越窮,憂者更憂。

說到這,我們就能明白,貧窮(經濟短缺的壓力)只是「變笨」誘因的一種,事實上,任何能造成在後台運行的壓力事件都會擠占我們的心智帶寬。

明天的演講、考試的期限、失業的擔憂……都會佔用我們的心智帶寬,只是這些外壓不像貧困這樣持續而剛性。

但只要注意力被某一個巨大的事物吸引過去了,就有可能造成稀缺,進而降低心智帶寬,做出愚蠢的行為

比如當我們在商場聽到「五折優惠最後一天,明天恢復原價999」的推銷時,就很可能忍不住掏錢包,生怕錯過這個優惠,而事後才反應過來,這東西並非自己急需。

蘋果手機的飢餓營銷也是如此,他們通過營造稀缺來俘獲人們的注意力,進而降低人們的心智帶寬,於是店門口就開始排起了長隊。

你看,商人們為了獲利,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

當然,你若仔細觀察身邊的男男女女,或許更會恍然大悟。

我們常說戀愛中的男女智商為零,在熱戀中只能看到對方的優點而看不到對方的缺點,其實就是自己被對方完全俘獲,心智帶寬被佔用殆盡。

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是對這種現象的戲稱,但本質上就是由稀缺心態引起的判斷力下降。

等18個月的愛情保鮮期一過,很多人才反應過來,為什麼自己當初如此草率而不自知呢?

急於求成,焦慮叢生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現在。

二十年時間彈指一揮間,中國的發展一日千里。

人們的普遍焦點已經從生存溫飽轉向自我追求,物質稀缺的影響似乎越來越小,很多人擔憂的已經不再是吃不飽,而是吃得太多了。

以前奢望的事情,現在隨時就可以實現:要信息,有搜索;要美食,有外賣;想旅行,有高鐵;想學習,有資料……

但如果我就此斷定:貧困的限制一旦解除,人們就會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你肯定會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反對。

畢竟,扎紮實實地競爭壓力就擺在眼前,如果不努力成就自己,就會被淪為社會的底層。

富裕社會雖然給我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選擇,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快節奏,一不留神就會讓人感覺落在了隊伍的後面。

這不由得迫使每個人加快腳步,不自覺地想要更多優勢、想要更快領先。

我們暫且不說社會上的競爭,光是校園學生的焦慮就可見一斑。

在前來諮詢的讀者中,很多大學生都表示自己當前非常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學習。

當我問及他們的目標時,一位大二的女生如是告之,她想在短時間內同時掌握:

雄辯術、邏輯學、修辭學、哲學、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生物學、教育神經科學、英語、德語、希伯來語、日語、編程、人工智慧,還有精神病學……

其實她自己也知道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內心的慾望就是這樣強烈,因為競爭壓力迫使自己想要更多。

不像古時候,一個人一輩子只要專註學好一門技能基本上就可以謀生立足了。

這麼多慾望就像多線程任務同時在電腦中運行,心智帶寬一樣會被佔用怠盡,於是自然就沒有心力再去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了。

最終的結局,也只能讓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甚至做不好當下的一件小事。

當然,這可能是個個案,但另一種現象就比較普遍了。

很多同學(職場人)希望在假期或空閑時間來提升自己,於是把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不留一絲縫隙。

結果每次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僅完成不了目標,反而在娛樂中一墮千里。

這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當一個人要同時面臨很多任務的時候,心智帶寬就會降低,反而沒有了行動力和自控力。

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會盡量剋制自己的慾望,做最少的重要之事,同時主動安排娛樂,盡量保持日程的閑余。

這不僅是科學,更是智慧。

縱觀人群,焦慮程度最高的其實還是三十歲左右的成年群體。這個年紀的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正好處在了人生的三個關口上:

一是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關口出現;二是前有狼後有虎,職業關口出現;三是左有權右有富,比較關口出現。

一些人從二十幾歲渾渾噩噩地走到這個關口,突然發現家庭責任重大,職業生涯未卜,而自己曾經的同學同事卻已經手握權杖或資產百萬了。

此時猛然覺醒,但各種焦慮洶湧而來,心裏面不斷的迴旋著這樣的悲鳴:

「來不及了!「

」一切都晚了!「

」怎麼也趕不上了!「

」人生永遠沒有希望了!」

即使鼓起信心決心追趕,也很容易陷入盲目抓瞎,各種亂學,急於求成的陷阱,看不到效果就馬上放棄,最終讓自己更加焦慮。

這種感覺很不好受。

究其原因,是因為陷入了成功稀缺,心智帶寬急劇降低——既有人生無望的後台程序,又有各種追趕的多線程執行。

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是很難走出來的,因為已經沒有資源再來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了。

富裕社會似乎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雖然溫飽無憂,但競爭加劇,而且看似美好的富裕也會給人帶來了很多困擾,比如:

我們可以便捷地查閱需要的信息,但娛樂資訊也無孔不入地誘惑著我們,使我們分心走神;

我們可以方便地買到想要的物品,但無端的慾望也會讓自己囤積很多不需要的東西,扔掉捨不得,但每次看到它都有可能耗費注意力……

富裕的生活雖然解除了生存上壓力,卻又帶來了自控上的壓力,因為抵制這些誘惑和慾望無一不消耗我們的心智帶寬。

而那些有著大把時間和金錢的富裕人士,如果沒有足夠的心智帶寬,還真得會陷入無聊和空虛之中。

看來,富裕也不是解憂之道。

唯有富足,方能解憂

思考是個好東西。

它讓我們知道物質條件的匱乏和富有都無法決定我們的命運,真正能影響我們的是:心智帶寬是否富足!

有了富足的心智帶寬,就能在任何環境中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在變化的環境中解救自己!

那麼,如何才能獲取心智帶寬呢?我想,最重要的莫過於保持自我覺知了!

對此,我給大家備上五帖覺知良藥,請各位按需取用。

第一帖,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

對於暫時仍身處貧困環境中的人來說,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格局和遠見。

為了能在壓力環境中儘可能保持格局和遠見,就需要運用高級元認知能力保持對環境的 覺知。

因為在無覺知狀態下,心智帶寬才會受到無情的擠壓,但在主動覺知狀態下,人們就可以頂住壓力,集中心智作出理性的決定。

比如在同樣貧困的家庭中,有的家長會選擇讓子女輟學,儘早參與生產創收,以解當前的燃眉之急,而有的家長即使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子女送進大學,徹底改變家庭的命運。

所以,貧困並不決定一切,用覺知喚醒的心智才是!

至於具體如何做,我們可以運用心理意象模仿富人心態,詳細方法請參考《成長就是一部裝C史!》

第二帖,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

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標之所以最為重要,是因為它直接決定著自己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帶寬。

《見識》的作者吳軍曾在書中這樣談論自己:

很多人認為我是個善於利用時間的高手,問我如何才能同時做更多的事情。事實上,我做事的訣竅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我時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審視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麼,然後打破思維定勢,拒絕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會塌下來的事情。(組合大意)

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內涵。

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免於盲目奔波,才能將自己從忙碌中解脫出來,才能有時間使用心智帶寬去審視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帖,保持慾望覺知,審視決策。

對於身處富裕環境中的人來說,最大的壓力莫過於過多慾望對心智帶寬的衝擊。

早上起床就拿手機是對信息的慾望,囤積物品是對物質的慾望,應酬太多是對社交的慾望,吃得太多是對美食的慾望……

每一次慾望的萌發都有可能在心智帶寬中添加一條進程。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凡是自己腦子裡同時存在大量任務和念頭的時候,都是行動力最弱的時候。

保持對慾望的覺知,及時地審視它們,是清理自己心理帶寬的好辦法。

就像我自己,在腦袋一團亂麻的時候,就會坐下來,拿出筆和紙,把心中所有的念頭全部列出來。

無論是後台隱藏的,還是前台運行的,逐一審視,只需這樣一番搗騰,立馬神清氣爽,行動力十足!

真正的高手肯定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而是會想辦法讓自己避免同時做很多事的人。

這樣的人自然也不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太滿,無論是出門時機、學習計劃、工作安排都會給自己留下足夠的閑余,以讓自己從容地面對每一時刻。

第四帖,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

不要在最嗨的時候作決定,也不要在最憤怒的時候作決定,尤其是重大決定。

大喜大悲的時候,都有巨大的事物俘獲自己,此時的心智帶寬窄,判斷力很弱。

極端的情緒容易覺知,平日里後台隱藏的恐懼、擔憂、緊張、害怕等各種小情緒也要關注留意,及時將它們清理掉。

一個心智帶寬富足的人,肯定也是一個心平氣和的人。

第五帖,保持閑余覺知,自我設限。

適當的閑余是我們應對壓力和意外的寶貴資源,但是過多的閑余可能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自由是對人性最大的考驗,如果有大量的金錢,就容易萌發無謂的慾望,有大量時間,也容易陷入無限期的低效。

帶寬雖足,但不運行有效的人生程序,自然也是荒廢。

如果你的人生有如此好運,一切都很富足,請務必想辦法給自己設限,適當製造稀缺,以成就自己。

本文參考資料

《稀缺》

《見識》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2019奧斯卡電影推薦!
許子東:魯迅對國人其實是「哀其被辱,怒其欺人」

TAG:一刻tal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