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宣德爐目前為什麼受收藏家喜愛!為什麼價值那麼高!

宣德爐目前為什麼受收藏家喜愛!為什麼價值那麼高!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融。此件宣德爐以黃銅製成,底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帶底座。其爐身形制規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緻,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緻。焚香其內,數百年歷史的厚重感隨香外溢。它通體光素,盡顯銅爐精純美質,銅質精良,入手沉甸。此「宣德爐」來源於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會,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漂洋過海重歸祖國懷抱,且品相完好,相當珍貴。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與從前—樣。

明末清初文人騷客冒襄(董小宛的丈夫),愛好品玩宣德爐,他寫有《宣銅爐歌》及《宣爐歌注》,及《宣銅爐歌為方坦庵先生賦》,「有爐光怪真異絕,肌膩肉好神清和。窄邊蚰耳藏經色,黃雲隱躍窮雕磨。」這是冒襄對宣德爐的描述。

正如《宣銅爐歌》里所歌:「撫今追昔再三嘆,憐汝不異諸銅駝。一爐非小関一代,列聖徳沢相漸摩」,宣銅爐可說是紀錄了明王朝全盛期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冒襄的《影梅庵憶語》中可以得知,宣銅爐同時也寄託了冒襄對愛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對冒襄來說,一個宣銅爐,既勾起了他對明王朝的故國之思,也勾起了他對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中國夏、商、周誕生之青銅文化,曾為中國銅文化巔峰。可惜,漢末彌消,被後起瓷文化取代。

青銅器作為人類早期文明,輝煌至極。影響後世:大凡典、章、彝器事,言必上三代。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發現了青銅,且以「范」鑄造成器,其萌芽應為夏晚期,成熟於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歷時千餘年後,日趨衰微。

社會之進步,生產力之發展,中國人站在「四大發明」之巔時,卻依然留戀青銅文化之恢宏,以致唐、宋、元、明、清以來,百工興旺,瓷器、鐵器、景泰藍、黃銅器、竹、木、牙雕器等得以發達,卻依然沿襲青銅文化之型制、紋飾等繼承中創新。可見,青銅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根深蒂固。

中國人懷舊尋根之民族習性,成就了繼往開來之傳統。於是,宋以降,資本主義萌芽在這片文明國土上根植後,明代鄭和攜大國之威風,駕浩蕩之商船,遠播中華文明,使諸夷朝貢。暹羅國那燦若黃金之銅進貢給宣德皇帝後,便續燃了宣德皇帝青銅文化之情節,將所貢三萬斤黃銅精鍊,統統仿古,製成禮器,以取代早已殘破的青銅禮器,亦為各廳、堂、齋、室、廟堂、寺院鑄造香爐等實用佳器——「宣德爐」即應運而生,盛傳於世,經久不衰。

在明、清製造之大量黃銅器中,能以皇帝年號命名且成器者,非宣德爐莫屬(首批鑄造之黃銅成器,大多為仿青銅器之禮器)。

據相關記載,宣德三年首批成爐一萬八千件許,其後加鑄補鋳若干。後經「十厄」(十次熔爐鑄錢,中國古代黃銅為錢),至今所存無幾,以至於真宣之辯,始無定論。宣爐之型制,傳約百餘,實則四十餘種,常見者,十餘種也。

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餘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台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於各地的聞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包括後仿爐和私款爐),不但失散了,甚至於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後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一、崇禎鑄錢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朝,內優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曾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

二、咸豐鑄錢

清代咸豐年,亦是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為了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包括皇室歷代舊藏的銅爐、薰爐、銅龜鶴等)毀掉用以鑄錢。

三、抗日戰爭

戰爭時期,日本人做槍炮缺乏銅料。於是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如北京大慧寺內正殿原有高達十幾米的銅觀音像,在民國時期被日本人毀掉,換成了木製觀音像即是一例。

四、民間所藏銅爐的三次大劫難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時,戰爭需要大量的槍炮彈藥,便發動民間收集「舊銅」,從各地所收集來的舊銅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銅爐。

第二次,1958年大躍進大鍊鋼鐵時,全民徵集銅鐵,老百姓家裡的銅器,如銅盆、銅鍋、銅勺、銅爐等都貢獻出來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古舊銅器,包括銅爐,自然作為迷信品「破四舊」被收集到銅材廠熔掉。雖然後來經文物部門揀選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數。這是建國後三次銅爐大劫難。

五、銷洋庄

幾十年來東西方的海外買家都大談考古學,爭相購買明清銅爐,然而有些人只會要求銅質精美,卻不懂欣賞皮色的美麗,一些商人為了迎合買家,竟把舊爐磨成嶄新的爐,破壞了不少好爐子。

六、敷色

有些玩家專門講究爐色的絢爛,於是一些商人又將色皮剝蝕晦暗的舊爐,重新敷上色皮,破壞了原爐的美。

七、鑿底

有些好爐,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懷疑是純金鑄造,就鑿底部來化驗,破壞了爐。或有部分銅爐的爐身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黃金,人為地「殺雞取卵」。

正因為明清銅爐歷史上經歷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後仿爐和私款爐亦成為珍罕的歷文物輝煌至極之銅文化,在斷檔一千多年後,再度為宣德皇帝續寫。宣德爐以其選料上乘,製作精良,型制優雅,皮色絕妙,落款蘊廣等文明集萃,名噪至今。

宣德爐名氣盛,誕生至今幾六百年間,多有仿製。明中晚期、清早期所仿之爐,品質較高,佳器較多。清中之後,仿量雖大,然重利輕質,佳器極少。當以清中以前之佳器,賞玩投資皆可矣。

本文來源

——Kuhn"s|庫恩——

地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梅龍大道2125號衛東龍商務大廈A座21樓

徵集範圍

陶瓷、瓷器、翡翠、玉器、珠寶、書法、書畫、油畫、雜項、文房四寶、古典傢具、碑帖、古籍善本、竹木雕刻、錢幣、名表、名酒、奢侈品、紀念品、郵票、田黃、印章、銅器、雕塑、奇石、紫砂、硯臺等。

【陶瓷】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國名瓷、現代毛瓷及大師精品瓷器、紫砂壺。

【玉石】古玉、明清玉、現代玉、翡翠、田黃、雞血石。

【字畫】歷代名人名家書畫、現當代書畫、各派系名家書畫。

【雜項】古籍善本、金銀銅器、奇石雕件、文房用品、佛像。

收藏界大咖都在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古賞今 的精彩文章:

天珠目前為什麼受收藏家喜歡!那又該怎麼鑒定呢!

TAG:鑒古賞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