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攝影指導劉寅詳解中國首部科幻片《流浪地球》拍攝幕後

攝影指導劉寅詳解中國首部科幻片《流浪地球》拍攝幕後

《流浪地球》在上映12天時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二名。影片在畫面上給觀眾呈現出了很多恢弘的背景,不同的畫面色彩的運用也帶來了不一樣的氛圍和情緒,燈光也在畫面中達到了很好地平衡。

攝影指導劉寅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來完成《流浪地球》給觀眾帶來的視覺衝擊,從而保證率《流浪地球》的宏大與史詩感。

劉寅曾參與攝影指導的作品還有《同桌的你》《你好,瘋子》《奔愛》《父親的身份》《親密旅行》等;參與攝影的作品有《奇門遁甲》《智取威虎山》《特殊身份》《我願意I Do 》《李獻計歷險記》等。

我們非常榮幸的邀請劉寅來分享嘉賓。導演幫影視微課堂致力於為大家傳遞影視乾貨的直播分享,作為中國首部硬核科幻電影的攝影指導,劉寅從《流浪地球》入手,談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拍攝方法以及科幻電影拍攝與普通電影拍攝的異同點。

從人物與劇情確定影像風格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在視效鏡頭方面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從宏大的背景,到賽博朋克的地下城,但其中還會有很多寫實的場景,使得觀眾能夠在宏大背景下看到現實當中親切的畫面等,這些鏡頭都能夠看到團隊的用心設計。

當下國內所看到的科幻電影大部分都是好萊塢工業體系下的產物,觀眾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災難環境里有一群或者一個白種人去拯救世界的故事。

《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國的科幻電影,第一個展現在團隊面前的問題便是:如何打破這種觀眾自身固有的觀影感受,打破白種人超級英雄的思維,讓中國觀眾心理接受自己國家有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設定。劉寅在畫面的影像風格上考慮,怎麼樣能讓觀眾看電影時沒有偽和感。

在拍攝《流浪地球》之前看了太多不同的影片,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定想法。劉寅與另一位攝影師張麟科根據自身的感覺商議出來影像風格,並交由導演進行溝通。

劉寅在分享中表示,剛開始時也拿捏不準整體的影像風格是什麼。他說:「地下城光線設計的時候,我還在猶豫會不會太風格化,有一些場景交出來以後做這種氣氛測試,導演看了以後說沒問題,甚至可以比之前設計的更『放飛』一點,後來明確賽博朋克主要風格。當然冰面上還是寫實主義,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整體風格上進性把握,就能夠得出一定的結論:「生活中不多見的場景里就使用寫實主義的畫面風格。像太空站、冰城等場景里的光線構成,會盡量按照故事設定進行真實合理的還原。生活中較熟悉的場景,在影像上反而會做偏向形式主義的設計,加一些顏色來放大一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觀眾會發現在科幻的宏大背景下會有很多寫實性的鏡頭,可以達到自身想要的反差效果。

劉寅:「《流浪地球》的影像風格,是根據故事劇情和人物情感走向進行分段落設計的。」根據影像風格挑選拍攝器材與鏡頭,「器材到了一定的質量標準,選擇哪一種沒有太大的區別。主要是看自己的使用習慣,能不能控制住器材。」這樣也能更好地控制拍攝器材。

根據不同影像風格選擇器材

《流浪地球》是一個重工業背景的故事,所以劉寅直截了當的選擇了Master Anamorphic鏡頭,其鏡頭呈現出的畫面本身就有工業質感。根據不同的影像風格選擇不一樣的器材,「如果說要去拍別的電影,類似表現人性扭曲的電影,我就會選庫克鏡頭。利用其比較明顯的寬銀幕風格,去表達一些超出畫面的東西。」

拍《同桌的你》之後,劉寅幾乎所有的片子都是用Arri拍的,因為其色彩還原、低照度表現都特別出色,還有現場的穩定性、安全性特別靠譜。小場景中會用ALEXA Mini加一些小的遙控頭,在小場景里做運動就特別靈活,可以拿到很多這種大機器得不到的角度。比如說運載車裡有一些長鏡頭就是用Mini裝載天蠍遙控頭上做的。大場景的拍攝則選擇了三台ALEXA SXT來作為拍攝的主機。

科幻電影棚內拍攝也會從鏡頭選擇上影響到攝影,與器材從影像風格選擇一樣,《流浪地球》的拍攝選擇了變形寬銀幕鏡頭、AUWZ 19-36mm T4.2變形超廣角變焦鏡頭等,劉寅分享說:「我想用更寬的視野去強化一些奇觀災難場景的張力,也想用鏡頭去強化或者表現在特別蒼涼廣闊冰天雪地里渺小的救援隊拖著球往前步履維艱的感覺,就用了AUWZ 19-36mm T4.2超廣變形寬銀幕變焦頭。」

在鏡頭匹配度上,「AUWZ 19-36mm T4.2跟MA是一個系列的鏡頭,所以質感、透視、線條都挺匹配的,沒有什麼問題。但拍攝時用過其他牌子的變焦頭拍特寫,有的時候畸變就會比較嚴重,後期導演就花了一些時間去做校正,把所有不想要畸變全都把它拉回來。」劉寅再次強調了,鏡頭的選擇還是應該更多的尊重影像風格的設計。

而拍攝期間燈光的選擇則主要是從影片的氣氛風格考慮,從地下城的街道、木星和發動機等來看,《流浪地球》就是一個色彩豐富的影像構成,「在選擇器材的時候,正好SkyPanel出來了,就用了100多個SkyPanel來配合鏑燈,在前面經常加一些色紙4360、4390、MT2等來做有顏色的光線。」

燈光氣氛效果的設計也是跟劇情或者人物情感進行設定,不同的場景里發生了什麼事,想表達什麼情感。在光源真實合理的基礎上加入想要呈現的東西進去,比如說強化什麼顏色,或者做一些什麼樣的運動光效。《流浪地球》用的燈具很多,阿萊M系列的鏑燈、SkyPanel,也用了特別多的民用燈管,像T4T5T8燈管。比如地下城裡有一個場景就是朵朵和劉啟走過的街道,大概放了100多根燈管包上不同顏色的色紙。根據提前做好的色塊分布,去街道場景里填充中低層的光線結構。

提前溝通,現場演練,最終拍攝

跟郭帆導演合作拍攝劉寅已不是第一次,從《李獻計歷險記》、《同桌的你》到這次《流浪地球》的拍攝,現場分工也很明確,坐在電視機前導演把工作重心放在演員的動作戲上,劉寅會更關心技術方面的攝影、燈光、移動,比如說運動順暢不順暢,光線合適不合適等。

視效方面,劉寅與視效總監丁燕來合作次數同樣不少,相互之間有很高的默契,能夠達到雙方最想要的效果。而特別複雜的鏡頭則會先與導演進行商榷,提前溝通好拍攝方案,多次演練過後再進行正式拍攝。像很多冰面的視效鏡頭,就是提前在冰島拍攝完成後,在到棚內拍攝,同時將拍攝素材進行現場合成,所產生的效果。

《流浪地球》現場DIT分工明確,由QTAKE、現場調色以及數據管理三個部門組成。盡量都會去完成後期想要的所有的光線的構成,顏色、反差、光比、亮度等。

在《流浪地球》的拍攝過程中,關於多機位的問題,劉寅說:雖然很喜歡單機拍攝,但《流浪地球》的體量是沒辦法用單機位拍攝的,一般情況下是使用2-4個機位進行拍攝。

除了關於《流浪地球》的拍攝問題,這次分享還就科幻片的未來發展與拓展新的電影語言呈現方式多個角度進行提問,劉寅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驗與看法。

從生活中去汲取養分

劉寅與郭帆導演兩人對於視效拍攝方面的探索,其實從兩人合作的第一部影片《李獻計歷險記》就已經開始了。他表示從《同桌的你》到《流浪地球》之間有近四年的時間磨合,不會有太硬性的角色與風格的轉變。

在《流浪地球》這種工業級的電影製作中,視覺特效合成和延伸的部分,這其實已經顛覆了傳統意義上攝影指導的創作思維和流程。

「《流浪地球》是我從來沒碰過的類型,實際拍的時候,技術上的問題特別多。會提前去想很多技術方面的東西,自己的野心挺大的,想用技術手段做不一樣的東西。」而在拍攝《同桌的你》時想得更多的是怎麼樣讓人去懷念自己的青春,用懷舊的方式去拍。

「郭帆導演這幾年觀念進步特別快,跟他學了很多東西,真的特別榮幸能參與《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拍攝,使得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有一些提升。」在拍攝前期的很多時候,劉寅都會對自己加油打氣,只要參與了,為這部影片努力了,那就成功了。對劉寅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敢去嘗試自己未知的領域。

人慢慢在長大,看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去的地方越來越多,很多東西就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拍攝過程中的處理方式和改變一些審美趨向。他說自己沒有去過西藏之前,不知道蒼涼和廣闊是什麼概念,而去西藏自駕游之後,再拍東西和之前想像中的情感表達完全不同了。

所以在這樣年齡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劉寅逐漸完成了攝影技術性與藝術性的轉變與過渡,也從中了解到從創作來說,不管是觀察事物的角度,對美的感受力的培養,對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只是從現場出來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見識,所見所得。

嘗試更多電影新語言

劉寅表示沒有什麼普通電影或者是科幻電影的區分,也不太好比較;從創意或者想法設計的角度來講,也沒有明顯的區分。雖然完成技術就已經特別困難了,但是更難的還是設計出適合故事情感的影調。「每部影片都有自己不同的影像風格。但其中內核都一樣,離不開人、故事與情感。」我們需要有更開放的思維方式做拍攝角度的選擇,不能局限於科幻電影。

特別佩服已經很有成就的導演,更多的在電影技術或者說在電影語言上去拓展。比如最近上映《阿麗塔》的導演羅伯特·羅德里格茲、《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還有李安導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他們已經不僅僅是電影人,更像一個發明家或者探險家。」

如今,很多年輕影人也在不斷嘗試新的影像風格或者技術。觀眾的素養與審美觀念愈來愈高,接受能力逐漸增強。不論是老導演,還是年輕影人對電影語言的開拓,其實都是技術發展對觀眾電影認識的改編。對於電影本身來講,不管特效水平多麼高,電影語言多麼新穎,最終還是離不開敘事情感的表達。

對於未來科幻電影的發展,劉寅表示:「應該會往兩個方向發展,第一是特別炫特別牛的技術,不斷去刺激觀眾視覺的畫面,去改變現在的電影語言和觀眾認識的電影敘事方式。第二可能就是在科幻的大背景下,簡簡單單的用一些極簡風格,或者特別質樸的電影語言,去表現導演想表達的故事。」不管是哪一種風格,都應該做到極致。

劉寅在分享中表達出這樣一種理念:與好萊塢完善的工業體系相比,中國科幻電影中所需要的工業部門仍有很大的欠缺。比如說物理特效和特別複雜的鏡頭的設備控制等。所以很多時候得用人力或者時間去彌補工業上的不足,雖然這不是一個很高級的做法,但以後一定越來越好。

劉寅談到自己拍攝當中最大的收穫或者經驗,他說:「一個人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只要不放棄,一定就可以做好。」當然,「特別的收穫就是比以前更敢於去接受以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者說更勇敢的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了。」

當下的電影工業環境對於年輕的電影從業者來說,更應該做之前不敢嘗試的事情。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六年後再拿奧斯卡,阿方索·卡隆創下新歷史
陳月末《老中醫》痞帥造型,看起來還挺有范兒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