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庭堅狂草名帖:「篆籀」筆法幾人懂?

黃庭堅狂草名帖:「篆籀」筆法幾人懂?

總第一四四六期;歡迎關注。

「篆籀氣」向來被目光敏銳的書家關注,遂成為書 家們評價書法雅俗的一個重要標尺。書家在評價和欣賞非篆 書作品時,總用「篆籀氣」來衡量作品是否「氣息高古」、是 否「意與古會」。本文通過剖析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的「篆 籀氣」,探究「篆籀氣」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解析「篆籀氣」 的審美價值,以期給讀者提供更多創作的思考。

本文為【篆籀專題】之九——@書法入門

01/

「篆籀氣」的內涵及提出

所謂「篆籀氣」,是指篆書(包含大篆和小篆)所呈現出 的整體氣息,它是我們對於作品的一種審美觀,同時也是篆籀技法的一種外在體現。當然,對於幫助我們理解「篆籀氣」的審美特徵,應當是總結歷史上書論家的言論。

分析他們的言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在氣息上,以「古」為核心,突出古意;在結構章法上,「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在力度、厚度上,主張「圓勁婉通」、「勁直如矢、彎曲如弓」;在神采上,能體現氣息內斂,渾穆高古的龍德之神韻。

歷史上的諸多書家、書論家曾提出書法要具備各體之美。 晉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曾說:「結構圓備如篆書,飄風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郁拔縱橫如古隸。」孫過庭在《書譜》也曾說:「回互雖殊,大體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張懷灌《評書藥石論》云:「書復於本,上則注於自然,次則歸於篆籀,又其次者,師於鐘王。」又「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有篆隸意則自高古。雖或不工,亦不俗矣」。

02/

黃庭堅草書中「篆籀氣」的成因

首先,盛唐時期的書風對黃庭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代楷書的確立直接的影響就是唐人重法,唐五代至宋初跳出其藩籬者亦寥寥無幾,黃庭堅想要破除唐代的楷式法度束縛,就必須推陳出新。

「推陳」即要打破唐人的法度,打破思想的樊籠;「出新」即要抒發情感,融入自己對古人筆法的理解,當然也包括對各種書論的理解,創作出具有鮮明個性的作品。

「推陳出新」對黃庭堅的影響十分深遠,是其創立個人風格的源泉。

其次,藝術的目的在於抒發情感,在於表現自我,直至自成一家。黃庭堅在《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詩中寫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在其他很多地方,他也反覆提到這兩句,可以看出「自成一家」始終貫穿於他的思想。

蘇軾自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則不但要跳出古人,更要連著今人一併跳出,要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第一步,就是要免「俗」。如何才能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呢?黃庭堅認為書法首先不能流於凡俗,書法的一大弊病就是「俗」。怎麼做才能「不俗」呢?黃庭堅在《書播叔夜詩與侄械》中用人做了比喻:「余嘗為諸弟子言:『士生於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余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這裡講的不俗關乎人的品格。這種不俗和其書法中的要求是一樣的,在書法中,不俗便是要氣息高古,在篆書中其尋到了想要的答案,就是在作品中融入渾穆高古的篆籀氣息。

黃庭堅曾說「隨人作計終後人」,但是其並不反對我們學習古人,他認為在學習古人時,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自己需要的,才能寫出獨樹一幟的風格,才能「自成一家」。

黃庭堅雖然提倡學習古人,但是他並不盲目地學習古人,也不盲目地迷信權威。黃庭堅的這種學習方法,正是辯證的學習方法。正因為黃庭堅堅持這種學習方法,才有了「自成一家」的豪情,才在書法中自創門派,自成一家。

03/

《諸上座》中的「篆籀氣」

《諸上座帖》,草書長卷,紙本,此卷79行,383字(不包含 後13行 行 書 ),縱33厘 米,橫730厘 米,現 收 藏 在 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此帖是山谷錄寫的僧人語錄,全文用的都是佛家禪語,語言晦澀難懂。此帖是黃庭堅的狂草成熟之作,是研究黃庭堅草書的代表作。

在用筆上,黃庭堅深知篆書的圓勁婉通,在書寫時,線條無所不曲,而又張力瀰漫,線質蒼茫老辣,又不顯遲滯呆板,縱橫交錯而絲毫沒有輕滑之感。

在起筆處,沉重而不滯澀,筆鋒時順時逆,靈活多變,多見如篆書中的逆鋒起筆,如「要 」(2行)「、山」(13行)、「著」(8行)等,還有諸多起筆動作在空中完成,這些無不彰顯了書者很強的控筆能力。

在行筆過程中,用筆多變,線條流動而不輕滑。我們知道在書寫草書時,由於速度快,用筆輕滑是難免的,但黃庭堅在書寫過程中,由於高執筆的書寫方式,線質圓潤高古,氣息純凈,如「後」(3行)、「圖」(3行)等,即使在一些情感跌宕的地方,書者處理得也十分到位,如「執」(6行)「、揔」(64行)等。

在收筆處,多能收住筆鋒,圓潤收筆,帖中多出現牽絲連帶現象,作者也能平穩過渡。

另外,《諸上座帖》中也多見連斷現象,文中用筆,有點運筆正酣,卻突然斷開,出乎意料,但細細品味其結體卻又恰到好處,如「為」(1行)等。

最精彩的是「諦」(30行)字,正當其一圈一圈連得正起勁的時候,最後一筆突然斷開,就好似一口氣憋在心中,但細看此字,左收右放,相互呼應,最後一筆,使得整個字張合有度,讓人賞心悅目。

在線條和結體的處理上,《諸上座帖》頗顯篆籀氣息。

在點畫線條上,作者以內撅緊勒之筆加使轉翻折恣意揮灑,線條縱橫交錯,穿插用筆。中鋒用筆為主,高執筆,正心著紙,凝澀中透著蒼茫,渾勁中又包含了流動婉通。

例如,「教」「解」「無」「么」「學」等字,線條剛中帶柔,動有姿態。

在結體上,安排左邊的結構時,晉人多用蕭散的意韻;黃庭堅則選用篆意筆法,張力外撐,左右呼應,如「諦」「佛」「傍」「承」「類」等。

清代孫承澤在黃魯直《諸上座》中評曰:

「此卷......字法奇宕,如龍搏虎躍,不可控御,宇宙偉觀也。然縱橫之極,卻筆筆不放,古人所謂如屋漏痕、折釵腳,此其是矣。」

《諸上座帖》全篇多取扁圓形體勢,比較寬張、開博。區別於顏真卿《爭座位稿》中圓形字體的內斂,《諸上座帖》氣勢十分渾穆宏大。而這種風格在《散氏盤》《大盂鼎》 等篆書作品中比比皆是。

在章法的處理上,變化非常豐富,前半部分松朗一些,中後段比較緊湊,字體的大小穿插以及整個章法的布局都讓人耳目一新,局部的變化與整體的節奏相統一。

從中可以了解到黃庭堅在書寫時不疊暗格,隨意寫來,無法生法,無跡可尋,與「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的章法處理有著密切的聯繫。今人書寫疊格與其相去甚遠,在書 寫時,隨格局安排章法,無法生法,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值得我們共同研究與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小楷《為人民服務》,竟然只賣6分錢!
儒雅文徵明,偶爾也玩一把「盪槳筆法」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