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天下雨的日子,古代人是怎麼扛住的?

天天下雨的日子,古代人是怎麼扛住的?

風吹雨打的日子,還是接地氣的日子……就是容易長蘑菇!

我春節從乾燥的大西北回來以後,就沒見過太陽,看到有人截圖了這個……真是令人憂愁的太陽!

更可怕的消息可能還在於,這場雨再不停,就要直接連到了清明節了。然而,清明時節雨紛紛……雨……紛……紛……

所以,就頭頂著發霉的蘑菇,聊一下雨具吧,雖然我覺得小仙女、大俠客以及穿越的帝王將相們估計不太需要這個,但是我們古今「社畜」還是需要的!

古風圈的傘,自然是比較花哨的,主要是擺拍的道具。

又或者腦補日本的那種,或者現在的油紙傘,這些基本已經是比較藝術化的產物了。

事實上,實用的傘都是樸素而寬大的,畢竟避雨才是它賴以存在的看家本領啊!所以這些真實生活里的雨傘就顯得不怎麼鮮亮精緻了,而且明清時期對於雨傘、傘蓋的使用也有等級要求。

20世紀初,一位出行的醫生 / 網路

金廷標畫作 / 網路

其實雨傘往往不堪用,因為它限制了手部的動作,對於當時一些出行是為了勞作的人來說,就顯得比較累贅。

這時候就比較需要蓑衣。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台給原創作者的一點福利,大家的瀏覽和點擊會產生一些微末分成補貼作者。但具體的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生成,每個人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所能看到的。

蓑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我們朗朗上口的詩句,只是詩人對江南春色的浪漫表達。事實上蓑衣的形象往往和彎腰低頭的姿勢聯繫在一起,是田間勞作時御雨的東西,即便在文人畫中它也頂多能去釣個魚。因為蓑衣的形制主要庇護的是後輩,而不是前胸。

蓑衣一般分為兩截穿著,肩上是一件如短斗篷的樣式,身上是一件如圍裙的樣式,手部沒有特別的遮擋,這樣就比較便於勞動。它的材料一般使用疏水耐腐的材料,如蓑草、棕絲棕皮、高粱葉子等等,主要看當地的植被情況。

蓑衣-麗水遂昌縣王村口鎮-彭志華/ 網路

蓑衣的歷史很長,但是變化應該並不大,這種草根的物件也鮮少有人正面去記錄它。一件蓑衣的用處是很大的,除了遮風擋雨,冬季蓋著能禦寒,夏天墊著當涼席,充滿了民間特有的生命力。

它的沒落,和我們之前寫《散落在回憶里的各式中國木屐》時談到的很像,是因為材料的發展,橡膠塑料製品更加便宜易得,並且輕便耐用,人們自然而然做出了對自己生活更便捷的選擇。

雨衣

雨衣比之蓑衣,更高級了許多。

明代時期就有雨衣,它應該比所以更接近「衣」的樣子。明代時期採用密實的面料,再用油(有估計有點像油布傘的縮放),達到防水的目的。

雨衣、雨帽,用玉色、深藍、官綠杭紬或好絹,油為之。先年亦有蠶繭紙為之,今無矣。有斗缽式,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紅之日,有紅雨衣、彩畫蟒龍方補為貼里式者。

——劉若愚《酌中志》

這裡面提到的蠶繭紙,應該是一種細密光滑的紙。早期有人認為它是綿繭(一種難以繅絲的次繭)做的,後來學者考證認為應該還是植物纖維所制,只是光澤較好。

清代時分為「雨冠」、「雨衣」和「雨裳」,用氈、羽紗或油綢來製作,同樣是取它的疏水性。故宮存有一件黃簽寫有「聖祖」的羽紗雨衣,樣式就如一般的衣服。

大紅水波紋羽紗單雨衣,清康熙

雨服面料為平紋羽毛紗,無圖案。織造後經軋光,織物表面顯現碾軋的水波紋。羽毛紗手感粗糙,但經軋光後雨水落於其上可自然滑落,不內浸,是製做雨服的高級材料。

這裡的「羽紗」並非掙得由羽毛製作,而是由西方國家使者進貢給清朝廷的面料,原料是生羊毛,厚密的叫「羽緞」,疏細的叫「羽紗」,《紅樓夢》中就多次提到這種材料,是以面料的稀缺性來烘托賈府的奢華富貴。

之所以被冠以「羽毛」的名字則是得益於它的特殊功效,它經過織造及處理以後,挺括光亮,雨水落在上面不會像尋常織物一樣被吸收,而是像雨衣一樣抖落,這個特性和鳥類的羽毛很相似,加上並非國產,所以就誤以為是羽毛製作的了。

從清代留下的線圖看,雨衣是有上面這種與衣服很相近的,也有像斗篷的,裡面再綴縫衣服。

皇帝雨衣 / 皇朝禮器圖式

這樣的雨衣自然是比所以顯得體面多了,但是在色彩上依然會有一些等級限制。

帽 和 鞋

蓑衣搭配的一般是笠,但是笠的用途比較多樣,也可以遮陽。小仙女喜歡的那種在帽沿圍一圈的做法(見《是幺蛾子?是山寨?還是別樣的時尚? | 古風新潮×年度盤點》),實際上要麼是為了遮蔽風沙,我們所見的唐俑的應該是這種;要麼就是提高遮陽的效率,客家女子所戴的就是這種。

吳偉《雪江捕魚圖》 / 網路

客家笠嫲 / 網路

笠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和蓑衣一樣,主要看當地的產物,而做工又因為材料有所區別。樣式也挺多種類的。

1939年,香港女孩 / 網路

雨天穿的一般是「泥屐」。

下面有兩個齒,一般用性能好一點的木頭做,畢竟是要泡水的。鞋面只有半個,做的比較寬敞,方便在不脫鞋的情況下套穿這個「泥屐」,以達到保護普通不沾水的鞋子的目的。

詩文中比較常提到的是「雨屐」,如「煙舟撐晚浦,雨屐剪春蔬」,不過沒有更多形容,不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形貌的。

但是木屐即便形貌有所差別,內在邏輯還是比較一致的。以前的路以土路為主,下雨後就比較泥濘,不單單只是會有積水的問題,有了木屐的幫助就能避免濕腳臟鞋。不過可能對於穿著者的走路穩健程度也有要求吧。

曾鯨《蘇文忠公笠履圖》 / 網路

關於中國木屐之前在《散落在回憶里的各式中國木屐》里有過比較詳細的介紹。

不美好的古時候

還看到過有人考證,是不是戲曲的那種「腰包」(扎在胸上的裙子)是不是也是免受下面衣服收到雨水侵襲的設計。(有點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作裙】江南男子的冬季勞作回憶》)

年畫白蛇傳 / 網路

不過這個考證有沒有依據,但是這個思路倒是不錯,可以給一些遇到天冷天熱、颳風下雨就沒轍的現代古風愛好者一些開腦洞的方向。(當然這個不能提法是不能視作真正的歷史依據的,很多古風錯誤就是把假設當史實造成的)

但是這些依然不能解決真正問題。

一些堪稱災難的天氣,比如颱風天,就不要出門了。

但是對於一般群眾的生活來說,是不如小仙女們認為的那麼舒坦的。古時候的農民漁民,該出門還是出門,至於現代「社畜」也沒說下雨天就可以請假不上班了(某些特權情況就不要拿來杠了)。

就比如蓑衣吧,一般人也可以用普通的白布浸桐油做成油布雨衣,但是可能最後農民們還是會選擇蓑衣,這是性價比決定的。貴族們不需要像農民那樣出門,而農民也不需要貴族那樣穿著。很多古風愛好者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往往就是來自於這樣的階層偏差。

(生硬的無過渡)

別再下雨了!狐和貓都長蘑菇!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服飾 的精彩文章:

斜襟?偏襟?大襟?琵琶襟?是漢服圈攪渾了這一腦門漿糊嗎?
古人可能會喜歡很影樓裝哦!

TAG: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