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國館編輯部:

手機的世界,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1

前幾天,看到一條觸目驚心的新聞。

浙江27歲二胎媽媽董冰,因為通宵玩手機,被發現猝死家中。

據董冰婆婆回憶,當時來到房間,想叫她起床吃早餐。

誰知喊了幾聲,竟一點反應也沒有。走近一看,眼前的一幕差點讓她嚇癱在地。

董冰全身僵硬,面無血色,側躺在被窩裡,眼睛還盯著手機。

而手機屏幕,就定格在淘寶頁面上。

婆婆趕緊撥打120,儘管醫生及時趕到,但董冰早已沒有了心跳……

經法醫鑒定,董冰屬於通宵玩手機引起過度疲勞,突發心源性疾病而猝死。

得知妻子死訊,董冰丈夫泣不成聲。

他說,董冰每天都要辛苦照顧兩個孩子,根本沒多少空閑時間。

等晚上孩子睡著後,才有時間玩手機。

經常凌晨兩三點還在床上刷啊刷,逛淘寶、刷微博、朋友圈,甚至通宵不睡。

慢慢地,董冰開始對熬夜玩手機上了癮,不看幾個小時手機就睡不著,後來,還導致了經常性失眠。

就這樣,一個27歲的年輕生命,因為手機成癮丟了性命。

兩個年幼的孩子,也從此沒了媽,一部手機引起的悲劇,實在讓人深思。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2

/手機成癮,是一種「賭博式」陷阱/

如今,手機成癮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

我們早上睜眼做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機。睡覺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刷手機。

即使上洗手間,褲子已經解開了,發現手機沒帶,還是得先把褲子提起來,把手機拿到,才能安心拉屎。

隨著手機上癮的人越來越多。

甚至在百度百科都出現了一個叫「手機上癮症」的詞條。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那麼,手機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人們都離不開呢?

前谷歌設計倫理師特里斯坦·哈里斯,揭示了其中的真相。

他說,現在的手機app里,設計者故意設置了一些「陷阱」,就是為了儘可能多地吸引你的注意力,讓你患上「手機上癮症」。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刷屏功能。

通過這種方式,源源不斷地給你推送新內容。

只要一直刷,就一直有,永遠沒有刷到底的時候。

「因為推送的隨機性,你無法預測下一條是什麼內容。」

就像賭博,人們不知道下次贏錢是什麼時候,但人們知道,我早晚會贏。

當我們不停刷手機,新內容會給我們帶來隨機獎賞刺激,偶爾看到有趣的內容,就會想再刷下一次。

這時候,我們陷入了設計者的「陷阱」,根本不可能放下手機,只有不斷刷更多的內容,才能保持快樂的持續獲得。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3

/手機的世界,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除了內容本身的吸引,手機還給我們帶來連接世界的感覺。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根本離不開手機,不是沉迷遊戲,而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感。

關注一些當時流行的東西,通過各種APP,看看世界發生的新鮮事。

那時的我有一種感覺,只要一天不看手機,就會被社會拋棄。

後來,我已經不滿足於只看新聞這種「膚淺」的信息了,開始到各種知識分享軟體,閱讀一些乾貨,或者買一些付費的課程。

很快,手機里的「資訊」和「乾貨知識」,充斥了我的大腦。

我一度以為,只要通過手機,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高價值的信息。

同時,還產生了一種迷之自信,認為只要掌握了這些知識,就能比身邊的人都牛逼了。

但現實卻是,這些看似「有用」的信息,並沒有給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任何改變。

大部分時候,早上在微博看的頭條新聞,中午就會忘掉。

前一天看到的乾貨知識,即使當時猶如大腦開光,豁然開朗,但到了第二天,都會消失殆盡。

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腦海中停留的時間太短,通常只會在和朋友的閑聊中回想起一點點內容,變成屈指可數的談資。

手機每天更新的海量信息,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有價值,也不能給我們提供真正的廣闊視野,相反,還會限制我們看問題的深度。

當我們真正用心去探討一件事物,就會發現,原來手機上那些所謂的「知識」,只不過是一堆瑣碎的跟風事物罷了。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4

/手機不離身,是對焦慮情緒的逃避/

回想一下,我們什麼時候覺得手機最好玩。

不是放假,輕鬆的時候,相反,是壓力最大,最忙的時候。

比如考試前,工作deadline前,哪怕我們滑動兩下屏幕,都覺得身心舒暢。

在廣州工作的石小姐,最近就沉迷上了玩手機,她是一家外資企業的部門主管,由於工作業績突出,很快就被提升至管理崗位。

雖然工作量減少了,但壓力和責任卻成倍增長。

一向對工作熱情很高的石小姐,感到十分焦慮,即使在工作不忙的時候,也會經常掏出手機刷幾下。

她說:「我不是一個喜歡玩手機的人,對淘寶購物興趣也不大,但不知道怎麼,最近就老喜歡玩手機。」

後來,石小姐刻意在休息時間不碰手機,情況非但沒有好轉,還變得更加心神不寧,做什麼事情都心不在蔫。

美國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克瑞斯特佛說過,「有些人手機成癮,是一種逃避抑鬱、焦慮的表現形式。」

所有的成癮,都是人感到痛苦後,想要找個東西依附,而手機,就是石小姐的寄託。

和用吸煙來緩解焦慮一樣,有些人對手機的依賴,刻意慰藉內心的焦慮。當手指滑動或點擊屏幕時,似乎所有的孤獨,不安全感,以及煩惱都可以有所緩解。

可一旦放下手機,所有的焦慮都會成倍返還。

我們在手機里拖延的時刻,耗費的精神,都是為了逃避眼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焦慮驅動我們利用玩手機來飲鴆止渴,但每刷一次,我們就更焦慮一點。

這個惡性循環導致我們對手機徹底上癮。當我們想要放下手機時,就會引發恐慌。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5

/手機社交依賴,源於真實關係恐懼/

作為通訊媒介,手機讓現代人的人際交往日益頻繁。

即使我們不刷微博,不玩遊戲,不煲劇,但社交功能,依然是重中之重。

聊天軟體的興起,讓社交格局發生變化,多少不善言辭的人,有了新的交流途徑,多少說不出口的話,可以通過一條微信,一個表情表達。

但副作用也很明顯,就是逐漸弱化人們對真實關係的建立。

去年下半年,山西一位大學生小林,突然成了重度手機成癮者。

毫不誇張地說,只要10分鐘沒看手機,就會全身難受,心裡堵得慌。

有時聽到細微的聲音,就會覺得是自己手機響了,手機放到口袋裡輕微的摩擦,就會覺得是震動。

原來,那段時間他在暗戀一個女孩,但小林不是一個會表達情感的人,所以現實中的接觸並不多。

加了對方微信後,小林開始發出攻勢,不僅每天找對方聊天,還會敏感地捕捉對方釋放的每一個信號,發出的任何一條微博、朋友圈等。

就這樣,小李對手機產生了強大的依賴。

後來,小林表白被拒,手機成癮自然不治而愈。

像小林這種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症」的高發人群。

這些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繫又不積極主動,只能過多地利用手機進行溝通。

在心理學上,這叫真實關係迴避,它的本質,和對真實關係的渴望,是一樣的。

但是,手機對於豐富我們的生活經驗,太有限了。

不僅不能幫助我們發展真實關係,還會把與人的距離,越拉越遠。

最終,導致我們再也無法建立真正的真實關係。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6

/手機當伴侶,孤獨的「自我滿足」依戀/

和逃避真實關係相反,還有一種手機成癮者,他們開朗外向,甚至善於與人交流,但繁雜的人際關係讓他們身心疲憊,從而尋求一種不那麼費力的滿足關係。

關於手機成癮,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回答。


如果花1999元,就能擁有一個漂亮又懂你的女朋友。如果花5288元,就能擁有一個成熟穩重、舉止優雅的男朋友。如果我們可以像發朋友圈一樣,熟練地遊走於職場如果我們可以像玩遊戲遊戲一樣,遊刃有餘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如果現實里的人際關係,像點個贊那麼簡單。如果生活里發出的抱怨,像網上留言一樣沒有代價。那麼,還有誰會沉迷手機?

我們人人都需要陪伴者,但現實卻沒有一個人,能像手機這樣,只要你需要,它就在。

而且,你不需要跟它搞好關係,不用在乎你使用太久了,它不會不高興,也不必擔心它會疲勞。

這樣的自我滿足感,是最安全可控的。

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曾提出,迴避型的依戀模式不僅在臨床中的比率較高,在今天,也是極為常見的現代人的依戀模式。

迴避自己對依戀的需要,迴避真實的人和人的關係,習慣自我滿足,沉浸在自己世界裡。

這也是為什麼更多人選擇和手機「在一起」。

但其實,在人類的心底,我們更喜歡跟人玩,更享受跟人的依戀。

只有當這種依戀需得不到滿足,才會轉投向手機。

我們為何繼續如此本末倒置的選擇?

比起對手機的單向依賴,在人的關係中感受溫度也許會更好。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07

/放下手機,回歸真實生活/

戒除手機成癮,我們要做的不是強制自己遠離,而是培養新的習慣。

當你把重心,更多地放在生活、與家人朋友相處、閱讀書籍等真實事物上,就會發現,手機所能帶給你的,遠不及這些。

前不久,李健在《中國好聲音》節目里,用自己的學識和幽默感帶動現場氣氛,收穫了一大波粉絲。

他提到,自己很少玩手機,因為在有手機的時候,很難去專註於某一件事情,

身為一個音樂人,所需要的是智慧,是知識,是日積月累的積澱。

而不是每天拿著手機去幻想著自己某一天有了智慧有了知識,如果常常沉迷手機,就會忽略了最真實的東西。

無獨有偶,湖南電視台主持汪涵,也是一個對手機很節制的人。

歐弟評價他是不怎麼用朋友圈的人,也是自己認識的藝人里,唯一沒有微博的。

在《火星情報局》里,汪涵也講過。

自己的朋友圈裡最多的時候是100多人,但是已經讓他覺得太可怕了,決定要把一些沒意義的都給刪掉。

他認為,事情都可以在群里說,不應該再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更直言,連陳坤範冰冰的微信都刪掉了。

汪涵說,沒有了那麼多紛紛擾擾,自然就有屬於自己的私人生活了。

而對於真正的朋友,即便沒有微信或者長期不聯繫,感情也不會因此有所改變。

其實,無論是生活還是人際交往,手機的作用,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關鍵。

只有當你沉下心來努力,踏實去沉澱,獨自面對困境,才能過好生活。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今日作者/

27歲二胎媽媽,通宵玩手機猝死:所有的成癮,都源於焦慮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館 的精彩文章:

一生只睡一個人
丈夫強闖ICU殺妻:男人靠不靠譜,就看這3點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