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政協委員:教師失德是個案,但須嚴把資格准入落實「一票否決」

政協委員:教師失德是個案,但須嚴把資格准入落實「一票否決」

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師德師風一直是廣受社會關注的話題。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師。要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師不僅要成為經師,更要成為人師。如何才能讓教師鋪好品行底色?記者採訪了多位全國政協委員。

師德失范問題並非主流

有償補課、體罰、學術不端……每一次教師失德事件的曝光,都觸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

「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師德師風問題只是個別問題,不能反映教師群體的整體狀況。一些教師失德的負面案例經過互聯網的放大發酵,容易產生以偏概全的誤導。」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認為,近年來教師隊伍建設有了長足進展,教師整體素質與過去相比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朱曉進看來,失德現象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少數教師的理想信念出現了動搖,忘記了教書育人的初心。「教師做的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身上肩負著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的重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有這樣一份大視野、大格局,始終對教育事業懷有敬畏之心。」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認為,師德師風是大學的精神標杆。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從根本上決定著高校辦學的整體發展狀況。

「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讓師德師風建設面臨新的課題。比如,海量信息和技術給教師的成長拓展了眼界和知識,但又為高校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增加了難度。」施衛東坦言,高校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創新師德師風建設的手段和策略。

倪閩景認為,如今,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具個性的教育需求更為迫切,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都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師德師風不僅是教育態度,也是教育能力。傳統意義上嚴厲刻板的說教方式已經不合時宜了,教師應該加強對教育教學規律、兒童心理成長規律的研究,善於傾聽,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差異,更加公正、平等地對待教育教學活動。」 倪閩景表示。

建立科學規範的考核評價制度

推進師德師風建設,離不開完善的制度設計。

去年,教育部一連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以及《教育部關於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2018年修訂)》《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多份文件,再次瞄準各級各類教師師德師風問題,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劃定不可觸碰的紅線。

「學校應該在落實上下功夫,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實施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度。」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表示,要把師德師風「第一關」貫穿到教師資格准入、招聘考核、職稱評聘、推優評先、表彰獎勵以及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推進常態化建設。

「師德師風建設說起來很重要,但是當出現了師德問題,一些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懲處力度卻不夠大。」施衛東的建議是,不斷擴寬師德師風監督途徑,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強化督查問責力度,建立多種形式的師德投訴、舉報平台,及時獲取掌握師德師風信息,及時發現並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將違反師德師風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高校相繼出台了師德師風建設實施辦法。比如,北京大學先後出台《教師行為規範》《教師違規違紀調查處理辦法》《師德「一票否決」實施細則》等系列規章制度,建立了教師職業道德和紀律委員會及其調查處理機制。中國人民大學出台《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試行)》和《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辦法(試行)》等制度規範,列舉了教師禁行行為和依法依規進行處理的情形。廈門大學建立師德檔案制度,將師德考核結果及因違反師德行為而受到處分的結果存入個人檔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常務副校長張政文認為,目前在師德師風的制度設計上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提高針對性、可操作性。

「在為師德劃紅線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改革功利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院長劉林看來,目前對人才的評價往往窄化為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等,不注重對人的全面素質的考察,導致部分教師產生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等各種學術不端行為。

激發教師的內生動力

「剛性的約束是必要的,但師德建設不是簡單制定若干行為準則,關鍵是要激發廣大教師的內生動力,自覺維護教師的形象和榮譽。」朱曉進近年來一直呼籲在國家層面設立教師宣誓制度,讓教師在莊嚴的儀式中,進一步堅定職業信念和操守,增強職業認同感。

劉林的觀點與朱曉進不謀而合。他認為,應該推動教師自尊的實現,給予教師更多的關愛和寬容,增強他們在學校的「主人翁」地位,讓教師能從心底珍惜這份事業。

師德師風建設離不開榜樣的示範引領。在上海,教書育人楷模於漪通過言傳身教,幫助數十位青年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的故事,已然是一段美談。

「通過帶教,對新入職教師進行思想引領和專業引領,能夠為他們整個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據倪閩景介紹,上海市已經出台了見習教師培訓制度,新教師上崗前必須參加一年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在培訓學校或培訓基地、聘任學校進行,由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職業感悟與師德修養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作為大學校長,劉仲奎同樣重視對新入職教師的「傳幫帶」。他認為,通過宣傳教師隊伍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和優秀教師的教書育人事迹,能夠充分激發新入職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自覺性。同時,要幫助新入職教師做好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育人觀、職業觀、事業觀。

「我們要提升教師的精神風貌,讓每位教師有夢想、有追求,同時也要給教師提供更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讓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通過實實在在的可衡量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得到』,培育起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朱曉進表示。

(中國教育報記者 焦以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