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盛世存在之謎:納稅田地遠不如明末,為何賦稅收入高於明朝?

康熙盛世存在之謎:納稅田地遠不如明末,為何賦稅收入高於明朝?

清朝黃鈞宰在 《金壺浪墨·熙朝財賦》記載:「(清朝)宮中諸費,不及明季十分之一,故蠲租(juān,免除租稅)減賦,史不絕書,而庫藏充裕。」這一記載的意思是,清朝宮廷花費不到明朝的十分之一,就是因為皇帝經常「蠲租減賦」,自己過苦日子,還給百姓免租減稅。

康熙對自己的「蠲免」政策非常得意,自稱「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一生「蠲免天下錢糧數千萬兩」。如今,不少清史學家也高度讚揚康熙的這一仁義行為,由此開啟了氣勢恢宏的康乾盛世,甚至認為「千古一帝,首推康熙」。

然而,清朝唐甄學者在康熙四十年記載:「清興五十餘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乾隆年間的魏來朋,寫有《鬻子行》,前四句是「濰北邑當丁丑年,沿海村落少炊煙。無麥無禾空赤地,家家真乃如磬懸。 」整首詩反應了乾隆時期的社會慘狀。

直至今天,康熙盛世是不是存在,已經成了一個謎團,各方爭論不休。那麼,康熙盛世究竟存不存在呢?不妨從看一看清朝稅收情況!

《清實錄》中記載,清朝從一開始賦稅總額即在3千萬兩以上,順治十一年官方派征數額為3165萬兩,康熙元年也在3000萬兩之上。至於康熙元年後,總稅收基本是越來越高。

3000萬兩白銀的稅收,究竟是什麼一個概念呢?如果以明朝來看,那麼就和崇禎十四年(1641),加派三餉之後的賦稅額相同,遠超過萬曆初年的2217萬兩。

但從史料上看,萬曆年間納稅耕地為701萬頃,崇禎年間有783萬頃,順治十七年納稅田地數額為519萬頃,康熙六十年才達到735萬頃。也就是說,作為古代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耕地,在減少的情況下,清初賦稅總額卻不輸於明朝「最闊」的時候。

尤其在清初人口大銳減,以及明末商業系統大破壞的情況下,卻還有這樣的賦稅收入,在生產力沒什麼變化的時代,顯然說明了:百姓交的稅更多了,否則錢從何而來?

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明朝每一年稅收3千萬,這是亡國之兆的橫徵暴斂,備受時人譴責;但在「康熙盛世」時,卻變成了承平之世的常年經制,歌頌之音至今連綿不絕。

明朝末年,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形勢,於是「三餉加派」,所以才有崇禎時期最高3000萬兩的稅收。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宣稱:「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按理說,如果真免了,清朝稅收不可能有3000萬兩!

明朝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投降清軍後任天津總督時,請豁免明朝加派的錢糧,只征正額及火耗。但多爾袞說:「著嚴行禁革,如違禁加耗,即以犯贓論!」最有力的證據出自《清聖祖實錄》,講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一件事,當時清朝一統江山,消滅了各方反抗勢力。

宿遷縣士民陸爾謐等叩閽:「縣有暫加三餉、缺額丁銀、缺額糧地即曠土虛糧四項包賠之苦。籲請豁免。」戶部以載在《賦役全書》,徵收已久,應無庸議.......尋議:暫加三餉一款,徵收與各州縣同,不便獨蠲。

顯然,清朝戶部說「徵收與各州縣同」,明擺著是全國一樣,繼續加征三餉。至於「暫加」更是欺人之談,事後也沒見到剔除。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朝三餉已經成了正式的稅種,而不再是臨時稅。

有兩個地方的賦稅很有說服力:萬曆年間山東歲入170萬兩,康熙年間山東共335萬;萬曆年間廣東歲入不到44萬兩,康熙年間則高達127萬。如此高的稅收,何談康熙盛世呢?

在生產力沒有大幅度提高的清朝,肯定無法保證100%的徵收到賦稅,畢竟加上三餉的賦稅,對百姓而言實在太重了!所以,清朝出現一個奇怪的事情,即:出現了大量拖欠現象,但康熙就不減稅,而是每過幾年就來一次「蠲免」。

於是,這也成了康熙的一個仁義表現,百姓因此感恩戴德,文人也會大夸特誇,直到今天,在談及此事時,還有很多專家津津樂道。然而,百姓賦稅重不重,對此康熙豈能不知?如果康熙是真仁慈,真想締造一個盛世,為何不直接減稅,讓利於民?

以江蘇浙江這兩個魚米之鄉為例,康熙五十一年「普蠲天下錢糧」時,到了次年仍然不能100%的交稅。可見「康熙盛世」時,百姓稅負之重。古今中外,有連賦稅都交不起的盛世嗎?

清史專家姚念慈評價說,「(康熙)就喜歡玩這種「蠲免」的把戲。」其實,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康熙太會作秀了,以獲得歷史好名聲。在百姓難以承受的高稅收基礎上,還大談康熙盛世,就有點空中樓閣的味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趙匡胤死因成謎,司馬光想撇清趙光義嫌疑,卻意外留下二個疑點!
秦始皇如何征服南方百越?用了一新戰術,後世英國人經常使用!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