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豆瓣9.3,每年有400萬國人因它命喪黃泉

豆瓣9.3,每年有400萬國人因它命喪黃泉

差不多從這個月開始,在職場打拚的毒粉就要接受一年一度的體檢了。

不知道,今年的你……

體重降了沒?

脂肪肝少了沒?

頸椎好點兒沒?

放心,我可不是來安慰你的。

今天要聊的這個話題,其實對忌諱談論死亡的國人來說比較沉重,但它卻真實出現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

癌症

這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惡魔,每年都會禍害無數人。

我國深受其害的病患,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WHO(世界衛生組織)曾做過統計,稱我國每65個人就有1名癌症患者,每年,就有超過400萬人確診患癌。

2018年,新增的1810萬癌症病例和960萬癌症死亡病例中,中國的對應數字,就達到了驚人的380.4萬和229.6萬。

如此嚴峻的防癌形勢下,我決定用一部佳作,提醒大家注意健康——

《癌症:眾疾之皇》


Cancer: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表現癌症的影片,總是讓我們相信,心態決定一切。

在《抗癌的我》中,主人公憑藉樂觀的精神,最終戰勝了病魔。

《滾蛋吧!腫瘤君》里,即便最終失敗,抗爭的積極,也不枉人間瀟洒走一回。

電影終究是電影。

現實,比電影來得殘酷。

在這部根據普利策同名大作改編而來的紀錄片中,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真實的、被病痛消磨到精疲力竭的人。

原著曾榮獲當年普利策大獎

他們當中,有年僅6歲的小孩,

有年近古稀的老人,

還有身處人生黃金期的青年,

在他們臉上,你看不到任何笑容。

所謂堅強,在病痛折磨下的扭曲臉龐面前顯得如此脆弱。

這部紀錄片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真實還原了抗癌的細節以及相關醫療史,不浮誇,不美化

豆瓣9.3,證明了它的品質。

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你可知道「癌症」的由來?

其實,這個詞最早來源自希臘,原名Carcinos

而它到了拉丁語里,則演化為Cancer,深層含義有「螃蟹」一說。

如果仔細觀察癌細胞,你會發現它就像一個有無數腳的螃蟹。

因此,用cancer形容,不無貼切。

前面說過,中國每年有近400萬人罹患這種難以治癒的絕症。

到了美國,這個數字也有170萬。

如此龐大的癌症人群,該如何進行有效治療?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影片用了三集的體量,對治療癌症的歷史進行了系統梳理。

結構上看,影片分別就療法、癌症成因、當下抗癌趨勢幾個方面,對現今的醫療技術做了詳細論述。

說到大家最關心的醫療技術,可以看到,早期治療癌症的辦法是非常簡單粗暴的。

因為缺少對癌症的病理認知,主張利用外科手術的流派,在處理乳腺癌時,經常會給病人留下永久性創傷。

這種處理腫瘤的方式存在巨大隱患。

首先,癌細胞的可轉移特性,讓手術無法從根本上杜絕有毒細胞的進一步擴散。

其次,為了「根除」癌症,醫生會選擇連同乳房,將原本良好的皮下組織一併去除。

當年的偵測掃描可不像現在這樣發達。

在搞不清楚癌症究竟擴散到何種程度的情況下,

這樣的手術不但不能治癒患者,有時還會讓病情不算嚴重的人挨冷刀

於是,在20世紀初,有人提出另一種「微創傷」治療法——放射療法。

這種療法被沿用至今,不過在早期,因為掌握不了X射線的強度,患者被燙傷的事故,也成為該項療法的硬傷。

甚至發明這項技術的人,也因為長期接觸放射物,最終患癌去世。

眼看外科和化療都不靠譜,一些科學家開始著手新型研究,以期找到解決癌症辦法。

受靈感啟發,一些人重啟了一項被塵封的技術,化療。

最早的化療記錄出現在中世紀,不過受技術限制,當時的化療手段極其落後。

和手術與放療相比,化療對病人的損傷度明顯降低不少,而且它最大的優勢在於,藥劑只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而不會對健康細胞造成損傷

乍一聽似乎效果不錯,但具體到每一個患者身上,同樣有它的局限。

道理很簡單,同樣劑量,同樣配方,大人和小孩,乃至同年齡階段的人,對藥物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

也許對一些人有效的藥物,對另一些人,則很可能造成二度傷害。

這個二度傷害可不一般,搞不好,它會伴生原本沒有的第二種癌症,並讓患者面臨更多嚴重的併發症

你以為到這兒就算完了?

經常注射同一種藥物,患者身上的腫瘤還會產生耐葯反應。

換句話說,藥用久了,腫瘤自身還會產生變異,從而讓化療功虧一簣

面對如此狡猾多變的敵人,一些科學家決定深入研究癌症成因,並在隨後提出了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

這類相對先進的療法,因為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展開介紹。

但毫無疑問,它們的出現,對於人類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和化療類似,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同樣存在受體差異和耐葯的問題。

一位女孩因為免疫療法中無法承受自身免疫系統反噬,曾被下過病危通知單

但這類療法也的確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外界對醫學技術的質疑。

產出不對等,讓癌症治療一直存在爭議

除了事無巨細的介紹當今一些先進的抗癌技術,《眾疾之王》還點出了抗癌過程中另一個重大問題:

癌症治療對患者形成的巨大財政負擔

眾所周知,如果家裡多了一位絕症患者,這個家庭的命運,將在一夜之間被徹底改變。

如果你是中產以上的階級,尚能有尊嚴地決定自己的去留。

譬如前段時間那位讓大家感動得稀里嘩啦、選擇安樂死的台灣名流,他走得釋然,觀眾也看得溫暖。

事後,不少人留言表示欽佩他的勇氣。

但現實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那樣,隨時買一張飛往瑞士的機票,並花費昂貴价格讓自己安心上路。

更現實的問題是,對於當今身患癌症的人來說,任何一項藥物,其價格都在逐年飛增。

70年代不過幾千美元的藥物,到了新千年之後,破十萬就跟玩兒。

在這樣的背景下,你看到更多的,將是這樣的現象:

因為窮,交不出醫療費的親人走投無路,乃至互相反目成仇

也難怪,去年《我不是葯神》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響。

只因它揭露了醫療行業當下的尷尬處境:

最終為資本和研發矛盾關係買單的,大部分仍舊是受剝削的勞動底層

國家干預出面調解藥價固然是好事,不過從長遠角度來看,《眾疾之王》也指出,當今困擾我們的多數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如果說個人體質(不單純是強壯差異,也包括基因)決定患癌幾率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話,那麼行動起來防患於未然,則是我們唯一能做的自保措施。

從片中給出的數據來看,未知的癌症成因只佔40%,其餘包括抽煙、肥胖、吸入石棉、病毒感染、紫外線污染等等,都是可以做到提前預防的。

以抽煙為例。

這個由一戰老兵從戰場上帶回的惡習,一直以來都在毒害我們的健康。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因抽煙染上肺癌並死亡的幾率,遠遠超出不吸煙的人群。

注意到抽煙和肺癌的關係後,美國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動用媒體力量進行戒煙宣傳。

如今,美國的肺癌患者,因為民間的自發戒除,已經得到明顯改善。

看到這裡,該怎麼做,你應該已經了解。

通過這部具有科普意義的紀錄片,其實我也是想給大家提個醒:

健康,靠的是自律

放縱一時爽,親人淚兩行。

而病魔,從來不會對不懂的自我約束的人手軟。

看什麼看,把你手上的煙給我掐了!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App 的精彩文章:

潘粵明,真不該誇你
狗血到爆甜到齁,《奈何BOSS》為何如此撓人心肝?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