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吳傳情: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演進歷程

吳傳情: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演進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經歷了較長時期才最終被確立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從早期的初步設想、嘗試探索再到當前的全面推進,每隔十年歷經一次發展浪潮,數次進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總體布局。圍繞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黃金水道——長江經濟帶》主編、武漢大學教授吳傳清。

中國社會科學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新時期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請您梳理下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演進脈絡?

吳傳情: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演變大體經歷三個階段,即:早期構想階段(1978——1992年)、早期探索階段(1992——2013年)、全面實施推進階段(2013——2018年)。

早期構想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家馬洪提出「一線一軸」戰略構想,「一線」即指「沿海一線」,「一軸」即指「長江發展軸」。1984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根據「點——軸開發理論」提出國土空間「T型」發展戰略格局,明確指出20世紀末期與21世紀初期我國應重點發展兩條一級軸線(海岸地帶軸與長江沿岸軸)。陸大道倡導的沿海沿江T型開發格局主張被國家計劃委員會(2003年更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987年編製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草案)、1990年編製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採納。20世紀80年代,長江沿岸軸總體上仍處於自我發展階段,長江沿岸軸的開放開發仍停留在規劃構想階段。

早期探索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上海浦東新區開發和三峽工程,長江沿線地區發展問題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視野,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要重點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2009年以來,長江沿線七省二市不斷呼籲「將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過,受制於沿岸省市分割的行政體制與尚不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制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長江經濟帶仍舊未能形成一條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協調經濟帶。

全面實施推進階段:2013年以來,長江經濟帶發展被確立為新時期國家重大戰略,這是國家積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對長江經濟帶交通網路、產業布局、生態環境、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創新等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份陸續出台相應的地方行動方案。

總之,經過多年自我發展與國家間斷性投入,長江經濟帶在經濟體量、增長速度、產業基礎、創新資源、交通網路、聯繫密度、生態資源等諸多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發展基礎,能夠成為新常態下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客觀要求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成為挺起新時期中國發展的「脊樑」。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年以來長江經濟帶進入全面實施推進時期。新時期,長江經濟帶肩負哪些戰略功能?

吳傳清:2016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印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四帶」戰略定位,即:「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中的八大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森林資源豐富、水資源充裕、生物種類繁多,生態流量充足,在涵養江河湖泊水源,調節氣候變化、保護生態多樣性與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發揮著巨大功效,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帶,構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脊樑」。長江經濟帶在維護國家生態系統穩定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創新驅動的重要策源地,教育、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先進位造業、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總體而言,長江經濟帶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極為龐大,創新驅動規模效應和帶動效應顯著,創新驅動能力強勁,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已成為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長江貨運量居全球內河第一,長江經濟帶是人口、產業集聚帶,具有橫貫東西、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對周邊地區有著極強的輻射引領作用。長江經濟帶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紡織服裝產業等優勢產業集群,通過「渝新歐」「蓉歐快鐵」「漢新歐」「湘新歐」「義新歐」「合新歐」等中歐班列與沿海沿江大港大灣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長江經濟帶橫跨九省二市,各地區具備獨特的梯度比較優勢,下游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而中上游地區開發強度相對較低,具有較為充足的後備土地和勞動力,同時擁有豐富的礦產、水利與生態資源,交叉的比較優勢使得上、中、下游地區具備良好的協調發展基礎,長三角地區能夠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促進中上游地區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推動上中下游地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梯度發展格局與交叉比較優勢,有條件建設成為我國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的示範帶。

中國社會科學網:作為新時期中國發展的「脊樑」,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任務是什麼?

吳傳清:根據《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新時期長江經濟帶發展應實施「六大」戰略重點任務:

其一,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將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首要位置。重點須做好: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保護和修復水生態,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加強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等五方面的工作。

其二,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要著力推進長江水道暢通,把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統籌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設,率先建成網路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進一步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強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支撐力。

其三,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後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集聚度高、國際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走廊。

其四,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要「大中小結合、上中下聯動」。圍繞提高質量城鎮化目標,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其五,建立全方位開放格局。立足上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不同基礎和優勢,因地制宜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發揮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引領作用;將雲南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加快推進與周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及跨境運輸便利化;加快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建設。

其六,完善區域協調體制機制。重點做好統一市場准入制度,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等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孫文青抗戰時期書信考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