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成立7年無產品,這家50億美金估值的超級獨角獸還有多少勝算?

成立7年無產品,這家50億美金估值的超級獨角獸還有多少勝算?

2018年10月,柔宇搶先於全球所有手機廠商,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發布了全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

2019年1月23日,小米總裁林斌首曝自家雙摺疊屏手機。柔宇憤然指出小米奪走了本屬於他們的「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稱號。柔宇因此再一次上了熱搜。

當然,在電科技看來,以上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家做屏幕代工的企業,怎麼突然就吃起了手機的飯?要知道在柔宇做手機之前,這家成立於2012年的公司已經先後嘗試過VR眼鏡、手提包、顯示播放器、衣帽等品類紛繁卻彼此並無強關聯的產品,結果都是無疾而終,無一例外。與此伴隨著的諸如「PPT企業、深圳三大騙」的質疑聲也是甚囂塵上。


從零開始

顯像技術已經歷經三代大發展。從上世紀的CRT電視,到2000年開始大行其道的LCD電視,再到如今逐漸走入千家萬戶的OLED電視、激光電視等等。在這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柔宇並未跟隨主流技術的演進,而是卡位在未來,投身柔性顯示項目。

柔宇創始人劉自鴻,是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學海歸碩士。公司創立之初就拿到了IDG、中信資本、深創投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注資。

彼時,國內已經有諸如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深天馬等多家企業,在三星、LG的巨大競爭壓力下廝殺於屏幕市場。

2014年,柔宇研發出了自家首個捲曲半徑可達1mm,厚度為0.01mm的柔性屏。但直到2018年6月,柔宇才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條類6代(5.5代)柔性屏生產線。截至目前,尚未有該產線正式大規模量產的消息傳出。

作為對比,2017年10月,京東方就已採用與三星類似的製造方案,在成都打造了6代OLED柔性面板生產線並投入量產,這也是全球第二條實現量產的6代線,代表了目前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此同時,華星光電、深天馬也有了一條OLED 6代線,維信諾則有了一條6代柔性屏產線。

從大環境來看,儘管卡位很早,但剛剛才邁入實際生產流程且產線代際落後的柔宇似乎不佔任何優勢。


自主創新?

對於自家的柔性屏技術,柔宇CEO劉自鴻曾在2018年6月這樣介紹過其優勢:

「柔宇自主研發的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投資成本更低、良率更高,進一步實現了顯示屏幕自由彎曲和摺疊,而且具有解析度高、反應速度快、亮度高、耗電低、畫質艷麗的特點,是從0到1、從1到N的自主科技創新。」

顯然,柔宇認為相比於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企業,自家的自研技術更勝一籌。

雖然從目前的公開消息來看,尚未有任何知名企業表示將採購柔宇的屏幕做產品,但柔宇在12月初放出的公關稿卻直指自己已經「在3個月內獲得了40億訂單」。

與此相對照的一個數字是2017年2月,三星與蘋果之間的那1億塊OLED面板訂單的金額,大概是43億美元。

可想而知,如果真有這麼一個大訂單,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國際新聞了。

用數字去吸引業界關注,柔宇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在2016年宣布開始著手建設那條類6代產線之時,柔宇就曾宣稱這條產線的產能可達5000萬片/年。

這是什麼概念呢?當時國內的全部OLED產線加起來的設計產能才只有不到12萬片/年。

即便是按照已裁切過的成品數量來計算,柔宇也要把良率做到和三星一樣,甚至更好才有可能實現。考慮到柔宇還有諸多全新的自研技術需要進行整合,這一良率短期內絕無可能實現。


從柔性屏到PPT

有別於其他屏廠,柔宇天生有著一顆做產品的心,並且極為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公關形象,特別喜歡用諸如「全球首個」、「世界首款」這種形容詞來標榜自己:

2015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首創」可摺疊式超高清VR智能移動影院Royole-X;

2016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首個」可摺疊的3D頭戴影院Royole Moon;

2018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第一款」高清柔性時尚衣帽Flexible Wearables。

而最厲害的,還是當屬搶先於全球所有手機廠商,發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這種摒棄了上下游分工協作,垂直整合產業鏈於一身的做法,著實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要知道已經在產業鏈上摸爬滾打了數年的小米,在面對「小米無技術」的指責時,雷軍也只能很委婉地辯解稱,「做汽車的一定要做發動機嗎?」言下之意很明確,沒有廠商可以通吃產業鏈的全部上下游。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年,柔宇也不曾指出上述三樣消費級產品共計賣出了多少。從第三方商城的售賣情況來看:

Royole-X在京東有100餘條評價;

未在京東上架的Royole Moon在亞馬遜僅拿到52條購買評價;

原定於去年11月開始發售的FlexPai,則還處於預定狀態;

至於柔性屏手提包、顯示播放器等,則更是連官網介紹都找不到。

對於一家成立7年,估值已達50億美金,在年會上狂灑賓士奧迪豪車的巨型獨角獸公司來說,至今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也是一件頗令人費解的事情——柔宇到底是想做什麼,只是做PPT嗎?


柔宇的樣品

郭台銘曾說:「屏幕業務拼的就是燒錢,燒的足夠多,量上來了,就賺錢了。」誠然,屏幕產業本身就是重資產的高新企業,動徹上百億的單條產線投資額,足以將大多數企業拒之門外。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初,柔宇共計獲得約百億人民幣的融資。而從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公布的產線投資額來看,這一看似高昂的數字,實際上最多也就夠投產2018年6月建成的那條5.5代的OLED屏幕產線,後續的改良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

與此對應的是——京東方成都6代線先期投資220億元人民幣,後又追加投資至245億元,整體設計產能4.8萬片/月。華星光電在武漢的6代線,先期投資25億美元。

而除了資金門檻外,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也同樣是製造業老生常談的話題。

截至目前,柔宇對自家柔性屏的主要宣傳點,還停留在4年前的「可以做到0.01mm的厚度」樣品上。事實上,絕大部分OLED面板廠都有能力生產出如此薄厚的柔性屏。

另外,如果想要將這種0.01mm的內屏投入實際使用,還必須要使用塑料或者其他柔性介質來對其進行封裝。如果未經封裝就使用,在與自然環境中的氧氣、水蒸氣接觸下,不出5天屏幕就會損壞。而在加裝了封裝之後,柔宇的屏幕厚度到底能達到多少還是未知數。

事實上,截至目前,即便是在那台已經被做成手機的FlexPai上,柔宇也從未給出過自家屏幕在亮度、色域,甚至是摺疊壽命的詳細參數。作為對比,三星在今年1月發布旗下首個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之時,就已經給出了自家屏幕「保20萬次摺疊不壞」的承諾。


科創板的故事該怎麼講?

在互聯網創投圈有一條默認的規律:早期講故事,後期講產品。有趣的是,身為製造業一員的柔宇,卻也走上了這條套路。

今年1月,一位接近柔宇的人士曾直言,這次小米總裁在微博發布的「摺疊屏概念手機」,相當於是從柔宇手中搶走了飯碗,失去了先發優勢柔宇,若是再想通過向投資人講這個摺疊屏的故事來拉投資,其難度也可想而知。

綜合目前的種種情形來分析,或許柔宇本意就是發布幾個面向消費者的PPT產品,從而在幾近零營收的狀態下,保持住風投對它的關注熱度,繼續為下一輪融資繼續做準備。畢竟前文也提到過了,屏幕是一個需要一直燒錢燒下去的行業。

那麼,讓我們把視線再轉回到柔宇的根基:「柔性屏」真是個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細分市場嗎?這個錢燒得真會有回報嗎?

至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摺疊屏到底是不是偽命題都不好說,居高不下的成本,更是攔在消費級產品前函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已經發布相關產品的華為、三星都沒有將其大規模量產的打算,未來柔性屏的前景幾何仍是未知數。

而對一個目前沒有任何當打的拳頭產品,卻已經融到了E 輪的超級獨角獸公司來說,面對即將登場的科創板,柔宇的下一個故事又該講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科技 的精彩文章:

突破三重迷霧,為長不大的OTT行業探尋真正的春天
對標三星柔性屏,TCL展示摺疊手機屏幕研發硬實力

TAG:電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