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做人,這4個方面「別太過分」,方為上品

做人,這4個方面「別太過分」,方為上品

子曰:過猶不及。俗話說得好: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凡事不可太過,太過則改變了做事的初衷和事物發展的方向。所以說,做人要懂得分寸,做人要有原則而懂得圓通,做人要有好的品質而懂得轉圜。

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無論做事和做人,懂得分寸,懂得適可而止,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才稱得上「上品」。「分寸」二字,全靠自己拿捏,拿捏的好,事事如意;拿捏的不好,事事糟心。

怎樣才能拿住做人的「七寸」?怎樣才能獲得上佳的「品質」?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喜哥讀《菜根譚》,其中有一段話對我深有啟發。我把洪應明先生這段話總計為:做人,這4個方面「別太過分」,方為上品。今天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以求能拋磚引玉、舉一反三、共同進步。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明代洪應明《菜根譚》


一、清能有容

清廉純潔而又能包容。

做人清廉,做人潔身自好,那都是上佳的品質;雖為清高,但也不能太過。大事、有違原則的事,當然不能姑息養奸,視而不見,與之同流合污;但是小事、細枝末節,還是要能容得下的。

人的能力、品質、追求不同,未必能理解你的清高;但你的清高,也不能把所有人拒之千里之外。周敦頤的《愛蓮說》說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雖說蓮花品潔志高,但依然離不開那些污泥,只是和污泥保持距離罷了。


二、仁能善斷

心地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

孟子說:仁者愛人。人也應該對待周圍的人充滿「仁心」、「愛心」;有「仁愛之心」,這個社會才能和諧運轉;「仁愛」,也是這個社會幸福的本源。所以具有一顆「仁愛」之心,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基本條件。

太過「仁愛」,則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太過「仁愛」晚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溺愛」,反而是害了晚輩;太過「仁愛」別人,則容易讓別人蹬鼻子上臉;太過「仁愛」伴侶,則容易讓對方不懂得珍惜。所以,「仁愛」要能「善斷」,當斷之際,容不得絲毫的「仁慈」。


三、明不傷察

內心聰明而不能失於觀察。

一個人聰明不聰明,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後天的讀書、學習、實踐得來的。做人之道,就得內里聰明,外表實在。怎樣讓自己的內心聰明呢?一是,「活到老,學到老」;二是,經常反省;三是,未雨綢繆;四是,遇事多想一想。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聰明過於自負,未免陷入剛愎自用的地步。所以即使很聰明的人,也不能脫離日常的觀察和實踐,以免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同樣,人不能耍小聰明,「耍小聰明,吃大虧」。


四、直不過矯

性情剛直而又不矯枉過正。

為人正直、剛強,絕對算得上一種優秀的品質。毛主席說過:人間正道是滄桑。俗語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所謂「邪不壓正」,為人正直才是你建立起有效社會關係的基礎。一個人比較正派,別人才原意結交;一個人比較邪性,別人往往避而遠之。

過於正直的人,則為人太剛,「剛」則易折;所以剛直不能矯枉過正。「矯枉過正」有兩個對象:一是自己,對自己過於苛刻,顯得無趣;二是對別人,對別人過於嚴格,則不合群。

蜜餞太甜了,則吃不出原來的味道;海鮮太咸了,則喪失了應有的鮮味。老子云「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究的是火候;做人也是這樣,同樣講究個分寸。好品質,別太過分,方為上品。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文多見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做不到這4點,休怪別人小看你
你還記得,假裝上班的日子嗎?

TAG:喜文多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