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鳥類真的是恐龍變來的嗎?最新研究發現:長羽毛的近鳥龍不會飛

鳥類真的是恐龍變來的嗎?最新研究發現:長羽毛的近鳥龍不會飛

鳥類的起源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鳥類是從恐龍的一個分支--獸腳類(也稱獸腳亞目)演化而來的,獸腳亞目有一個極具多樣性的演化分支,稱作虛骨龍類,被認為是鳥類的共同祖先。

虛骨龍是一種小型恐龍,此前的研究發現,虛骨龍類具有類似鳥類鎖骨(叉骨)的雛形,手部出現半月形腕骨(使腕部關節相當靈活,可以做出類似鳥類的手掌收疊於前肢側的動作),並且尾骨出現縮短和癒合現象,表明恐龍已經具有適應飛翔的進化趨勢。

它們究竟是何時獲得飛行能力的,仍是論證鳥類起源問題的關鍵。

近年,我國遼寧省發現的一塊約1億6千萬年前的近鳥龍(虛骨龍的一個演化支)化石表明,恐龍也長有羽毛。這為鳥類的起源研究、尤其是恐龍到鳥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和新思路。

圖註:近鳥龍的化石及想像復原圖;來源:Wikipedia.org

在1月28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泮燕紅博士及其合作者一起,從分子水平上解析了近鳥龍的羽和各時期鳥類的羽的結構差異。結果發現:近鳥龍的羽中已經有了一些現代鳥羽中富含的蛋白,並且,越靠近現代的鳥類,飛羽中支持飛行的蛋白含量越高。

該研究不僅為探討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生物學證據,還揭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結論:帶羽毛的恐龍不能像鳥一樣飛行。這對於更好地了解物種演化過程中從「恐龍」到「鳥類」 的跨越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羽毛的演化歷程和分子構成

根據目前流行的觀點,羽毛演化歷史分為五個階段。鳥類最開始的時候羽毛像電線般,後來這些電線開始分叉,產生比較小的分支,分支進一步組合在一起,最後羽毛逐漸演化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鳥類羽毛的樣子。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此外,鳥類羽毛的功能在演化中也變得多種多樣,比如具有「炫耀」作用的孔雀羽毛,具有「飛翔」作用的鷹類羽毛等。

圖註:鳥類羽毛形態演化史;圖片來自網路

泮燕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鳥類羽毛的演化一直是一個熱點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不僅要有其結構蛋白組成方面的證據,還需要其他的研究成果一起來全面還原鳥類羽毛演化的真相。蛋白質是生物體實現功能的載體,並且「結構決定功能」,角蛋白作為羽毛的主要結構蛋白,具有不易被分解、在化石中保存良好的特點,以角蛋白分子作為研究材料,有可能會為「帶羽毛的恐龍何時學會飛行」這樣的問題提供直接的分子證據。

那麼角蛋白是怎樣的一種蛋白呢?在整個演化史中,角蛋白都是構成羽毛的主要蛋白。角蛋白不溶於水、鹽溶液、稀酸或稀鹼,廣泛存在於發、毛、鱗、羽、甲、蹄、角、爪、喙、絲及其他表皮結構中。通過X射線衍射分析,角蛋白根據不同的二級結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含有α-螺旋結構的α-角蛋白和含有β-摺疊片層結構的β-角蛋白

圖註:α 和 β 角蛋白的結構示意圖,前者為螺旋結構,後者為摺疊結構;來源:meyersgroup.ucsd.edu

半胱氨酸(Cys,一種氨基酸)在蛋白質交聯中提供硫基,兩個半胱氨酸在脫氫酶的作用下形成二硫鍵,組成一個胱氨酸,並且將蛋白質交聯在一起。角蛋白中存在著大量的胱氨酸,因此它的化學性質特別穩定,有較高的機械強度並且不易被溶解和消化。

現代鳥類的飛羽主要由β-角蛋白構成,這一結構蛋白賦予其特殊的生物力學屬性--如柔韌性、彈性和強度,從而能夠適應飛行的需要。

然而帶羽毛的近鳥龍,它們的羽毛是否也具有同樣的蛋白構成呢?換言之,它們是否可以飛行呢?


近鳥龍羽毛的秘密

如前所述,現代鳥類的飛羽中主要是β-角蛋白。相比於α-角蛋白,β-角蛋白形成的構架纖維直徑更小,通常只有3納米左右,而α-角蛋白構架纖維直徑通常可達8~10納米。基於這一差異,科研人員採用高解析度的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分析,對多種化石羽毛的微細結構進行了觀察和對比。

結果發現,近鳥龍羽毛除了短而細的結構纖維外,還存在很多更粗壯的結構纖維,也就是α-角蛋白。

圖註:現生鳥類羽毛(左)與近鳥龍前肢羽毛(右)的超微結構對比,後者存在更多粗壯的結構纖維;來源:《美國科學院院刊》

此外,他們還進一步通過化學元素和免疫學分析(包括免疫熒光和免疫電鏡)進行原位檢測,用以區分不同類型的角蛋白。

圖註:現生鳥類羽毛(上)與近鳥龍羽毛化石(下)的免疫生化特徵,它們都可以被免疫熒光染色(熒光越強表示β-角蛋白量越多);來源:《美國科學院刊》

最終,泮燕紅和同事從分子層面發現,近鳥龍羽毛和現生鳥類羽毛中都存在α角蛋白和β角蛋白,但是近鳥龍羽毛中的α角蛋白含量明顯高於現生鳥類。他們進一步探究了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1.25億年前的燕鳥等多種原始鳥類的羽毛結構,並發現越靠近現代的鳥類,飛羽中β-角蛋白含量越高

另外,在對一件距今2000多萬年的鳥類飛羽化石的研究中發現,其羽毛分子結構已經和現生鳥類完全相同。這些結果表明,近鳥龍的羽毛在蛋白分子的構成上,代表了早期羽毛從不適于飛行向現生鳥類羽毛演化的過渡類型。也就是說,那時的近鳥龍可能還不會像現生鳥類一樣飛翔。

更多問題待展開

近鳥龍化石的發現,不僅為羽毛演化的研究提供了優良的實驗材料,也為鳥類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實驗思路。目前的很多證據都表明,鳥類是從恐龍的一個分支--獸腳類演化來的。而羽毛本身的演化,則涉及到一系列問題,例如羽毛最早出現在什麼動物中?最初的功能是什麼?是飛行嗎?如果不是飛行,它與飛行又有什麼關係?

在鳥類起源的過程中,原始羽毛經歷了哪些解剖學、分子結構以及功能的演化過程,是目前鳥類起源研究中的一個還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對於未來,泮燕紅表示,她和同事會尋找更多的羽毛分子演化證據,並結合目前最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原位電離質譜、超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等,儘可能地還原羽毛分子演化過程。

屆時,相信我們不僅能確證恐龍到鳥演化假說的正確性,還能發現更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細節。

作者 | 王鈺

審稿 | 泮燕紅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

編輯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