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舊衣服捐贈之後,你的愛心是怎樣被賣到非洲的

舊衣服捐贈之後,你的愛心是怎樣被賣到非洲的

撰文/姚遙,資深公益從業者

滿大街的舊衣服捐贈箱,你捐的舊衣服究竟去了哪裡?

答案讓人難以接受。沒有被送去災區,也沒有被送去貧困地區,都變成了錢。一個工人在暗訪的鏡頭前說,「暴利,兄弟」。

這些衣服,金屬拉鏈被賣廢品,一部分變成了抹布,或者其他纖維原料,還有一部分被賣去非洲。

這個世界,真相總容易讓人膈應,善心最終變成了生意。那麼,它是怎麼樣變成生意的呢,還真有故事。


1

無利不起早,純粹從經濟效益上來說,認真做好捐贈舊衣服是個特虧的行為。

首先,需要人力將各個小區內的回收箱清理到方便集中處理的地方。

然後,需要手動分揀出可用的衣物。這種回收箱早期投入使用的時候,某地社會捐助接收管理服務中心曾做過統計,每個月回收衣物約20噸,符合可被捐贈要求的部分不到20%。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怎麼處理不說了,先說符合要求的部分怎麼辦。

接著,清洗消毒晾乾熨燙包裝是必須的環節。

隨後,再根據需求,將確定好的衣服品類和尺碼打包分裝,運往千里之外的困難地區。

還有最後一公里的工作,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快遞更艱難。如果是郵寄或者快遞到學校統一分配尚好,如果還要送到貧困地區的村子裡面,意味著需要客服交通困難,再來一輛小卡車在山路上顛簸一個小時。

整箇舊衣服捐贈的工作,認真負責的做下來,等於跑完一個全流程的農村電商。額外的,按照目前捐贈的一般性執行要求,對受捐助的一方,事前要做一次調研,發放時候要跟蹤記錄和拍照,事後還要做一次回訪。這個流程對有效執行非常的重要,但如果是放在舊衣服的捐贈活動之上,加上其他環節的成本,直接可以給舊衣服的價格翻番。

這類舊衣物的捐贈活動,成本固然高,也有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它的核心不在於幫到多少貧困兒童得到了衣服,而是因為增加了諸多的工作流程,創造了志願服務的機會,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身參與,並投身其中,為他人付出。

嚴格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就近替山區的小孩子買質量相當的新衣服,比捐贈舊衣服的成本低多了,還能有更合適的顏色、大小、款式。

一旦某個流程中的成本沒有充分負擔,捐贈舊衣物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必然有遠方的災區人民不需要的衣物,甚至不幹凈的衣物,被送過去,引起他們的反感。

2

我們還是回到那20%可以被重複使用的衣物,如果清潔消毒物流問題都解決了,成本也不是問題,是不是可以送給貧困人群。

現實是,依然可行,但是越來越困難,困難群體對生活要求也在越來越高。

這個問題,看數據說話。1984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為4.2公斤,大體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代的世界平均消費量。到了1995年,11年過去了,人均纖維消費量也不過為4.6公斤。如此看來,今天經濟條件還不錯的人,大多數從有記憶開始,都體會過衣物短缺的痛,有買新衣服的狂喜,有扔掉舊衣服的不舍。

變化,也在悄然之中。2000年,這個數字飆升到7.5公斤。2006年,歷史裡程碑出現,中國人民平均消費14公斤纖維,首次超過同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人民真的富了,穿的比全世界都多。2007年以後,這一數字的增速放慢了,但是始終在增加,當下大約達到1984年水準的5倍。

這個數字很有趣。

其一,今天社會上有經濟能力的人群,可以購買大量的新衣服,但他們的童年,留下了物資不豐富的烙印,為此對舊衣服的循環利用還有著深刻的記憶。不管有多富,簡單的扔掉舊衣服總會不舒服,這也讓他們相信,窮人會願意接受舊衣服。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近十年來,一到冬天,這個執念,就讓格桑加老師和達窪校長變成爆款網紅。

「我是甘肅的一位老師,叫格桑加,我們這裡很窮,學校的孩子們真的很需要衣服,因為太窮了都買不起衣服和鞋子,特別是秋冬了孩子們還是那麼單薄,很心痛。」友情提示,這類文案末尾的聯繫電話是詐騙電話。騙子們知道,多少人看見這樣的文字,就會止不住童年記憶勾起的憐憫與善意。

其二,人均纖維消費量增加了5倍,意味著對於現在的窮人來說,他們擁有衣物的能力拉低了今天的平均數,但可能超越了多年前的中等人家。要麼能接受穿陌生人的舊衣服,要麼是很小比例存在衣物短缺的家庭,常態情況下,多數人已經不太願意接受陌生人舊衣服。

這樣產生了一個社會矛盾,願意捐贈舊衣服的人很多,願意接受舊衣服的人越來越少。結合前面的情況,舊衣物捐贈的處理成本高,意味著難以避免出現低質量的舊衣物捐贈情景。對舊衣物本就可接受可不接受的人們來說,為何一定要選擇一件並不體面甚至不幹凈的舊衣服,而不去買一件新衣服。衣服不算貴,尊嚴更值錢。

每個人不同的生命記憶,帶來了對世界看法的偏差。我們經濟發展起來了,正走在告別將就和湊合的路上,對節約的定義也在變化。接用舊衣物,比過去更難了。

3

千萬人口的城市,按人均消費20公斤纖維計算,數據驚人。新衣服在綿綿不斷的變成舊衣服,舊衣服變成垃圾,這些垃圾該怎麼辦?

垃圾是放錯了的資源,被捐贈使用的衣服,只是有限的延長了使用壽命。最終,所有的舊衣服都將面對壽終正寢的問題。

在垃圾圍城的壓力下,垃圾分類處理下的一個小門類衣物回收工作,也同步產生了。

最早的時候,這些「衣物回收箱」字樣的綠色大箱子出現在小區裡面,覆蓋的面很小,還特別尷尬。當時的媒體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一件舊衣兩種尷尬 市民捐不出企業收不到》。

對市民來說,不僅當時的衣物回收箱分布點密度還不夠,而且他們更希望自己的衣服真的能被利用起來,而不是變成「垃圾」。那些寫明了物資回收的公司,雖然明確表明了有一部分成色可以的衣服會變成捐贈,但整體上並不太受市民們的支持。

情感上來說,這個局面可以理解。市民還沒有意識到,舊衣服並不是都能被循環穿戴起來,最終的循環利用是纖維的循環利用,而不是衣服本身。

於是,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有個聰明人,在衣服回收箱上打著「公益」「愛心」等等字樣。對於市民來說,這些字樣滿足了他們的善心需求,投放的熱情不斷升高。這個模式,愈演愈烈。

平心而論,回收企業並不是真正的暴利行業,拆牛仔褲的拉鏈,賣舊衣服去做拖把,這是一個人力投入很高的行業,很多人不屑從事的廢品回收產業。

最早的時候,衣物回收量有限,舊衣服捐贈還能被嚴格落實執行。不幸的是,當衣物回收量上升的時候,貧困地區的生活水準也在上升,舊衣物捐贈的出口越來越小。

於是乎,又有個聰明人想到了一個辦法,如同早年中國人購買國外的垃圾衣服一樣,將那些還能穿的衣服,通過遠洋貨輪,拉去非洲處理。

嚴格的來說,這樣的處理過程細節上有不少問題值得探討。傾銷垃圾衣服去海外,是否引起道德的爭議。舊衣物的纖維,是否會變成黑心棉等等不當去向。不過整體而言,舊衣物不是變成廢棄的垃圾,而是再次被循環利用,大方向確實是好的。而且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工作中,衣物類做的還真不錯,也就在於市民們願意認真分類投放,企業有利可圖樂意去做。

千錯萬錯,錯在了欺騙。市民做的不是舊衣物捐贈,而是舊衣物的垃圾分類。企業做的不是愛心回收捐贈,而是可盈利的資源回收。

資源循環利用對社會一樣有利,為何非要裝作是舊衣物捐贈。


4

從另外角度來考慮,按照中國城市化的進度,如果城市舊衣物真的都被有需求的人群再次消化一遍,延長衣物的使用壽命,是一個方向。還有一個方向,是每個人少消費一些衣服,這樣也不用愧疚的面對太多基本沒有使用過的衣物。從反對消費主義的角度而言,是個很有趣的命題。

回到現實,是從市民到企業,舊衣物「愛心回收」的肥皂泡被捅破了,現場頗為尷尬。

那麼,還是有一個問題,除了無用的舊衣物分類拋棄,企業嚴格在監管之下有效回收利用資源,舊衣物的循環使用問題是否有方法解決。

這個問題,市場的機制已經在運行,但真正的公益還沒有太好發力。

可以產生市場價值的二手衣物,在電商平台上一直活躍流通。

被投入衣物回收箱的衣物,處於在二手交易和徹底廢棄之間的雞肋地帶。這類衣物,利潤不足以進入市場交易,價值尚存徹底廢棄又格外可惜。這個雞肋地帶的另一端,是有一部分人群,願意接受價格合理,成色公道的二手衣物。如果能用最低成本打通兩端,這部分衣物的價值也能杯最大化的發揮出來。

面對這個雞肋地帶,目前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減少遠程流通的成本,每個城市的衣物最好面向城市裡的低收入人群循環。衣物交由真正的公益組織或者社會組織按照嚴格標準免費接收,降低分揀清洗消毒的成本。之後,通過公益組織銷售給城市中願意接受二手衣物的人群。這個環節的利潤實在是過於微薄,需要多角度的降低運營費用,需要市民投入提供可用的衣物,需要志願者免費的投入參與中間服務,甚至需要公共補貼銷售和店面的租金。最後,這裡產生的現金收入也要給社會公眾一個合理的說法。

最終,二手市場,和帶有公益性質的二手市場,分別承擔了延長衣物生命周期的功能。衣物資源回收利用公司,承擔循環利用資源的功能。

而我們的現狀,是市場機制運營的資源回收公司,用公益的名義去低成本的獲取市民的衣物。這個美麗的肥皂泡,今天是徹底破裂了。

這個故事,沒有包裝的那麼美麗,也不是想像的極度醜惡。我想說,做慈善,就像做好所有的事情一樣,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隨手活,真誠的用心投入,才能真正收穫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這個被德國人寫入國歌的地方,卻在德國土地之外
從西南聯大辦公室政治,看文化人之間的複雜心機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