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一個學佛修定的人,如何發起「歡喜安樂」的境界?

南懷瑾老師:一個學佛修定的人,如何發起「歡喜安樂」的境界?

南懷瑾老師:一個學佛修定的人,如何發起「歡喜安樂」的境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個學佛修定的人,如何發起「歡喜安樂」的境界?

「歡者,謂從本來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歡」與喜不同的,是兩種心理狀況,「歡」是表面化,外發的、發揮性的。一個學佛修定做工夫的人,如何發起「歡」的心境呢?心念里不思善、不思惡,此心在絕對清凈的行為里。在資糧地,就是準備修行證果的前沿,要智慧觀察自己的心行,隨時起心動念,都在不思善也不思惡的境界上。日常生活之間,不做令人後悔的事,所以無悔恨之心。也就是無喜無憎,一天到晚平平靜靜地生活,沒有錯誤的行為。「慰意適悅」,自己意境上很愉快,由意識上的平安愉悅,引發心理深處的歡喜、快樂,這叫「歡」。

人逢喜事精神爽,中國人講歡喜境界有四句話:

久旱逢甘雨

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夏天好久沒有雨,突然來了豪雨,大家都歡喜。在外流浪十幾年,碰到同鄉很歡喜。結婚的時候當然歡喜,功名考上了更歡喜。不過,有人後面加吊腳詩:

久旱逢甘雨——光打雷

他鄉遇故知——是冤家

洞房花燭夜——是石女

金榜題名時——是候補

本來是歡喜的,都變成不歡喜了。

「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你們禪堂打坐,在那裡又搞氣脈,觀想又觀不起來,都不是「正修習」。「修」是修行,「習」是練習,是要有真正的方便來修習。所謂方便就是方法,沒有方法當然不能得定。因為得了方便,又與自己非常相合,就容易得定,修行就上路了,心裡頭很高興。八萬四千法門,得了一個法門,又得了方便,很歡喜,這是「喜」。

「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你們現在打坐,身體都在粗重難受的境界。工夫到了,身體輕盈了,離了粗重,心裡安詳,也沒有什麼雜念,調適得非常舒服,這樣叫做「安」,是輕安的境界,還不是定。一般人得了輕安,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常常以為自己得了定,不是的,這只是輕安而已。不過,由此可以入定,得正三昧,所以你們修行先要把教理搞通才來修行。不然打起坐來在睡覺,以為自己得定了,那樣他生來世的果報,可能是畜生道的豬。

「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什麼是「樂」?究竟的快樂,由於身心調適好了,離開了粗重,一身輕,坐在那裡柔若無骨,身忘了,心中也無妄想雜念了,心理、生理得到了「無損害樂」。你們現在坐起來是有損害苦,腿壓得氣血不通,不是受了損害嗎?身心處處都受損害,所以沒有得樂。如果得到「無損害樂」,進而也得了「解脫樂」,解脫了身心障礙煩惱,才叫做得安樂。

「以離彼品粗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由於身心都得到了解脫,離開生理上的粗重障礙、心理上的妄念、煩惱,所以得到了真正解脫。得了解脫才成為一個真比丘,一個真正進入聲聞地的出家人。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修禪定會得喜樂,這是密宗的講法。修佛法還是要多注意顯教,要根據佛的經典和菩薩的經論修持,密宗的講法都有一點著相。在顯教就不用喜樂這個詞了,除了禪定方面叫喜樂,真正大乘佛法用的是「輕安」兩個字。

一般人讀到輕安兩個字就很輕易的過去了,其實那是真功夫,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身體真通了以後,沒有痛苦,身體會變輕巧了,自己也感覺到沒有障礙了,安詳了,輕了。不像我們平常都覺得粗粗重重的。

喜樂也可以說是輕安的前奏,輕安也可以說是喜樂的前奏。真正的喜樂是絕對的輕安。像我們現在病痛難過起來,身體就粗重了,平常無病無痛的時候自己以為很輕安了,其實那並不輕安。你若仔細研究一下就知道,有個身體本身就是障礙,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最大的拖累就是這個身體。

有一位大禪師雪岩欽,徒弟向他問道,結果一進門就挨師父罵:「誰叫你拖這個死屍來的?」其實他不是罵徒弟,是叫他參究。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屍體,活著的時候會走路,會講話,也會思想,會吵架,當然也會做事。但是,那個拖動這個身體的又是什麼東西呢?所以這裡,他用禪宗法語:「誰叫你拖死屍來的?」因為,只要這個身體(屍體)在,都沒有達到輕安。但是,並不是說沒有身體就輕安了。不但要把身體轉化成輕安,心理、心情都要輕安才行。你們看,有些人個性悶悶的,發不出來,情緒不安定。說得好聽一點叫內向,其實,內向都是有問題的。

大家一想到「樂」,就想到身體快感,就想到男女交媾達到高潮最樂,其實那是很普通的。「喜」,大家以為哈哈大笑就是喜,那也是普通的喜。真的喜樂是大輕安!所以大乘經典上說,菩薩有內觸妙樂,那個妙樂就不是普通快感的那個樂了。密宗很少提到這些,只是用喜樂來講。

現在我問大家,你們想一想,你每天活著,覺得自己最粗重的是哪一部分?(有人說腦,有人說肩膀)每個人都不一樣。真正達到輕安喜樂,有工夫的境界,頭腦永遠是清醒的,像藍天一樣,萬里青天無片雲。所以說,佛者覺也!這個覺性永遠是清凈圓明的。頭頂怕冷怕熱是外面觸受的作用,真到了那個境界,即使是外面還怕冷怕熱,但頭頂中心永遠是清涼的,不是昏昏沉沉的。真得輕安的感覺是清涼的。

所以,從現代科學來講,真正修道與腦的關係很大。需要弄清楚腦髓、間腦、皮質神經等。達到那個清凈、舒服、自在的境界時,精神是晝夜常明的,不需要睡覺,永還是太陽那麼光明,月亮那麼清涼。這個光明並不是有相的光。

像我們年輕的時候,有時盯著人家看,看人家的頭,看到那些笨頭笨腦的,我真想鑽到他們的裡面,看看怎麼會有那麼多垃圾。莊子有句話:「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夫子是客氣話,你老兄那裡頭是一堆爛草啊!

但要達到這些境界太難了。過去道書上講,初步人仙、地仙的神仙境界,可以「身輕如葉」,身體輕得像一片樹葉子在虛空里飄一樣,是「晝夜常明」「夜睡無夢」,甚至說是「行疾奔馬」,他輕輕走路可以像馬跑那麼快。

所以說,生命有無比的功能,無比的價值,普通人在那裡輪迴千生萬劫,都是白活了,都沒有把生命功能發起來。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殷重作意者,謂不慢緩加行方便」,這是告訴我們,很尊重這個事,就是用功的時候不要急;如果一上來就想得定證果,這就完了。佛告訴你用功像彈琴一樣,琴弦太緊時,「呯!」斷了;太松時,彈起來沒有聲音。佛以彈琴之理,要弟子們用功不快不慢,不求急進,也不弛緩。人家七天開悟,我來個七十年開悟好不好?開悟都一樣,管它遲早!所以不急不慢。如龜兔賽跑的故事,要自己衡量自己的根性,不快不慢地修一切加行的方法。加行的方法太多了,譬如感冒了身體不舒服,吃藥也是加行,運動出汗也是加行,做各種瑜珈術也是加行。就是在修止觀時,其他幫助你修定的方法,都屬於加行方便。

「此中由勝解思擇作意故,凈修智見。」得止要怎麼修呢?要選擇並肯定一個方法。譬如你們觀佛像,或佛眉間白毫光的明點,如果自己專修的佛堂,可以把佛像擺在與你平視的高度,就觀這尊佛像的影像。如果全身觀不起來,就只觀眉間一點亮光,即明點,或者觀佛胸口卍字輪。重點是要先從上部觀,不要從下部觀,這個中間的道理將來再說。然後把這個影像作意觀好,留住,就是止住,也就是定在這個境界上。

這時也可以用思想,「勝解思擇作意」,前面也曾說過,三藏十二部經教中,在止定方面的道理都有,慢慢定極就慧生,有許多不懂的道理,智慧開發就懂了。所以有許多人得了定,從未讀過書的人,忽然會讀書,會做詩。就像八指頭陀,詩作得好,他的文字般若智慧是在定中開發了,也是由「勝解思擇作意」來的。在佛像影像境界定住了,「凈修智見」,正思維,八正道,四念處等,都變成修這個法門的加行了。乃至於禪宗的公案,乃至於阿彌陀佛的佛號,其他八萬四千的法門,都是你這個主修法門的加行。等於大家坐在這裡,當一個上師在中間一坐,其他的人都是附屬於上師的,主賓立場不同,所以一切法皆是加行。

許多經典上的道理,平常理解不透徹的,現在都理解透徹了,就是「勝解」。在正思維當中,才曉得自己要怎麼修,此時,學問愈好,經典讀得愈多,智慧愈開發。如果一個大字不認識的人,本有種性帶來智慧真開發了,什麼都懂了,一通百通。智慧之力包括一切,三世因果都包括進來了,不管以前是否曾讀過書,現在全部都通了,甚至過去未來的事都知道了,這才叫一切。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如果觀想明點或觀想佛像,定靜到了極點,慢慢的,有一天,頭頂發生清涼穿透全身,得止,得定了,就是輕安境界。這種清涼舒服,使人對富貴功名都不再有任何貪戀,這還是輕安的粗相,頭頂清涼直透全身。當然大家現在沒有得輕安,只有粗重,清涼輕安是形容舒服,如果你覺得身體內部有一股涼氣,那是傷風感冒,這是有差別的,這就要智慧了。

再說頭頂先發起的清涼輕安,容易退,比如上午這一堂坐得很好,頭頂清涼得輕安,中午看到素菜好,多吃兩口,輕安退了,頭脹,發悶,消化不良,下午這一堂就坐不好,輕安又變粗重了。所以飲食、衣著都很重要,剛剛發輕安,會發暖,自以為不怕,就脫一件衣服,或坐風口吹吹風,下午不但粗重還流鼻涕,傷風了,又完了。這一轉不曉得一個月或兩個月,多久才能回來。所以修行用功同世間發財建房子一樣,建起來難,什麼都要調整好,這就叫做修行。

寂靜到了極點才可以得到輕安,頭頂發輕是輕安的前相,真正的輕安到了,也就到了密宗道家所說的奇經八脈、三脈七輪等,一下子都通了。這時整個的身體,自己覺得像樹葉子在空中飄一樣,都是輕鬆地,沒有什麼地方不輕盈、不舒服。一個人得到輕安,並不是修成功哦!也不是脈解心開的境界。......

「凈障作意者,謂由此故,棄捨諸漏,永害粗重。」凈除一切障礙的作意,就是修定。由於這樣的修法,可以得無漏果,六根六塵都不分,內外寂然清凈,一切粗重的習氣都沒有了。

「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者,謂由此故,依離一切粗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現行。」真得了定的人,這個父母所生之身轉了。凡夫平常是粗重,在道家叫做沒有仙骨,所以骨骼非常重要。唐朝宰相李泌,骨節珊然,走起路來非常輕鬆,有仙骨。得了道、有了定力的人,骨節一定輕靈,離開了粗重之身。雖然入世做人做事,永遠起不了煩惱;不是故意不起煩惱,是想起都起不了煩惱。所以道家說「煩惱無由更上心」,因為心解脫了,所以永遠沒有煩惱。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五百年必有王者興」,青年同學們要能充實自己!
《大學》原文誦讀·第五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