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捻軍簡史:捻軍是如何產生的?是怎樣演變為北方國患的?

捻軍簡史:捻軍是如何產生的?是怎樣演變為北方國患的?

十九世紀的滿清是一個江河日下的日暮帝國,內部民變之憂與外部世界變局之患,導致晚清一步步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說到晚清時期的中國民變,人們大多會想到太平天國與更後期的義和團運動,但是除了這兩場民變運動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民變運動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捻軍起義。

捻軍起義是一場以淮北地區為主要根據地的大規模農民起義事件,於1851年爆發到1868年基本平息。捻軍起義往往被看做太平天國運動在北方的一種延續,事實上捻軍勢力雖然也與太平天國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繫,但從成因與參與者兩方面來看這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捻軍其實是活躍在十九世紀中葉的一股獨立勢力。

首先捻軍的起源相對來說非常複雜,最初的主體其實也就是江湖幫會這種歷史角色,而「捻」的字面意思就是捻繩,而這股民間勢力從最初的開始,就是多重勢力像捻繩一樣雜糅起來所產生的民間組織。

地域獨立勢力的壯大其實是清王朝對地方民間力量徹底失控的一種表示,最終這些淮北的農民組織終於成為了敢於對抗清政府的軍事力量。1852年已經初有規模的捻軍頭目張樂行等人聚眾起兵,1855年,張樂行、蘇天福等人為首的捻軍集團將隊伍分為五旗,張樂行成為捻軍盟主首領,各方開始進行分工合作,成為了一支雖然內部權力分散但又進行協同的統一軍隊,而這個時候捻軍已經擴張到了十萬餘人的規模。

此後捻軍又於遭遇清軍打擊,開始進入防禦狀態,雖然隊伍顯得較為分散化,出現大量盤踞山林並以捻軍為旗號的農民軍,而張樂行等捻軍主要頭目開始與同時期的太平天國進行結盟。結果在這個時候,捻軍的軍事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部分捻軍依靠山寨進行防守消耗清軍力量,而另一部分以張樂行為首的捻軍則採取游擊作戰與太平天國配合。捻軍之患成為了清軍在淮北地區的嚴重問題。

捻軍這種起義軍模式,雖然較為分散但是捻軍的旗幟並非只是一種毫無價值的託詞,事實上捻軍所打出來的所謂「救我殘黎,除奸誅暴 」的旗號並非毫無意義,雖然捻軍的最初起源來自古代中國社會當中的江湖文化,但捻軍所提出這一套團結一致對抗官府的理論思想其實是一種很被許多農民階級接受的共識,結果這種農民階級反叛思想隨著捻軍的起義一起興起,而這種思想本身成功的造成了更多反叛者的出現。

此後,僧格林沁南下開始率領他的清廷精銳剿捻,在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戰果。 但是捻軍的防禦與游擊使得這位親王越來越失去理智,不過在1863年清軍還是成功取得了殲滅張樂行的雉河集之戰的勝利。

但是情況在這之後,捻軍與僧格林沁之間發生了反轉,僧格林心剿捻越來越陷入僵局,而這個時候清王朝為了督促僧王加速剿捻,將其郡王之位再次封給了僧格林沁,而這種無功受祿其實反而是一種巨大的政治壓力,僧格林沁開始越來越急於求成。

而捻軍方面則發生了張宗禹的軍事改革,張宗禹將大量的捻軍步兵換成了騎兵部隊,培養出了一支以騎兵為主的捻軍作戰力量,這支軍隊被史書稱為「新捻軍」,而這支力量將不可一世的僧格林沁送上了覆滅的道路。

1865年強弩之末的僧格林沁開始冒進,意圖通過決戰的方式消滅捻軍,但五年的消耗作戰早已使二者力量發生了反轉,最終僧軍被捻軍引入了捻軍早已準備好的決戰地點——高樓寨,結果僧格林沁在決戰中被捻軍處處包圍最終被全面殲滅。

僧格林沁之死,是捻軍起義所取得的最大戰果,也是這場農民軍起義的一個高潮事件。

其實在僧格林沁已出現敗端時,清朝就已經做出反映,一方面開始下令讓僧格林沁不再進攻,而另一方面開始命令劉銘傳等部北上支援。正式基於這種情況,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剿捻失敗的親王採取了非常盲目的作戰決策,導致了失敗。

由於太平天國已覆滅,包括曾國藩的湘軍在內的強大地方部隊得以北上進行剿捻。

在根據地遭到巨大威脅的情況下,捻軍兵分兩路突圍,形成了「東捻軍」

與「西捻軍」。

之後張宗禹的「西捻軍」甚至沿著河南攻入進入陝西,還和回民造反勢力聯合,一度蔓延到北方各個處,而之後張宗禹又進行北上,繼續轉戰,但由於採取流寇的作戰方式,實力逐步損耗,之後又轉戰到河北、山東等地支援這裡東捻軍,而這兩支軍隊最後都在山東附近被成功圍剿,1868年清王朝宣布捻亂已經平息。

但實際上,捻軍其實還依舊存在,1868年之後,北方地區其實依然有捻軍的活動,1869年直隸地區還出現捻軍的活動,1898年安徽地區還曾出現了捻軍的活動,更誇張的是到了1900年河南的一些地區居然還有捻軍的活動。

而1868年之後的捻軍,有些是原本沒有被剿滅的捻軍殘部,但是其實更多是以捻軍為旗號的某種「模仿犯」

捻軍相比於白蓮教、天地會那些有著宗教色彩的組織的區別在於它更為「無色」,捻軍起義從剛開始就是以聚眾為目的而聚眾,「捻」在淮北一些地區的方言里本身的意思就是「聚集起來的人」,而捻軍的宣傳理念說白了只有兩個部分「聚眾」與「反官」。

所以捻軍的起義的根源在於對地方執政者的不信任,是儒家社會保障體系失衡的一種表現,而捻軍一開始的做法也只是划出區域在民間建立一定規模的自治,但是統治者的打擊與饑荒等因素最終使得他們開始聚集進行集體造反,而正是因為其「無色」所以可以與其他的造反勢力都能進行合作,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回民團。

而正是這種簡單的思想,使得所有的民間勢力都能以「捻」為旗號,而捻軍的參與者其實就是當時無知的農民群體,而正是這種思路簡單,反而使得這股力量能夠進行匯聚,並突然爆發。

在捻軍起義當中,其實也有一個用來宣傳的故事,那就是參與捻軍的天下貧農其實是給孔子借糧的范丹後人,所謂造反就是向孔子後人(鄉紳大戶等地主階級)要糧。這個宣傳故事的力度比起太平天國的「天王下凡」宗教性質小了很多,而正是這種簡單與盲目,衝擊性反而會更為持久。

以地域江湖團體為起源,以宗族血脈等為紐帶,以簡單的聚集與盲目的反叛為目的。所以捻軍的反叛並非面臨近代歷史的晚清時期所獨有,而是古代中國農村社會本質問題的一種體現。正是由於階級矛盾與農業社會的不穩定性,導致農民階級逐漸不願意再信任統治力量才導致了民變的發生,而天災人禍又使得民變以更加激烈的形式爆發了出來。

而其實捻軍這種模式是晚清乃至近代其他的一些江湖團體的一種共性。只是捻軍更為本質一些,而其他的組織被染上了「宗教」「以及近代社會的某些特殊政治訴求的色彩。比如天地會最初目的是城鎮下層民眾的互相扶助但是後來成為了「反清復明」的專門江湖團體,再比如義和團最初的雛形是地方小地主階級組建的地方自治組織,後來組建整合成為了一支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宗教義軍。

而這些民變事件的出現,本質都和捻軍一樣,根源在於中國小農社會的根本問題,而近代的社會變遷又使得這些事件的影響力被強化了。

雖然古代農業社會的民眾是一群相信順從文化的群體,但是當階級壓迫到了一定程度,順從而分散的農民會轉而聯合併反叛, 轉但是群體的無知性使得他們要麼成為「暴民」,要麼成為盲目革命的農民起義軍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的手冊 的精彩文章:

西方文化歷史常識,盤點歐洲三大騎士團,了解背後深厚的歷史淵源

TAG:歷史的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