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8.能把愛欲斷了,一定會成道業的 二果和初果阿羅漢四十二章經淺釋

8.能把愛欲斷了,一定會成道業的 二果和初果阿羅漢四十二章經淺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講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禪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第一章.出家證果(4)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聖人叫「斯陀含」,這是梵語,譯為「一來果」,這是修道位上的聖人。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怎麼叫一來呢?他一來天上,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上一還。他一上就上到天上,斷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麼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別。單單這個「思」,沒有「惑」字,那麼這思想也有清凈的,你用智慧來分別,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因為不明白,所以就想這個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計執性,例如晚間你見到一條繩,因為你不認識它,就想:「啊,這是一條蛇!」這叫遍計執性。為什麼你想這一條繩就是蛇呢?因為你依照這一條繩,而有遍計執性,這繩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繩拆開了,這繩本來是麻,不是蛇,這是圓成實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三果是斷了欲界後三品的思惑。若斷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證二果阿羅漢;若不斷這六品思惑,就不能證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來人間,所以叫一來果。等一來,他就證羅漢果了,了生死了。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其餘就是初果,初果阿羅漢叫「須陀洹」,這也是梵語,翻譯過來就叫入流,也叫預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塵流。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證了初果,就斷了見惑。我們人有見惑、思惑,見也迷惑,思也迷惑,這兩種惑,把人支配得糊塗了。所以你若想真正開悟,就要把這兩種惑斷了,見惑也要斷,思惑也要斷。

什麼叫見惑呢?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迷理起分別,這叫思惑。見,你看見了,看見就被這個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隨這個境界轉了;隨境界轉,就生出一種貪心來,生出一種愛心來。貪,你生出貪心,就有所執著;你生出一種愛心,就放不下。你執著,放不下,這就不能證聖果;你想證聖果,就要把見惑斷了。見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麼多。能把見惑斷了,就證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的聖人。怎麼又叫預流呢?預就是參加,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預流是得預聖流了,和聖人在一起了,這叫預流。

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證初果的聖人,還有七番生死,這七番生死了了,然後才能證四果阿羅漢,到生死了了這種地步。

七番生死,這是說你到了欲界上上品之後,貪、瞋、痴、慢任運而斷,在這時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時,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時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時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總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

這七番生死了了,然後才證得阿羅漢果。證了阿羅漢果,分段生死了了,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來講。若是特別的情形,有特別的根器來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證得四果了,如鳩摩羅什的母親是由初果證三果。所以,這證什麼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見思惑,雖然有那麼多品,有那麼多的種類,總而言之,最令人顛倒的,就是一個「愛」和一個「欲」。這愛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顛顛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對,還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對,卻不要去做,人就是這麼奇怪的動物。明明知道不好,沒人教他去做,或教他不要做那個,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麼樣做,他還不那麼樣做,唉,總是不聽的。為什麼?就是因為「愛、欲」兩個字,把人支配得顛顛倒倒。

愛欲斷者:你若能把愛欲斷了,那一定會成道業的。如四肢斷:所以經文上才說愛欲斷了,就像人四肢斷了,不復用之:把手腳都剁去,就不能再用了。你斷愛、斷欲,也就像斷了手和腳一樣,不能再用了。

可是你要有決斷心,不是當斷不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你想要斷又不斷,不斷又要斷,這是叫優柔寡斷。優柔寡斷,就沒有一定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當斷不斷的樣子。好像女人,什麼事情想這樣子,又不這樣;不想這樣子,又想這樣子。一點主意也沒有,一點宗旨也沒有,這對於修道上是很不相應的。

修道的人應該要有頂天立地的志氣,斬釘截鐵的決心,才可以修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會犯戒破齋造業受輪迴呢?宣公上人追思紀念專集
38.夫婦間要是淫慾心太大,就會墮落為這種鳥阿彌陀經淺釋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