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在東北尋找五十年都沒找到的改變世界的寶貝,中國用十年找到

日本在東北尋找五十年都沒找到的改變世界的寶貝,中國用十年找到

中國和日本的聯繫,自秦漢三國時期便已經開始,日本同屬中國儒家文化文明的序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追溯到明朝時期的倭寇劫殺中國沿海各地,後來明朝中葉的萬曆三大征之一便是唇亡齒寒,幫助朝鮮抵禦日本,平滅「壬辰倭亂」。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不敵,日本也逐漸被西方列強打開國門,欺壓凌辱、投資辦廠、掠奪各種資源。日本內部開始改革創新,追求富強之路,舉國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勝利,證明日本不再是一個地小人密、資源匱乏的小國,而是近代化的亞洲強國。

日本對中國的覷覦不是一年兩年,是千百年的仰慕變質而來,二十世紀初的清王朝人盡皆知小日本的蛇吞象之志。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當時的清帝國是一片楓葉,日本是條小蟲,小蟲正在一步步蠶食楓葉,將其啃得坑坑窪窪。

1931年9月18日夜裡,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華戰爭的號角正式吹響。日寇問題真正擺上所有中國人的桌面,主戰派主和派皆有,主和的想著為中華民族留下一線生機,主戰的興緻勃勃要趕日本人出去。這一戰打了十四年才結束,而日本頭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本土資源匱乏,佔領下的中國領土未能有效轉換成可用物質資源,日本國內已經堅持不下,正在步入崩潰邊緣。

石油是軍工必需的,這是戰爭爆發後日本最迫切需要的,用一點少一點。日本石油大多是從中東等地運來的,從海上而來,當美國一向日本宣戰絕交,日本就沒法再在海上運送石油回國了。陸地更是無法,運輸線太長,太容易出事。

沒了石油,日軍作戰的坦克飛機裝甲車等就變成一坨廢鐵,動不了運不走,毫無用處,戰鬥力大大削弱。日本政府和軍隊高層早在甲午戰爭後,就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在我國東北三省勘察哪裡有石油。甲午戰爭進行時,日本就已派出專門的尋油隊伍都無功而返,後來還出現兩個特別的尋油機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滿鐵調查部。

日本人布下天羅地網,要找出東北石油所在地,一片地區一片地區地過,比後來的大掃蕩密度低不到哪去。石油是日本的命脈,偷襲珍珠港便是日軍最後的生死一搏,要打滅美軍在東南亞地區的軍隊部署,不再阻撓日本艦隊運石油。最終事敗功滅,丟下成千上萬的屍體。

東北真的就沒有石油嗎?日本找了五十年都沒找到,新中國成立後,十年時間卻接連在東北地區發現好幾個大油田,我們熟悉的大慶油田就在其中。我們可以猜想一下,若是日本找到油田,不僅夠自用,還能出口,太平洋戰爭就不會發動,中國趕走小日本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抗日戰爭也會打得更艱辛。

熟讀史書的你會發現,你堅信科學,卻也難免相信「時運天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魏忠賢僅得勢三年,為何給明王朝造成這麼大的破壞?
清朝的八大總督握有軍政大權,為何沒有出現類似唐末的藩鎮割據?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