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問自取是為賊也」還有個上半句,上半句才是為人處事的核心

「不問自取是為賊也」還有個上半句,上半句才是為人處事的核心

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經歷過很多風風雨雨,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隨著自己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對事物的認知面越來越廣,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的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對錯。今天我們就來講述一句俗語「不問自取是為賊也」,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其實很簡單,不是自己的東西,也不問別人允許不允許,擅自取來使用,屬於偷盜行為。這句話究竟揭示了一個什麼樣子的道理呢?

在正式開講以前,小編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在宋朝時期,一名叫做查道的大臣,有一天他和自己的僕人挑著禮物打算去拜訪自己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時分,二人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偏偏二人都是飢腸轆轆,一看包袱里也沒有食物,僕人就給查道表示,我們倆都這麼餓了,從送人的禮物中拿出一些食物來吃吧,但查道義正言辭的訓斥了這個僕人一頓「既然是送人的禮物,那就是別人的東西了,我們怎麼可以偷吃?」,就這樣倆人飢腸轆轆的繼續趕路。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既然這些禮物要送給別人了,那就是別人的東西,我們不能隨意處理,如果處理的話就得經過主人的同意。

不問自取是為賊也,出自《弟子規》,原文為「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高尚的道德準則、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在《詩》序中有寫到「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中也提及「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由此可見,在「禮儀」方面,我們的老祖宗早就制定好了章程。

正常情況下,哪怕兩個人關係再好,如果要使用別人的東西,也要明確的跟主人說一聲「這個東西我想用一下,

可以嗎?」如果主人同意了,你才可以拿去使用,如果問都不問直接拿起來使用,這樣的人和小偷又有什麼區別?有人會說,「不就是吃你桌子上的零食么,不就是用了一下你的洗髮液么,不就是用了一下你的工具么?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小氣鬼!」看看,使用者佔了便宜,在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下擅自使用還有道理了,這樣的人想必是一個沒家教,人品差的小人。

在進入21世紀後,人們思想開放,很多細枝末節不再斤斤計較,但凡事也有個度,今天他仗著二人關係好,就會擅自拿取你東西,明天你不在的話,他仍舊會擅自為你做決定,要是沒出事還好,萬一你丟東西了,這種事情還能說得清么?時至今日,小學老師講的一句話小編仍舊記憶猶新,老師曾在課堂上講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朋友們一定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在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下,這叫做偷,小時候敢偷針,長大了就敢偷牛」。

「不問自取是為賊也」的上半句「用人物需明求」才是為人處世的核心,我們雖然達不到「聖人」的標準,但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則性,我可以請你吃飯,帶你喝酒,替你買單,但是但凡涉及到「借」這個字眼,那就要丁是丁,卯是卯,一個吐沫一個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把李白騙了後,送了大量財物,李白很無奈,只能寫下經典名詩
為何神話傳說都是周朝以前流傳下來的?周朝難道發生文化斷層了么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