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深度好文:河圖洛書的傳說和詳解

深度好文:河圖洛書的傳說和詳解

一、河圖洛書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最初指天賜的祥瑞。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管子·小臣》:「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

《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為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漢人多宗此說,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

(1)河洛所指,後世理解不一。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

漢代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之數。宋初陳摶創「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與五行生成數,提出一個圖式,名龍圖,即河圖。西蜀隱者則以陳摶之先天太極圖為河圖。

劉牧將陳摶龍圖發展為河圖、洛書兩種圖式,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挂圖》中載其圖。

南宋蔡元定認為劉牧將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將九宮圖稱為洛書,五行生成圖稱為河圖。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其圖。後世所稱一般以蔡說為準。

南宋薛季宣以九數河圖、十數洛書為周王朝的地圖、地理志圖籍。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胡渭《易圖明辨》亦認為河圖洛書為四方所上圖經一類。

今人高亨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地理書,另有人認為河圖為上古氣候圖,洛書為上古方點陣圖,或以為河圖為天河之圖。眾說不一,尚在繼續探求中。

(2)河圖,洛書的關係。一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

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漢書·五行志》注)

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敵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

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主動。(《洪範皇極·內篇》)

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為:「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

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

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裡,不能分割。」(《易楔》)

還有人認為河圖重「合」,具有奇偶相配、陰陽互抱、生成相依的特點;洛書重「分」,具有奇偶分離,生成異位的特點,兩者一分一合,體現對立統一、盛衰動靜的辯證關係。

二、圖書之爭

亦稱「河洛之爭」。宋以來圍繞河圖洛書真偽、八卦是否據河洛而畫等問題的論爭。

《周易·繫辭下》提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之說,先秦兩漢至唐代文獻基本持此觀點。然河洛圖式早已失傳,至少唐末已不可見。

宋初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於是引起肯定派(圖書派)與否定派(疑古派)的論爭。

圖書派內部針對何謂河圖、何謂洛書,有「圖九書十」與「圖十書九」的分歧,前者以劉牧為代表,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簡、薛季宣、張理襲其說。後者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

前者在宋元影響很大,後者則為後世通行說法。兩者均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則視河、洛為怪妄,並大肆攻擊。

其先驅為北宋歐陽修,其《易童子問》否定伏羲授河圖畫八卦,認為河圖不在《易》之前。

元錢義方《周易圖說》認為圖、書之書,是因《周易》而造易數,絕不是因圖、書而出《周易》。

元陳應潤《周易爻變義蘊》指出,先天之圖為道家假借《易》理以為修鍊之術,不是《周易》本旨。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黃宗炎《圖書辨惑》亦認為圖書之說,實由道家而來,與作《易》無關。

胡渭《易圖明辨》認為洛書來源於《乾鑿度》鄭玄注及其九宮圖,而河圖亦為發揮《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出。

另明劉濂《易象解》、清毛奇齡《河圖洛書原篇》、張惠言《易圖條辨》等均以為《易》未遭秦火,圖書亦不當失,其中或認為河洛為道家煉丹養生之圖,或認為只是畫卦中一事,並非則之而畫卦。眾難紛然。

與此同時,肯定派則極力崇尚河洛,不僅反駁疑古派言論,而且在河洛研究、破釋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宋圖書派堅持自己立場,並為此宏揚。另王安石、蘇軾亦不贊成歐陽修觀點。元胡一桂、吳澄等力駁疑古之論,並作有益分析。

清代解析河洛著作甚多。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江永《河洛精蘊》均為上乘之作。

民國至解放後,兩派鬥爭依然持續不斷。杭辛齋、黃元炳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近代疑古派則顧頡剛為代表,其《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徹底否定河洛。

一九七七年春,在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的西漢汝陰侯墓出土文物中,發現「太乙九宮占盤」,其圖式與洛書完全相符,說明宋人圖書,絕非臆造。

一般認為洛書至遲於西漢初年已經存在,然對河圖的來源及圖書與《周易》誰先誰後等問題仍有爭議。

三、河洛源說

關於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古今認識不一。傳統一般認為「河出圖,洛出書」,《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先秦也有持否定觀點:

(1)伏羲受河圖,畫八卦。《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2)黃帝受河圖,作《歸藏易》。《竹書紀年》:「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3)帝堯得龍馬圖。《宋書·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壇於河、洛,新聞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龍馬銜甲赤文,綠龜臨壇而止,吐甲圖而去。甲似龜,背廣九尺,其圖以白玉為檢,赤玉為字,泥以黃金,約以專繩。」

(4)帝舜得黃龍負河圖。《宋書·符瑞志》:「舜設壇於河,黃龍負圖,圖長三十三尺,廣九尺,出於壇畔,赤文綠錯。」

(5)大禹受洛書。《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陳註:「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6)成湯至洛得赤文。《宋書·符瑞志》:「湯東至洛,觀堯壇,有黑龜,並赤文成字。」

(7)文王受洛書、應河圖。

(8)成王觀河、洛,得龍圖、龜書。然河圖、洛書究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獻一直未載,至宋陳摶始將失佚兩千多年的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對此歷代均有爭議。圍繞其來源,後世還有以下觀點:

來源於道家煉丹養生術。

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

來源於對古氣候、方位的觀測。

來源於北鬥鬥柄指向及由此而產生的古代曆法。

洛書起源慧星的氣體尾巴軌跡。

河圖數導源於《周易·繫辭》「天地之數」,洛書亦導源於《周易》,以上諸說尚屬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認。

四、河出圖、洛出書

古代對河圖、洛書起源的傳說。認為伏羲時黃河中有龍馬背負「河圖」;夏禹時水中有神龜背負「洛書」。

《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揚雄:「河序龍馬,洛負龜書。」《漢書·五行志》、《尚書·顧命》孔安國傳皆主此說,漢代緯書亦持此說。後人大多持否定觀點。

五、古河圖

伏羲時代河出之龍馬所背負的圖式。元吳澄《易纂言》認為:「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後毛,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其陽奇陰偶之數,以畫卦生蓍。」今人多不取。

六、古洛書

大禹時代洛出之神龜所背負的圖式。

元吳澄《易纂言》認為:「洛書者,禹治水時,洛出神龜,背之拆文,前九,後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後之右六,後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畫,畫謂之書。禹則自其一至九之數,以敘洪洪九疇」。今人多不取。

七、龍圖

即「龍馬負圖」。指河洛一類圖式,宋人一般認為是陳摶所作。《宋文鑒》有陳摶《龍圖序》一文,《宋史·藝文志》著錄陳摶《龍圖易》一卷。

王偁和朱震皆認為河洛之學為源於陳摶,王偁《東部事略·儒學傳》稱陳摶「以象學授种放」,其「象學」包括河洛之學,明初宋濂亦執此說。

然朱熹以《龍圖易》為「假書」,其後,亦有人認為河洛非出於陳摶。今人一般認為其思想與陳摶有關。

《龍圖易》吸收漢唐「九宮」說、「五行生成」說而制龍圖,以解釋《周易·繫辭》中的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其後劉牧將龍圖發展為河圖和洛書兩種圖式,解釋《繫辭》天地之數、大衍之數,用以說明八卦象數。

八、龍圖三變

《龍圖序》關於龍圖形成的觀點。用於說明八卦卦象的起源,又是對《繫辭》「天地之數」章的解釋。本於《周易·繫辭》三陳九卦之義。

《龍圖序》認為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位,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且夫龍馬始負圖,出於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於夫子三陳九卦之義,控其旨,所以知之矣。」「且若龍圖便合,則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其用。是龍釁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龍圖序》)第一變:「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並十五之位,後形一六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茲所謂天垂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形地之象焉」。

第二變:「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第三變:「後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地之本,三乾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陰,在陰則避寡陽」。

元張理《易象圖說》載龍圖三變圖。以白圈為天數,以黑點為地數。第一變天數在上,地數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數總合為二十五,地數總合為三十,天地之數各自分開。

天數排列五個數為一組,共分五級,即「天五」;每組縱橫線之數為三,即「天三」;其縱橫線之數相加分別為九,即「天九」;橫縱點數分別為十五。

天數一與地數六皆不配位,故天數起作用者為二十四。地數每六個數為一組,共分五組。

天數以五為單位,地數以六為單位。第二變上圖為天數所變圖,天數上五組,其上一之數不動,去四個數;其左五組,去一為四;右五組去二為三;下五組,去三為二;中五組不動。

其上、中、右為一、五、三,共三個奇數;下、左為二、四,共兩個偶數,乃參天兩地之象。所去掉的十個數,則隱藏在下圖中十之中。下圖為地數所變圖。

地數中六組,去一加於上六組為七;去二加於左六組為八;去三加於右六組為九;下六組不加任何數。

其偶數組為六、八,奇數組為七、九,各居四方;中十亦為偶數組,來於天數去掉十。

上圖中的五個組,即一二三四五之數,表示五行之生數;下圖中的五個組,即六七八九十之數,表示五行之成數。一說上圖天象中的五個數,各加以五數,則成下圖地象之數。

兩圖之數之點合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組,為天地已合之序位。第三變為龍馬負圖,即河圖、洛書。

由第二變上下兩圖相合而得,張理說,相合有二法:一是兩圖相重,即天一與地六相重,地二與天七相重,天三與地八相重,地四與天九相重,天五與地十相重。

漢易所謂五行生成數相合,為五行生成圖,即後通稱之河圖。一是兩圖相交,上圖中五不變動,下圖中十隱藏起來,奇數分別居四正位,偶數分別居四隅之位,成為九宮圖,即後人通稱之洛書。

此二圖式除去中宮五或十五,余為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居於八位,皆可分別生成八卦之象。然後世有人認為《龍圖易》未言及「洛書」及九宮數的配合,張理解釋與陳摶不符。對此爭議甚多。

九、太乙九宮占盤

中國古代占盤。

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至遲為西漢時期文物。

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靈樞·九宮八風》首圖完全一致。

小圓盤過圓心劃四條分線,在每條等分線兩端刻「一君」對「九百姓「,「二」對「八」,「三相」對「七將」,「四」對「六」,與洛書布局完全符合。

「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與《易緯·乾鑿度》相合。

今有人認為太乙占盤的出現,說明洛書至遲於西漢時期已經形成,從而結束了持續九百年的河洛真偽之爭。

十、九宮八風

洛書九宮與八風、八卦、節氣、方位等相配合的學說。《黃帝內經》載其圖式。

認為「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 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

(《靈樞·九宮八風》)古人觀測天象認為太乙(北極星)之位恆居北方,並以此作為定位的標準,以北極星圍繞其旋轉的位置為指針,按季節依次移行。

從冬至日開始指向正北方葉蟄宮,主冬至、小寒、大寒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期滿之後下一天交立春,移居東北方天留宮,主立春、雨水、驚蟄三個節氣,計四十六天,余類推。

太一游九宮共計三六十六日,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數。古時據太一徒於中宮,朝八風,以占吉凶。

「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

「視風所從來而占之,風從其所居之鄉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

(《靈樞·九宮八風》)風從南方來名大弱風,從西南方來名謀風,從西方來名剛風,從西北方來名折風,從北方來名大剛風,從東北方來名凶風,從東方來名嬰兒風,從東南方來名弱風。

認為「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乃能病人」。並具體介紹了八風傷人的各種情況。

十一、楊子玄圖

西漢揚雄《太玄》篇名。

後人據《太玄》所定之圖。

圖見清胡渭《易圖明辨》。《太玄·玄圖》:「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

晉范望註:「一與六共宗,在北方也;二與七共朋,在南方也;三與八成友,在東方也;四與九同道,在西方也;五與五相守,在中央也」。

《太玄·玄數》:「三八為木,為東方,為春」,「四九為金,為西方,為秋」,「二七為火,為南方,為夏」,「一六為水,為北方,為冬」,「五五為土,為中央」。其奇偶相配與東漢劉歆、鄭玄五行生成數相符,惟五不配十。

北魏關子明以此為龍馬所授伏羲之數,北宋范諤昌以此為伏羲重定生成之位,劉牧以此為洛書,南宋蔡元定以此為河圖。

清胡渭認為此為數家所言:「皆用太玄而加以地十,然玄雖擬易,實老子之學,本名玄圖,非河圖也。安得附會《大傳》旨為聖人之所則哉?」(《易圖明辨》)

十二、易維九宮說

《易緯·乾鑿度》及鄭玄象數學說。

「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於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一也。

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

(《乾鑿度》)認為太一取陰陽之數即從一到九的次序,運行於九宮之中,九宮有四正和四維,其數相加,皆為十五。

鄭玄註:「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而終於離宮」。

按此說太一(太乙)在九宮中運行,始於坎宮一,其次入坤宮二,其次入震宮三,其次入巽宮四,然後入中宮五休息;而後又入乾宮六,其次入兌宮七,其次入艮宮八,到離宮九結束。

宋朱震解釋取七、九、六、八之數:「一與八為九,一與六為七,三與四為七,七與二為九。陽變七為九,陰變八之六,七與八為十五」。

(《漢上易卦圖》)《乾鑿度》九宮說在於闡明陰陽二氣的運行及同八卦的關係。一般認為《乾鑿度》九宮說是京房八卦卦氣說和明堂九室說明結合的產物。

《管子·幼宮(玄宮)》、《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均以為天子在一年四季,輪流居於九室,反映古代明堂九室制度。

《大戴禮記·明堂》始終將九室配以九個數目:「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玄將九宮同卦氣相聯繫,以太一行九宮說明一年四季變化。

十三、太乙行九宮

亦稱「太乙游宮」、「太乙行九宮」、「太乙」亦作「太一」,為北辰之神,一說指北極。

前人認為北極為體,北斗為用,以北斗為北極帝星所乘之車,北斗繞北極而旋轉,就是北極星帝乘車臨御八方之象。

根據太一游宮斗柄旋指的八宮方位,便能推知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若根據《靈樞·九宮八風篇》說:「是故太乙入徒,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

《易緯·乾鑿度》:「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鄭玄註:「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太一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於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因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於子,陰起於午。是以太一下九宮,從坎宮始。坎中男,始亦言無適也。自此而從於坤宮,坤母也。又自此而震宮,震,長男也。又自此而從巽宮,巽,長女也。所行者半矣。還息於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乾宮,乾,父也。自此而從兌宮,兌,少女也。又自此入於艮宮,艮,少男也。又自從於離宮,離,中女也。行則周矣」。上游息於天一、太一之宮,而返於紫宮。自北而南,自東而西,陽數按一、三、五、七、九遞增;陰按八、六、四、二遞減,「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

(《易緯·乾鑿度》)以八卦名加之中宮為九宮名。

《靈樞·九宮八風》:「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矣」。即言以北極星圍繞太一旋轉的位置作為指針,按季節依次移行。

太一游宮計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有奇的概略日數,此九宮之名,代表不同時序。

倪仲玉說:「坎宮名葉蟄宮者,冬令主蟄封藏,至一陽初動之時,蟄蟲始振,故名曰葉蟄。艮宮名天留者,艮為山,正而不動,因以為名。

震宮為倉門者,倉,藏也,天地萬物之氣收藏,至東方春令而始震動開闢,故名倉門。巽宮名陰洛者,洛書以二四為肩,巽宮位居東南;而主四月因以為名。

坤宮為玄委者,坤為地,玄,幽遠也;委,隨順也,地道幽遠柔順,是以名之,兌宮為倉果者,果實也,萬物至秋而收藏成實,是以名之。

乾宮名新洛者,新,始也,洛書戴九履一,一乃乾至始也。此九宮之位,應於八方四時,各隨時而命名也」。九宮名稱有另說。

如《南齊書·高帝紀》認為「九宮者,一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為天芮,以制荊州之野;三為天沖,其應在青;四為天輔,其應在徐;五為天禽,其應在豫;六為天心;七為天柱;八為天任;九為天英,其應在雍、在梁、在揚、在兗」。

太一游宮依據天文觀測而來;洛書九宮由觀測太一之車,即北鬥鬥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與八卦陰陽變化有密切關係。

十四、圖九書十

亦稱「九圖十書」、「九河十洛」、「河九洛十」。北宋劉牧對河圖、洛書的認識。

劉牧將宋初陳摶龍圖易第三變所得兩個圖式,即五行生成圖和九宮圖加以區別,稱五行生成圖為洛書,九宮圖為河圖。

因五行生成圖天奇和地偶各五數,共十數,故稱「書十」;因九宮圖共九數,故稱「圖九」。

此說為南宋蔡元定所反對,南宋以後爭論不休,一般不取此說,而以蔡氏「圖十書九」說為通行。

十五、圖十書九

亦稱「十圖九書」、「河十洛九」、「十河九洛」。南宋蔡元定對河圖、洛書的認識,與劉牧「圖九書十」說相反。

蔡元定認為劉氏把河圖和洛書顛倒了,主張以河圖之數為十,洛書之數為九,即以五行生成之十數圖為河圖,稱為「圖十」;以九宮九數圖為洛書,稱為「書九」。

認為:「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

蓋《大傳達室》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惟劉牧臆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羲之世,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

《易學啟蒙》)此本於邵雍、關朗說。北宋邵雍認為:「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犧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尚未明言圖十書九。

北魏關朗《關氏易傳》:「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聖人觀之以畫卦。是故全七之三以為離,奇以為巽;全八之三以為震,奇以為艮;全六之三以為坎,奇以為乾;全九之三以為兌,奇以為坤。正者全其位,偶者盡其畫。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以十為河圖,以九為洛書。朱熹認為《關氏易傳》是偽書,可能是北宋阮逸所作。

以九宮為洛書文,唐代已有之;以河圖為五十五數,陳摶龍圖亦有此意,均非阮氏創見。

以邵雍河洛說為十河九洛,則是蔡元定的解釋。朱熹贊同蔡說,並錄其河洛圖式,其《周易本義》又將之載於卷首,遂成為南宋以來流行說法。

十六、劉氏河圖

北宋劉牧稱九數為河圖。圖見其《易數鉤隱圖》,南宋朱震《易卦圖說》同此。

劉氏將陳摶龍圖發展為河圖和洛書的兩種圖式,而以河圖為龍馬所負之圖,即龍圖。

認為:「昔宓羲氏之有天下,感龍馬之瑞,負天地之數,出於河,是為龍圖者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與四為肩,六與八為足,五為腹心,縱橫數之,皆十五。

蓋易系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也。太皞乃則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數。

以陽氣肇於建子,為發生之源;陰氣萌於建午,為肅殺之基。二氣交通。然後變化,所以生萬物焉,殺萬物焉」。

(《易數鉤隱圖》)圖中白點為奇數,黑點為偶數,奇數之和25,偶數之和20,縱、橫、斜相加皆15,共45。劉氏認為此數合於大衍之數和天地之數五十,減去五為隱而不顯。

宗劉歆和孔安國說,進一步說明八卦源於河圖。「且天一起坎,地二生離,天三處震,地四居兌,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數也。且孤陰不生,獨陽不發,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

既極五行之成數,遂定八卦之象,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此聖人設卦觀象之奧旨也」。

(《易數鉤隱圖》)其說來源於漢卦氣說、五行說和漢唐九宮說。劉氏將五行生成說同九宮說加調和,以說明河圖為八卦之源。

十七、劉氏洛書

北宋劉牧稱十數圖即五行生成圖為洛書。本於劉歆以《尚書·洪範·九疇》為洛書的觀點。

劉牧認為《洪範》第一疇,即論五行的文字,為洛書神龜所負之文,其它八疇乃大禹所增。

《洪範》五行文字包括《周易·繫辭》所言天地自然之數,即五十五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數即五行生數,且包括五行成數。

「夫洛書九疇惟出於五行之數,故陳其已交之生數,然後以土數足之,乃可見其成數也」。

以此解釋龍圖易中第二變的圖式和《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認為天象和地象二圖式相合即為洛書。

南宋朱震《漢上易傳·卦圖說》載相合圖(即洛書圖式),並解釋「右洛書,劉牧傳之。一與五合而為六,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十即五也」。

認為洛書體現了天地之數中陽奇和陰偶相配合的法則:「此乃五行生成之數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其生數也。

如此,則陽無匹,陰無偶,故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 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於是陰陽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矣,故謂之成數也」。劉物洛書說是對「天地之數」鄭玄注和孔穎達疏的發展。

十八、蔡氏河圖

南宋蔡元定稱十數圖為河圖,與劉牧相反,其與朱熹合著之《易學啟蒙》對此作了詳盡解釋。

認為《周易·繫辭》「天地之數」一節,「夫子所以發明河圖之數也。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始終,無不管於是焉。

故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

蓋其所以為數者,不過一陰一陽,以兩其五行而已······積五奇而為二十五,積五偶而為三十,合是二者而為五十有五」。此即河圖之全數。

推崇五行生成圖,認為此圖體現了五行相生的順序,始東次南、次中、次西、北北,左旋一周而又始於東也。

由東始左旋,東到南為木生火,由南到中為火生土,由中到西為土生金,由西到北為金生水。

認為河圖之數以生數為主,即以一二三四五,統率六七八九十,生數居於內,成數成於外,中者為主,外者為客。

其方位:一六為水居北方,二七為火居南方,三八為木居東方,四九為金居西方,五十為 土居中央,反映了一年之中陰陽五行之氣相為終始的過程。

以卦氣說解釋五行生成圖,企圖從此圖中直接引出八卦之象,進而說明卦象來源於天地之數、河洛之數。

認為河圖與洛書具體與用、全與變的關係。

「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

「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於九,而其位與實皆奇贏而奇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偏耳」。

(引自《易學啟蒙》)蔡氏所定五行生成圖(十數圖)為河圖,成為後世流行之說法。

十九、蔡氏洛書

南宋蔡元定稱九數圖為洛書,與劉牧說相反。

其與朱熹合著之《易學啟蒙》認為:「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圖授犧、洛書錫(通"賜』)禹。

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

認為洛書之數以奇數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數則居四維之位,受制於奇數。正者為君,偶者為臣,體現了陽主陰輔之理及五行相勝的順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復克水也」。

北面一六為水,西面二七為火,南面四九為金,東面三八為木,中央五為土,從北始右旋為相剋關係。

洛書與河圖為用為體、變與常的關係。以天地數、河洛數解釋八卦之象的來源。蔡氏所定九宮圖(九數圖)為洛書,成為後世流行說法。

二十、萬氏河圖

清萬年淳所定外方內圓之河圖圖式。

其《易拇》說:「蓋河圖外方而內圓,一、三、七、九為一方,其數二十也;二、四、六、八為一方,其數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數,中十點作十方圓布,包五數在內,此外方內圓,而五數方布在中者。

中一圈即太極圓形,外四圈分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在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

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

舊洛書二、四、六、八皆兩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平。亦宜平鋪」。「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

此圖六合一為七,二合七為九,三合八為十一,四合九為十三,五合十為十五,總數為五十五,皆為陽數。

與洛書對位相合,皆陰數相對,御之以中五,則皆為陽數,說明陰陽相抱、陽生於陰、陰統於陽之理,是對《周易》扶陽抑陰思想的發揮。

近人杭辛齋認為「萬氏之圖,較僅改形式而無意義者,自高一籌。然兩數之體用分合,固極明晰,不必改作,意自可見」。

並論述萬氏河洛的關係:「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為後天,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而圓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一、萬氏洛書

清萬年淳所定外圓內方洛書圖式。

其《易拇》說:「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河圖之體,比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方中有藏圓之妙」。

「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

此圖對位相合皆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為陰數。而御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皆為十五,總數四十五,皆為陽數。

表明陽生於陰、陰統於陽、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理。近人杭辛齋認為萬氏河圖和洛書為體與用、先天與後天的關係。

「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而圓又含方之意也」。(《易楔》)

二十二、河圖主常、洛書主變

又稱「河圖為體,洛書為用」。南宋朱熹、蔡元定關於河洛的觀點。以五行生成圖(十數圖)為河圖,以九宮圖(九數圖)為洛書。

認為河圖之數為十,數至十而全,為數之常、數之體;洛書之數為九,數之變始於一而終於九,為數之變、數之用。

其《易學啟蒙》認為:「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

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而肇其變,數之用也」。「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偶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偶贏而奇乏也。

洛書主變,故極於九,即其位與實,皆奇贏而偶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無偏耳」。認為河圖體現五行相生次序、洛書體現五行相勝次序。

河洛二圖生數一、三、五所處方位皆同,二、四所處方位不同,因而其成數七、九所處方位亦不同。洛書生數二居西南,四居東南,河圖二居南、四居東。

「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河洛主要用以解釋八卦的來源。

二十三、河圓洛方

北宋邵雍及南宋朱熹、蔡元定關於河洛的觀點。認為河圖象天,為圓形;洛書象地,為方形。

二十四、河靜洛動

南宋蔡沉河洛觀點。認為河圖為偶主靜,洛書為奇主動。「天下之理動者奇而靜者偶,行者奇而止者偶」。

(《洪範皇極·內篇》)「數者,動而之乎靜者也。象者,靜而之乎動者也。動者用之所以行,靜者體之所以立。清濁未判,用實先焉。天地已位,體斯立焉,用既為體,體復為用,體用相仍,此天地萬物所以化生而無窮也」。

(同上)以邵雍先天圖解釋河圖,認為河圖講陰陽對待,屬於靜的範疇,靜基於偶;以邵雍後天圖解釋洛書,認為洛書講五行流轉,屬於動的範疇,動出於奇。

二十五、河方洛圓

南宋蔡沉關於河洛的觀點。

認為河圖「體圓而用方」,洛書「體方而用圓」。以作用言,則河主洛圓。

其《洪範皇極·內篇》:「數之方生,化育流行。數之已定,物正性命。圓行方止,為物終始」。

認為洛書之數方生於一,由一而三,由三而九,主流行;河圖之數已定於二,由二而四,由四而八,主定性。「圓行」指洛書,其用為圓,表示萬物起始;「方止」,指河圖,其用為方,表示萬物終止。

二十六、河奇洛偶

南宋朱熹、蔡元定關於河洛的觀點。其《易學啟蒙》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

二十七、河偶洛奇

南宋蔡沉關於河洛的觀點。

其著《洪範皇極》以為河圖之數為偶,「體圓而用方」;洛書之數為奇,「體方而用圓」。與《易學啟蒙》河奇洛偶說相反。

「河圖非無奇也,而用則存乎偶。洛書非無偶也,而用則存乎奇。偶者陰陽之對待乎,奇者五行之迭運乎!對待者不能孤,迭動者不能窮。天地之形,四時之成,人物之生,萬化之凝,其妙矣乎」!

「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

(《洪範皇極·內篇》)以二者作用立論。河圖之數雖有奇,但奇偶之數的排列,皆以陰陽相配,顯示其用為偶;洛書之數雖有偶,但其奇數或居正位,或居中位,體現五行相生、相勝順序,顯示其用為奇。

由於河圖之用為偶,故天地萬物皆接陰陽之家相互對立;洛書之用為奇,故天地萬物又接五行順序相互流轉。

二十八、河象洛偶數

南宋蔡沉河洛觀點。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卦象出於河圖。九疇出於洛書;河圖講陰陽之象,洛書言五行之數;陰陽之象為偶,五行之數為奇。

河圖為《周易》系統,《周易》講象,基於偶數;洛書為《洪範》系統,《洪範》講數,基於奇數。河圖主偶,偶為象之始;洛書主奇,奇為數之始。

「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卦者陰陽之象也,疇者五行之數也。象非偶不立,數非奇不行。奇偶之分,象數之始也」。

「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范之數。數者始於一,象者成於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數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周矣」。

(《洪範皇極·序》)認為河、洛互為經緯,象、數殊途同歸。「數之與象,若異用也,而本則一;若殊途也,而歸則同。不明乎數,不足與語象;不明乎象,不足與語數。二者可以相與,不可以相無也」。

(《洪範皇極·內篇》)繼承其父象數傳統, 又從數學觀點研究河洛,將洛書視為數的本原和萬事萬物的基本原則。其講河洛象數在於說明天地萬物形成和變化規律,較《易學啟蒙》以河洛說明象數及筮法來源更進一步。

二十九、九九圓數圖

南宋蔡沉說明一年節氣變化的圖式,圖見其《洪範皇極·內篇》。

以洛書之數主動,效法邵雍後天方點陣圖式,按九宮圖橫式推衍出此圖。認為洛書為《洪範》系統,而《洪範》之數的變化,由一而三,由三而九,由九而八十一。故按九九歌順序,將一年中的二至、二分、四立分別納入圖中。

冬至為一一,立春為二二,春分為三三,秋分為七七,立冬為八八。「一數之周,一歲之運也。九數之重,八節之分也。一一陽之始也,五五陰之萌也,三三陽之中也,七七陰之中也。二二者陽之長,八八者陰之壯,九則陰極矣」。(《洪範皇極·內篇》)

此圖式左半圈為陽氣上升過程,右半罪狀為陰氣上升過程,既體現五行相生次序,即冬至春為水生木,春至夏為木生火,夏至秋為火生土,土生金,秋至冬為金生水;又體現五行相剋次序,即奏為金克木、木克土,夏天為火克金,秋天為水克火,冬天為土克水。

「相生則水木火土金,相剋則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變萬化,四時之運,生克著焉」。(《洪範皇極·內篇》)反映了蔡氏重視數的地位,以數為萬物秩序和變化規律的思想。

三十、內外合為河圖

解析河圖來由的圖式。

宋朱升認為:「一數至十,環列為圖」;「一起寅方,五居正午,十數旋用」;「交午取而五位,內外相合,則圖也」。

一至十數,左旋依次排列,五十縱線相連,其餘皆斜線相連。以相對內外數相合,一當六合,二與七合,三與八合,四與九合,五與十合,則成河圖數位。

三十一、八宮交為洛書

解析洛書來由的圖式。

宋朱升說:「平衡取而八宮交午,相對則書也」。

一至十數,左旋依次排列,以橫線相連,可成四組,五十不連,故隱去,剩八數,以相連的數交對排列,一九為縱,三七為橫,二八、四六為斜,則成洛書八宮數位。

三十二、張氏九宮圖

元張理九宮洛書圖。圖見其《易象圖說》,此圖奇圓偶方、奇外偶內與伏羲大圓圖內合外分、內靜外動相同,又以九州分布九宮。

陽順用三,既奇以三乘,表示「參天」之義;陰逆用二,即偶以二乘,表示「兩地」之義,順而逆生,自九而七;陰之生數,逆而順生,自二而四;陰之成數,逆而逆生,自八而六。

張氏認為:「一、三、九、七,天數也。天數奇,奇之象圖,參於三,其數左旋,始於一,居於正北。一三如三,故三次於正東。三三如九,故九次於正南。三九二十七,故七次正西,三七二十一,而復於一。二、四、八、六,地數也。地數偶,偶之象方,兩於二,其數右轉,起於西南,二二如四,故四次於東南。二四如八,故八次於東北。二八十六,故六次於西北。二六十二,而歸於二。此陰陽左右運行自然之妙,而二、七、四、九易位,與河圖不同者也」。(《易象圖說》)

九宮數中,蘊含兩儀、四象、八卦。陽唱而陰和、陽實而陰虛,儀雖二而實三,象雖兩而實五,卦雖八而實九,表示天地萬物非陽不生,非陰不成。

洛書之數位以陽數逆而乘之,則以七乘陽數之積右旋排列;以陰數順而乘之,則以八乘陰數之積左旋排列,接轉四隅之數,以八乘而轉。一順一逆,無數不合,符合天地之道,為自然造化之本原。

三十三、河洛卦位合圖

解釋河圖、洛書卦位的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

圖右邊為河圖之卦位,相傳謂之先天,由乾至坤,自南而北,數往者順,為消;左邊為洛書之卦位,相傳謂之後天,起坎窮離,自北而南,知來者逆,為息;

中央為左右卦相合之數,上四卦相合各為十,下四卦相合各為九。說明河圖原十合九,洛書原九合十。

三十四、河圖奇偶合圖

河圖數理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其圖上列一、三、五、七、九,積二十五,故奇乏;下列二、四、六、八、十,積三十,故偶贏。奇之位五,偶之位五。體現河圖與奇位與偶位相合之理。

來氏認為:「然皆位與數之一定不可易也。真悟其生克之理,則圖書不同者跡,末始不同者理」。(《易經來注圖解》)

河圖與洛書之分,體現了分陰分陽之理,兩者循環無端,不可拘泥於一定位數。

三十五、洛書奇多偶少圖

洛書數理圖式。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采此圖。其圖上列一、三、五、七、九,積二十五,下列二、四、六、八,積二十。奇之位五,偶之位四。體現洛書奇多偶少之理。

三十六、河圖天地交

關於河圖的認識觀點。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載有圖,來氏認為:「河圖一、三、七、九,陽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陰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見矣」。(《易經來注圖解》)

河圖除中五、十,則外數三十,徑一圍三故圓,故渭圖為天之象;而洛書除中五,外則四十,經一圍四故方,則亦可謂之地。同時河圖又為日之象,洛書又為月之象,說明河洛體現天地交泰、日月交濟的道理。

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亦載此圖。

胡氏認為:「初生之陽在內,震之一陽在北內,所以為天根;初生之陰在內巽之一陰在南內,所以為月窟。不從數之散布處著眼,而在氣聯貫處著眼,是通《易》理者。變天地而言日月,河圖則天地定位之象,是先天也」。(《周易函書約存》)

三十七、洛書日月交

關於洛書的認識觀點。明來知德《易經來注圖解》載洛書日月交圖。來氏認為:「洛書一、三、七、九,陽也,日之象也;二、四、六、八,陰也,月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日月之交見矣」。(《易經來注圖解》)

來氏還認為洛書之數四十有五,其數偶而乏,為月之象;河圖之數五十有五,其數奇而盈,為日之象。同時洛書又為地象,河圖又為天之象。說明河洛體現天地交泰、日月交既濟的道理。

清胡煦《周易函書約存》亦載此圖,胡氏認為:「日月則坎、離正位之象,是後天也」。(《周易函書約存》)

三十八、河圖陽動陰靜

用陰陽數分析河圖起源的觀點。與「河圖陽靜陰動」相對。其圖載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

原圖相鄰兩數(除五、十外)居同位。自天位而起,以左旋而定。陰數二、四、六、八不動,陽數一、三、七、九對換,即分別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河圖。因陽數動,陰數不動,故名「陽動陰靜」。

《啟蒙附論》:「《大傳》言河圖,曰一二、曰三四、曰五六、曰七八、曰九十,則是以兩相從也」。

「是故原河圖之初,則有一便有二,有三便有四,至五而居中。有六便有七,有八便有九,至十而又居中。順而布之,以成五位者也」。

「若以陽動陰靜而論,則數起於上。故河圖之一二本在上也,三四本在右也,六七本在下也,八九本在左也」。

「陽動陰靜者,如乾生而坤藏也,君令而臣從也。夫行而婦順也,自上而下,以用而言者也」。這樣陽數動而交易,陰數靜而不遷,則成河圖之數位。

三十九、河圖陽靜陰動

用陰陽數解釋洛書來由的觀點。其釁載清李光地《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相鄰三數為一組,自天位起,自上而下分三層排列。

陰數二、四、八、六不動,陽數一、三、九、七對換,分別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洛書,《啟蒙附論》:「《大戴禮》言洛書曰二九四,曰七五三,曰六一八,則是以三相從也」。

「原洛書之初,則有一二三,便有四五六;有四五六,便有七八九;層而列之,以成四方者也」。

「洛書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上而下也」。陽數動而交易,陰數靜而不遷,則成洛書之數位。

四十一、洛書陽靜陰動

用陰陽數解釋洛書來由的觀點。其圖載清李光地《啟蒙附論》、胡煦《周易函書約存》。原圖相鄰三數為一組,自地位起,從下而上分三層排列。陽數一、三、九、七不動,陰數二、四、八、六對換,即分別轉一百八十度而成洛書。

《啟蒙附論》認為,如以陽靜陰動而論,「洛書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

四十二、先天卦配河圖

先天八卦與河圖相配的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

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學啟蒙》認為:「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偶數二十者,兩義也。以一二三四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

河圖中生數一二三四,各加以中五為六七八九,即為四象老陽、少陰、少陽、老陰之數,為四象之數。

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數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數則為乾卦;分東方三八之數則為離卦;分西方四九之數則為坎卦。

其餘各居四隅之位,則為兌、震、巽、艮四卦。艮卦之數由一六北方分出,兌卦之數由二七南方分出,震卦之數由三八東方分出,巽卦之數由四九西方分出。

表明乾、坤、離、坎四正之位,左方為陽內陰外,陽長陰消,右方為陰內陽外,陰長陽消,像二氣之交運。以邵雍先天八卦方位說解釋五行生成圖。然其卦象與五行相配,存在矛盾之處。

四十三、先天卦配洛書

先天八卦與洛書相配的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

南宋朱熹、蔡元定《易學啟蒙》認為:「洛書而虛其中,則亦太極也。奇偶各居二十,則亦二儀也。一二三而含九八七六,縱橫十五而互為七八九六,則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兌震巽艮,則亦八卦也」。

洛書中一與九相對、二與八相對,三與七相對,四與六相對,其合數皆為十,故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此為四象之數。

四正之奇數生乾、坤、離、坎四正卦,四隅之偶數生兌、震、巽、艮四隅卦。所配方位為效法河圖所生之八卦方位。

直到洛書九數,而虛其中五,以配八卦。陽上陰下,故九數為乾,一數為坤,因自九而逆數之,震八、坎七、艮六,為乾生三陽,又自一而順數之,巽二、離三、兌四,為坤生三陰也。以八數與八卦相配,則與先天之位相合。

清江永認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卦序是虛數,「卦之實數,乃是乾九、兌四、離三、震八、巽二、坎七、艮六、坤一,順而數之,則為坤一、巽二、離三、兌四、艮六、坎七、震八、乾九,應乎父母男女之次第者也」。(《河洛精蘊》)

乾與坤,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其和數都為十,同洛書之數正好對應。

四十四、後天卦配洛書

後天八卦與洛書相配圖式。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

洛書九與離卦配,一與坎卦配,三與震卦配,七與兌卦配,二與坤卦配,四與巽卦配,六與乾卦配,八與艮卦配。火上水下,故九數為離,一數為坎。燥火生土,故八次九而為艮。燥土生金,故七、六次八而為兌、為乾。水生濕土,故二次一而為坤。濕土生木,故三、四次二而為震、為巽。以八數與八卦相配即符合後天之位。「後天圖之左方,坎、坤、震、巽;其右,離、兌、艮、乾,以艮、坤互而成後天也」。(《啟蒙附論》)

四十五、後天卦配河圖

其圖見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啟蒙附論》。

河圖二七配離卦,一六配坎卦,三八配震卦,四九配兌卦、乾卦,五十配坤卦、艮卦。「圖之一六為水,居北,即後天之坎位也。三八為木居東,即後天震、巽之位也。二七為火居南,即後天之離位也。四九為金居西,即後天兌、乾之位也。五十為土居中,即後天之坤、艮,周流四季,而偏旺於醜未之交也。蓋所以象五行之順布也」。(《啟蒙附論》)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眾號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記」北京藥王廟服務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凈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道教神仙譜系全圖(1):這些神仙你都知道嗎?
家居風水,燈飾的風水作用!

TAG:夢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