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化大潮下的清帝國: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誕生崛起

近代化大潮下的清帝國: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誕生崛起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的清帝國,開始逐漸步入近代化國家,軍事、經濟、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開始。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傳入東方,中國境內的改革開始了,許多新生的官職誕生,主管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務,實則權柄益重。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的誕生崛起,正是在那樣的近代化大潮。

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的全稱是北洋通商大臣(曾稱三口通商大臣,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同治九年11月12日初設,直隸、山東、奉天三省所有的洋務、海防、通商、外交、關稅、軍工等事宜皆由北洋大臣監管。設立之初,便定下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的定製。

李鴻章是初任北洋大臣,時間長達28年之久,洋務所關的工業皆有他管,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斷提高,成為清朝職權最高的官職。北洋大臣的勢力開始遠遠超過,曾經與之對等、相互制衡的南洋大臣。

南洋大臣

南洋大臣的全稱是南洋通商大臣(曾稱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統領南方的通商、外交事務及各項「洋務」,其後由兩江總督兼任成定製。很多時候,地方上的外交事務大都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專轄。

南洋大臣的知名度遠不如北洋大臣,這是由清末南北方的政治權力大小不同導致的。李鴻章、王文韶、榮祿、袁世凱等人任職過北洋大臣,李鴻章、沈葆楨、左宗棠、劉坤一、端方、張之洞等人任職過南洋大臣,其中李鴻章從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做到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掌握的力量逐漸超過清政府的預料,也漸漸有著坐大、不受控制的趨勢,因此遭到不斷地打壓及削權。甲午戰爭爆發前的8年時間裡,北洋艦隊未更新一門火炮、未添加一艘新艦,正是因為慈禧太后忌憚作為北洋大臣的漢人李鴻章的權力過大,生有異心,要顛覆滿清政權,這才致使甲午戰敗,危及亡國。

慈禧太后的顧及是在所難免的,可是這等做法太過偏激、影響極差。若是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勢力不被削減、不斷擴大,辛亥革命很可能提早幾年發生,老練的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執政,中國一定不會出現那麼多軍閥進行內耗,而近代侵華戰爭雖會爆發,但肯定不會這麼慘烈。

辛亥革命後的北洋軍閥正是曾經的北洋大臣袁世凱掌控,近代許多軍閥也是出自其麾下的,足見北洋大臣的勢力之龐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這三個皇帝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搞文藝的皇帝註定沒好下場!
嬴政駕崩,只有胡亥,趙高和李斯在場,後人如何得知遺詔被篡改?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