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自從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3年提出「退歐」公投建議後,英國就在操持這一工作。結果,2016年6月23日公投舉行並有了結果。英國總人口6657萬,選民大概4700萬,參與此次投票的選民3312.845萬人。

支持脫歐者52%,為1717.6006萬人;不支持的選民人口為48%,為1595.2444人。英國「脫歐」獲得民眾支持,法德為首的「歐盟」也很堅決:沒問題,但先把「離婚協議」商量好。

讓英國人沒想到的是,「離婚協議」商量兩年半多了仍然在「商議」中。其實,與「歐洲大陸」離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75年那次「小兩口兒」剛剛結婚兩年就鬧起離婚。其實,沒有感情的「婚姻」很無聊,英國已經不是鬧兩三次了,其背後的思想就是「歐洲大陸」在英國的戰略重要性上並不高,而這個戰略重要性的選擇至今已經有71年歷史了。

一切都是歷史因素。

(1)2016年「脫歐」公投並非第一次與「歐洲大陸」鬧離婚,1975年就有過一次:論身已「日已落」但心還是那顆「日不落」的心,丘吉爾的「三環外交」思想與英歐關係

歐盟是歷史產物,其前身就是1951年成立的「歐共體」。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二戰」後,在「馬歇爾計劃」地幫助下,英法、西德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挺過了難關。當時的歐洲政治強人比較多,特別是法國的戴高樂、西德的阿登納。在法國和西德地領導下,西歐、中歐的聯合跡象越來越明顯。

1951年4月,法、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後三國其實都受法國影響)建立了煤鋼共同市場。隨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在1957年先後成立。1967年7月,三個市場統一成為歐洲共同體。

面對「歐共體」,雖然身體已經「日已落」,但心仍是「日不落」的英國人,在丘吉爾地影響下,仍然固執地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世界性大國」而非「區域性國家」不能受區域勢力影響。

丘吉爾在1948年提出了「三環外交」。該外交思想奠定了「二戰」後的英國戰略選擇,至今仍是該國的戰略考量標準之一。它以英國為核心的英帝國為第一個圈;以英聯邦、美國等英語國家為第二個圈;歐洲為第三個圈,構成了英國外交的核心圈。以此,在影響整個世界,與蘇聯等對抗。

很顯然,以1948年的英國實力看,它已經無法做「世界核心」了,就是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核心也是美國不是英國。

但是,英國從上到下都還沒有認識到或不認為這是歷史趨勢。他們仍然固執地認為:這不過是歷史上英國遇到的無數次困難的時期一樣,用不了多久英國仍然會崛起。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但時代已經變了。

(2)丘吉爾的「三環外交」與英國的「無可奈何花落去」間的「拖延」

「三環外交」現在有些人是把「英美特殊關係」放在第一環,其實這是不懂歷史變遷。

A.三環外交的核心環從英國為核心變為「英美特殊利益」,再到「追隨美國維持英國地位」

提出「三環外交」的丘吉爾,在那時仍然認為「英國是核心」,而英國的核心基礎就是英帝國。同時,日後的「美英」在中東和東南亞、南美的較量,仍是這種心理的表現。無論現實如何,英國不會平靜地退出「世界核心」舞台,延遲退出速度乃至抵抗一下歷史趨勢的各類動作很正常。

例如蘇伊士運河戰爭等熱戰,經濟競爭等軟戰,一直存在。

但隨著時間地推展,特別是「英帝國」的土崩瓦解,「英聯邦」則成為純粹的「經濟組織」,且英國已經不能絕對掌控它的發展趨向。

因此,英國的「三環外交」從最初的以英國為核心,變成了英美比肩為核心,到如今的「美規英隨」時代,經過了71年的時間。未來會如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

面對「三環外交」的最後一環歐洲大陸,「二戰」後的英國對其仍然擺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英國始終認為自己是「世界性帝國」(當然他們自己說「全球性國家」),始終不承認「大陸國家」的實力,並拒絕加入歐洲的國際組織。

B.歐共體與英國發展之初,英國的態度很強硬,其思想就是依據「三環外交」和自身實力的演變

儘管英國表現得「高姿態」,但歐洲的國家間組織「共同體」的發展卻非常好,惹得周邊國家非常羨慕。例如法國其經濟發展都在4%以上,西德的經濟更是欣欣向榮。相反,英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雖然也可以,但其幅度、問題相對更多。而且,對「英聯邦」成員的協助成本也使其受到一定限制。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1950年10月,法國在戴高樂將軍地指引下,提出了「歐洲統一防務」的問題,邀請英國加入,英國非常「禮貌」地婉拒了。其後,歐共體分階段地逐步實施。三個分市場逐步建立,這時英國的態度有所轉變。

1954年12月21日,看到自身影響力逐漸下降的英國,也覺得如果不與「歐洲大陸」進行合作,很難抑制下降速度,以「不情願」的心情與法(西)德等國簽訂了關係協定。

但次年,煤鋼共同體準備擴大這一共同體,將單純的煤鋼擴展為全方位的經濟聯繫。這樣「關稅問題」就成為主要問題。英國因為怕傷害「二環」利益,便與歐共體再次發生碰撞。

因為稅收問題英國如果與「歐洲大陸」拉平,必然會影響到「三環外交」中的第一環和第二環,特別難辦的問題是,會影響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因此,英國與歐共體的關係再次轉淡。

(3)英國無可奈何下加入歐共體:緊守「三環外交」保持「英美特殊關係」,但最終無奈承認現實

英國認為「歐共體」的「全方位同盟」的設想對「英國的大國地位」是一種「侮辱」,但自身不斷地「相對衰落」也是不爭的事實。為此,為了阻止衰落速度,英國準備拋開法國和西德自己組建一個「新的歐共體」。

在緊急布置下,1960年1月,英國又聯合奧地利、瑞士、瑞典、丹麥、葡萄牙、挪威組建了「七國聯盟」。

A.英國組建聯盟對抗歐共體

當然,這一聯盟的正式名稱叫「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現名稱為「世界自由貿易區聯合會」。1960年5月成立辦公,總部設在日內瓦。1960年1月4日正式成立,那時是七國。1972年年底,英國和丹麥退出;1986年葡萄牙退出。現有成員國有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瑞士等20來個小國,因此,又被稱為「小自由貿易區」。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聯邦德國(西德)總理阿登納(左)

「自貿盟」的目標是逐步削減到最終取消各成員國間的工業品貿易關稅和數量限制。

英國的目的很明顯,以自己的「大國身份」對其他小國進行控制,打開各國的市場,壯大自己的實力。然而,這六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合起來都不如英國經濟實力的50%,且這些國家的關係與西德的關係比英國更近,貿易聯繫程度也更緊密。因此,英國逐步認為其屬於「雞肋」型組織,開始向「歐共體」投出橄欖枝。

1961年,英國就曾向「歐共體」提出過加入申請,但戴高樂認為英國的加入只會起到搗亂作用,因此,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所以,英國只好希望國力可以快速提升。但無奈,西德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法國也不弱。

英國想通過加入「歐共體」控制歐洲大陸,進而為己所用的意圖根本無法達成。為此,它只能利用自己的實力,希望在歐共體內部成為「特殊成員」——盡量拿好處,擺脫壞處。而當時的歐共體的思想仍然沉浸在「大」,以便在美蘇之外形成第三極。因此,對於英國特別是英國對「歐共體」外其他國家的影響力非常看重。

B.加入共同體兩年後,舉行「是否退出公投」

1972年年底,英國退出「七國聯盟」後便於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順便還帶走了丹麥和愛爾蘭兩國,算是給「歐共體」帶了「投門禮」。法國、西德對此非常重視,給予了英國「三駕馬車」之一的待遇。

即使如此,英國民眾對歐共體仍然非常不信任,是否加入、利弊如何等仍然有這涇渭分明的態度。為此,在「趨勢」之下,英國的行為有些「怪異」。加入歐共體兩年後的1975年,英國政府決定以公投的形式表明態度,統一思想。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1974年4月1日,英國正式發出「退歐」威脅。那麼,英國剛剛加入歐共體一年多,怎麼就想退出呢?其實,退出是假,藉此名義要求「歐共體」給予自身特殊照顧才是真的。

也是英國「共富貴」思想來的不是時候。本想藉助「歐共體」抵擋1971年發生的西方經濟危機,但剛加入又趕上了1973年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快速增長。到了1974年,西方世界出現了「滯漲」問題。各個國家內部的保守主義情緒、民粹主義傾向紛紛提升,貿易限制、貿易摩擦問題日漸增多。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的執政黨認為:只有通過威脅歐共體,讓其退步,達到對英國最有力的稅收政策,才能讓自身利益最大化。

恰巧,當時的法國和德國特別希望英國留在「歐共體」,他們也知道:英國的主流民意是退出「歐共體」,從1970年到1974年,英國的民調顯示,不加入、退出「歐共體」的人佔到了六成左右。如果英國實行「公投」,那麼,結果必然是「真的退出」。

面對英國及其英國的影響力,法國和西德最終答應了英國的大部分要求。結果,1975年的公投結果是「留歐派」獲勝。

「三環外交」是英國戰略發展基礎,兩次脫歐皆因它

這次威脅成功之後,英國嘗到了甜頭開始不斷地以此作為威脅,最終,1990年,拒絕簽署關於移民問題的《申根公約》;1997年,英國又決定不加入歐元區,繼續使用英鎊。

然而,世界是變化的。2013年開始的這次「退歐」公投與威脅,註定展示出:人不能總想依靠威脅得到好處,40年的妥協既然換不來「一心一意」,那麼,法德也很堅決:退就退吧,先把「離婚協議」的事兒說清楚吧。

戰略盟友要區分三種敵人,談德國一戰時朋友圈選擇性錯誤

麻桿打狼式的怛邏斯之戰,兩大文明間的第一次激烈碰撞

1999到2013年,查韋斯主政14年的委內瑞拉帶去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一戰德國在盟友選擇上的錯誤:結交奧匈奧斯曼交惡沙俄
俾斯麥真認為殖民地是累贅嗎?即使真的也必須服從階層意志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