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啟詔書真跡存 愛國志士後世欽

天啟詔書真跡存 愛國志士後世欽

陝西鳳翔縣博物館珍藏的古代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天啟四年的詔書。此詔書系由明代鳳翔籍官員、遼東經略袁應泰的後裔袁志俊於1986年交獻並由我館收藏。其保存十分完好,字跡清晰,墨色如新,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現介紹如下,並對其相關內容加以考證,以饗讀者。

詔書為絹本,質地細密,織紋呈斜紋,手感厚實,質料堅牢。整幅通長295厘米,寬29厘米,為長條方形。左右兩端各留出一段飾邊,左端長64厘米,右端長74厘米,左中右三部分通身織有乳白色雲紋。中間部分:以赤金色為地,上織乳白色祥雲圖案。左、右兩端與中間顏色不同。右邊部分:以深綠色為地,上織有乳白色雲紋之外,並織有龍首相向的兩條飛龍,二龍之間織有豎行篆體四字:「奉而誥命」。左邊部分:黃色為地,除織有乳白色雲紋外,並織有豎行篆體七字:「泰昌元年月日造」。由此可知,此絹料是明代皇室為頒發詔書精工製作、極為考究的專用絹疋。

中間一段為手寫詔書文字,正文共54行,滿行15字,墨書楷體豎行排列,右向左行文,字跡清晰工整,筆畫剛勁有力,共約800餘字。文中間一段內容為袁應泰十二任職務,分十二行書寫,字體較其他正文為小,並在十二任上鈐有「制誥之寶」的硃色璽印。落款年月日上鈐有「制誥之寶」和「廣運之寶」兩方硃色璽印。在兩方璽印邊框相挨處,墨書豎行字樣,各字均僅露出左邊一半,字跡清晰,可以辨認為「伍壹二百八十五號」。顯然,這是皇室作為存根編號而有意留的騎縫字樣。皇室所頒之詔書文號可與存根上的另一半字合縫勘對完整,日後以辨別詔書的真偽。此二方璽印均為正方形,大小相同,邊長均為13厘米,書體為篆書。茲將詔書全文抄錄於此(標點為筆者所加):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朕新紹丕基,洊驚震虩,東方之醜夷匪茹患已切於剝膚。師中之長子倐更,尚未得其要領,急需狀猷元老,剪此方熾虜氛。望重百城,恩隆八座,爾經略遼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應泰,宏猷經日,浩氣塞天,纖塵不染之操,具踐敭於百里,勁力集事之謨,益卓笂於郎曹,藩臬著績於旬宣,兗豫之甘棠勿剪,痌瘝軫念於饑溺,淮徐之嗸雁昭蘇。迨持憲於北平,廑灌輸乎遼左,儲糈蒐乘,虎旅為之歡騰;義膽忠肝,龍沙照其顏色,遂擢憲閫畀方,召以專征,旅晉佐樞宏范韓之委任,敗軍危難之際,依然不避其險艱;繁囂凌劇之時,卓爾獨堅。其籌策讀拜,命葬遼之數語,見鞠躬盡瘁之孤忠。受樞寄而登師壇,帷幄系安危之重,手尚方而足營壘,指揮壯山海之雄,茲覃慶於龍飛,先馳恩於虎帳,特授爾階通議大夫,賜之誥命。嗚戲!數十年積壞之封疆,有事胡能頓整十八萬久靡之士氣,當機豈可猝收魚散鳥驚,何以戢其渙潰,豖奔狼突,宜先固其藩籬。議論日煩,朕不中制軍機時密,爾宜獨嚴,逸氣走風雷,胡氛可以盡掃;精心貫日月,士氣為之決張。暫紓霄旰之憂,永豎襟喉之障。志堅馬革,勳懋麟圖,爾有純忠,不忘異數,欽哉!

初任河南彰德府臨彰縣知縣

二任本省懷慶府河內縣知縣

三任工部都水司主事

四任本司署郎中事主事

五任兵部武選司署郎中事主事

六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

七任本省按察司副使

八任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

九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

十任山東按察司按察使

十一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兼管備倭

十二任前職

制曰:忠臣秉鉞龍沙,負乾坤之壯氣;哲婦飭筐燕寢,見兌悅之貞心。唯臣有報主之忠,故婦亦從夫之貴。爾經略遼東、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應泰,妻累贈恭人,趙氏德佩珩璜,職修蘋藻,曳綦歲時不易,追浣濯之素風,承中牏廁無辭,蔫問眎於愛日。居官邸而茹澹,懼口腹之民累,助荒政以施糜偕,寢食以俱廢。嚴迪令子之顎薦聞喜可知先歸,代夫以鳥餔永別為。愴嗟!燕羽有參差之影,豈鳳綸忘靜好之喛絃。是用加贈爾為淑人,生離死別,貞魂慘慘於各天,夫勩婦榮華,問昭昭於永世。

天啟四年九月三十日

上述詔書,系明天啟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為表彰抗清殉國將領袁應泰而頒發給其家屬的。袁應泰在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以身殉國於遼陽,三年後朝廷對其一生做出結論並給予表彰。

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鳳翔(今陝西鳳翔)縣袁家場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初任河南臨漳縣知縣,由此進入仕途生涯。他體恤民情,清廉勤政,興修水利,防治水患,百姓多受其惠,贊語不脛而走。由於政績卓著,官職漸次升遷。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袁應泰以按察使在永平(今河北盧龍)負責軍事。時值後金(即後來的清朝)舉兵南侵,遼東戰事日益激烈。袁應泰練兵繕甲,加強邊防設施。凡關外所需糧草、火藥等物資,他設法全力供應,支援前線,深得遼東經略熊廷弼的誇獎和信賴。但由於明朝政府用將不當,常以文官任邊關武職,加之朝內宦官擅政,黨爭迭起,使得遼東戰事每況愈下,造成種種失誤和危機。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年),朝內宦官誣告熊廷弼結交東林黨人,明廷輕信流言,免去了熊廷弼的職務,任命右僉都御史袁應泰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並接任熊廷弼的職務為遼東經略。

袁應泰在危難之際受命,決心以身報國,他在給皇帝的上書中表示「臣願與遼相始終」。他整飭軍紀,制訂作戰計划上報朝廷。然而,由於他長期在地方任文職,雖擅長於行政管理,卻對軍事不甚諳熟。他沒有採納下屬將領的意見,招降了蒙古等部落入關求食的數百名饑民,導致了軍敗城陷的悲劇。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清軍猛攻瀋陽,蒙古降民內應,城陷將亡。袁應泰急撤各路駐軍力守遼陽城。十九日,清軍氣勢洶湧,前鋒直指遼陽。城外一戰,明軍失利,死傷頗多。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袁應泰與眾將士拼力守城,與清兵血戰,明軍傷亡慘重,可是清軍攻勢有增無減。二十一日傍晚,西門城樓燃起火光,清兵在蒙古降人的引導下,由小西門湧入城中,遼陽失守近在眼前。袁應泰見大勢已去,即吩咐巡按御史張銓說:「公無守城之責,宜馬上率軍突圍,我要與遼陽共存亡」。火光衝天,清軍喊殺聲越來越近,袁應泰環顧四周,不禁悵然嘆息,然後佩上御賜尚方劍和經略大印,從容自裁於誠樓上。其內侄姚居秀遣之不去,死於袁應泰身旁,其侍從唐世民撫袁屍體大哭,點火焚樓而死。應泰殉難遼陽後,偷生者散布流言,宦官把持朝政,朝廷疑信不決。其子袁楷時年十八歲,痛父冤,徒步進京,以父遺書辯白,使父得以鳴冤昭雪。

明朝廷為表彰袁應泰的功績,由明熹宗頒發了《贈故經略袁應泰兵部尚書誥》,又寫下了《祭故遼東經略袁應泰文》,兩文均對袁評價極高。又讓其子袁楷蔭正千戶,封贈其父袁餉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由工部造墳於鳳翔城西袁之故里,葬袁應泰衣冠為塚。並在鳳翔縣城西街修建了宏偉高大的「三世中樞」雕刻牌坊。其子袁楷後在南京禮部主事,轉遷開封知府,後又升四川川東道。「三世中樞」即指袁餉、袁應泰、袁楷三世。

此《詔書》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實物史料,而且其書法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王同愈:津津呼有味於藏書,而知天下最可寶貴娛樂之事無有過於此
謝泳:舊書業的興盛與中國現代學術的繁榮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