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延曾堅守的漢中,姜維丟了!不僅是戰略問題,主要是魏延運氣好

魏延曾堅守的漢中,姜維丟了!不僅是戰略問題,主要是魏延運氣好

三國時期漢中地區是蜀漢政權的門戶,是蜀漢抵禦曹魏進攻的第一道屏障,在劉備集團巔峰時期,由魏延把守的漢中可以說是穩如泰山,就像魏延說的那樣,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說話豪氣衝天,我信魏延有這樣的能力。可是到後來姜維時期,感覺隨隨便便就把漢中讓給曹魏了,那麼是姜維的軍事能力遠不如魏延才導致的嗎?

首先要說的就是姜維時期的蜀漢國力太弱了,蜀國當時的國力大不如前,諸葛在的時候好歹內政不錯,連年北伐也沒有造成太大負擔。而姜維為帥的時候軍政分離,國內宦官當道已經是強弩之末,人心散了。姜維的個人能力確實有限。當年諸葛希望自己留下的三位蜀相蔣琬,費禕,董允能帶帶姜維。到了時機成熟再接手蜀國軍務。無奈三位死的都早,姜維呢又「玩眾黷旅,明斷不周」,本來國力已經不行了,還要連年北伐。雖然北伐互有勝負,但長遠來說對蜀國很不利。魏國鄧艾鍾會都是當時名將,水平很高。鄧艾從底層爬上來的,做到征西將軍,經驗豐富的多,一招偷渡陰平歷史留名。鍾會小時候就才華橫溢,平定諸葛誕時出謀劃策最多。蜀國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占,國勢衰微啊!

魏延和姜維的戰略思想可以說是完全相反的,魏延的策略是"虛內實外",用現在戰術表達就是"守險不守城",利用漢中大山險要阻擊消耗敵軍,讓敵軍無法進入漢中。姜維的策略是"虛外實內",用現在戰術表達就"守城不守險",本意是放棄大山天險,把魏軍放入漢中守住城池,拉長敵軍補給線拼消耗,並藉機偷襲敵糧道,這是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辦法。這個想法本來也不錯。

鄧艾從陰平道偷襲曾在山上遇到一個被蜀軍放棄的營寨,如果那個營寨在,鄧艾根本不能成功,三國演義上說是諸葛亮定的,實際上並不是諸葛亮定的,而是魏延在守險不守城的策略下定的,被放棄也是因姜維的守城不守險的策略。

姜維的想法就是把魏軍拉入漢中來對峙,利用山險擴大魏軍消耗,如果能全部封閉谷口則可全殲魏主力。可借只是一相情願的想法,魏軍多,蜀兵少,再讓開險要,魏軍有足夠的軍隊多路進擊,直接把蜀軍分割包圍堵城裡,陽平關在險要盡失後被前後夾擊,失關是必然。而依山險阻擊,魏兵再多也無從發揮兵多優勢。

姜維想畢其功於一役,目的是北伐,想利用堅固的城防消耗敵軍,再派精銳攻隴西四郡,其實是在冒險,若有個好主子可以應付魏軍於內,則其戰略是成功的,可是不看看蜀國還有幾個能戰的將軍,更可怕的是劉禪根本就不懂軍略。

最後的結果就是姜維的斂兵聚谷,就是放棄漢中谷口的危險地形,讓敵人進入到漢中平原來,通過糧草耗死敵人,沒想到早早把漢中丟了,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遠離漢中千里。魏軍大舉來犯,陽安關副將蔣舒降魏,主將傅僉戰死,漢中屏障陽安關失守最終導致漢中落於鍾會之手,自己退守劍閣,給劉禪自生自滅。

最主要的一點是,魏延與姜維最大的區別是運氣,魏延鎮守漢中時的運氣要比姜維好的多,曹魏的戰略一直是打東吳,守西蜀。直到司馬昭改變戰略,大舉進攻西蜀,之後蜀國滅亡了,再之後10年,才滅亡了東吳。即便是魏延替換姜維也是無用的,漢中一樣會丟,只不過曹魏多些損失罷了,一個武將是不足以平衡國力的差距的。

魏延時期,蜀國後援何其強大,只有魏延拖住敵人就是勝利,而姜維時期,全國軍力也只有那麼點兒,人家必然猛攻而無憂慮,司馬家的軍力人力何其強大,持久戰的結果必定亡蜀,姜維時期能征善戰的男丁基本已經耗光了,後來每次諸葛北伐都是舉的全國之力出動,到姜維時期可用的男丁與魏差距已經越拉越大。當時時姜維掌握的蜀漢軍隊不足五萬,而且還被黃皓威脅,姜維作為一國之大將軍他的奏章是劉禪的女婿也是一國之駙馬的諸葛瞻幫他的交給劉禪的,姜維的奏章除非是戰敗的內容黃皓才給劉禪看,所以說魏延守漢中時候蜀漢是鼎盛時期,姜維內憂外患,手上還沒得大將,阿斗,黃浩扯後腿,根本和魏延守漢中時完全是兩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清朝用一損招減弱蒙古軍事威脅;也多少是撿了明朝的漏!
金朝為何沒能攻滅南宋,這兩人使金朝再無滅宋實力!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