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救烏巢攻曹營爭論中如果郭圖和張郃都沒錯,真正犯錯的又是誰?

在救烏巢攻曹營爭論中如果郭圖和張郃都沒錯,真正犯錯的又是誰?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誘因是烏巢糧草被燒,連鎖反應是大將張郃高覽降曹,河北四庭柱兩個被殺兩個叛逃,柱子倒了,袁紹的大廈也就塌了。在烏巢糧草被燒之後,謀士郭圖和大將張郃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用兵方略,結果兩個方略都被做成了夾生飯。

但是細看三國正史,我們就會發現,郭圖和張郃誰的計劃更可行,還真不好分辨,甚至我們既不能說郭圖錯,也不能說張郃錯,因為真正犯錯誤的是袁紹袁本初——他連犯三錯,結果鬧得戰局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咱們聊的話題,採信的史料分別來自《三國志卷一、六、十七》《後漢書卷七十四》和《資治通鑒卷六十三》,與《三國演義》無關,咱們就根據這些正史資料,來評判一下郭圖、張郃、袁紹三個人的計謀和做法,看看到底誰錯了。

為了讀者諸君閱讀方便,本文全部使用現代漢語,不得不引用的地方會加上括弧。

話說那是在漢獻帝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河南中牟東北的官渡擺開戰場。袁紹方面的軍力是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曹操的兵力據說只有一萬。當然為了顯示曹操「以少勝多」,曹軍的數量可能被縮小了,但是袁強曹弱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一仗一打就是三個月,雙方互有勝負,並不是袁紹每戰必敗(曹操出兵與袁紹戰,不勝,復還,堅壁)。袁紹擁有四州之地,數十萬人馬,所以糧草和兵源都很充足,準備跟曹操來一場持久戰。但是後院不穩的曹操耗不起了——孫策要不是意外遇刺身亡,早就抄了曹操後路,而曹操當時在朝堂上也不是沒有掣肘者。於是曹操厭倦了,就準備撤兵會許昌。

曹操當時還是比較愛惜士卒的,就承諾半個月後看結果(勝或者撤),並且給留守許昌的荀彧寫信徵求意見。荀彧不同意撤兵,在軍中的荀攸和賈詡也不同意,正在曹操進退兩難的時候,許攸因為在袁紹那裡貪不夠(許攸貪財,紹不能足)而叛逃,給正在瞌睡中的曹操送來了枕頭。

許攸作為袁紹主要謀士,掌握了大量軍事機密,正是這廝建議曹操奇襲烏巢。這時候我們要解釋一下,烏巢並不是袁紹的糧倉,而是淳于瓊臨時駐紮的地方。此前袁紹的數千輛運糧車已經被荀攸出主意、徐晃史渙動手,給燒過一次了。所以這次袁紹就派出了他跟曹操共同的老戰友(並為西園八校尉)淳于瓊等五位大將,帶著一萬精兵前去接應,走到距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故市、烏巢,就臨時駐紮了下來——要是常設糧倉,是不那麼容易被奇襲的。

因為是臨時駐紮,所以許攸才泄露了軍事機密(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而曹操也信之不疑,帶著最精銳的五千人馬去奇襲烏巢,只留下曹洪看家——按照兵法上說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曹操敢以五千人去攻打至少一萬人(不算運糧隊及原有護衛隊)的淳于瓊,純屬一種軍事冒險。曹操之所以這樣做,可能也是被荀彧批評之後,肚子里憋了一股火。

事情跟演義小說里寫的一樣,曹操五千精兵大破毫無防備淳于瓊一萬護糧隊。這時候發生了一個戰場插曲:當時曹軍斬首太多攜帶不便,就只好割鼻子計數,甚至連牛馬的鼻子也都割掉了。淳于瓊帶著的四大將(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趙叡)都被斬首,而淳于瓊被活捉之後也割了鼻子送到曹操面前。曹操一看老戰友這個慘樣,也有些於心不忍,就拍著大腿表示惋惜(何為如是?)。淳于瓊根本就沒有醉酒,而是梗著脖子不服:「勝負由天定,你就別廢話了("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曹操還是不忍心下令殺掉淳于瓊,這時候叛徒許攸站出來說話了:「曹公今天饒了他,他明天一照鏡子,還不得恨死你?」於是淳于瓊軍前被殺。

簡述完火燒烏巢,咱們該回過頭來再說亂成一團的袁紹大營。

本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考驗的就是主帥和參謀班子的反應靈敏度,但是袁紹居然還有時間開會,會上的意見也不統一。這就是袁紹犯的第一個錯誤:已經真正是火燒眉毛了,不管是救烏巢還是抄曹操老窩,動手早一刻,勝算就大一分。但是袁紹並沒有第一時間做出軍事反應,而是坐在那裡聽謀士和將軍們吵架——軍隊里最怕的就是不能令行禁止而相互扯皮。

張郃的意見是趕緊救援烏巢:「曹操一定是帶領精兵去偷襲咱們的運糧隊了,如果糧草被燒,袁將軍您就完蛋了!」謀士郭圖表示反對:「曹操精兵突襲烏巢,肯定後方空虛,咱們端了他的老窩,這場戰役就結束了!」然後張郃再提出「曹營堅固難攻」來反駁郭圖,寶貴的時間就在爭論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最後袁紹對自己的兒子袁譚說:「即使曹操打敗了淳于瓊,咱們抄了他的後路,也是咱們贏了(就操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於是袁紹犯了第二個錯誤:分兵!

袁紹派一部分人馬去阻擊曹操,一部分人馬攻打曹操營寨。即使是軍事白痴,也會知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殺雞用牛刀、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道理。但是袁紹沒有曹操那種孤注一擲的膽略,兩頭兼顧,結果是顧頭不顧腚,兩頭失利。

袁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用人不當:張郃反對攻打曹營,可是袁紹偏偏派他領軍攻營。這時候張郃就犯了難:打不下曹營,說明自己無能,把曹營打下來,又說明自己是傻缺。其實這時候袁紹應該當場拍板:郭圖認為應該攻曹營,那麼就讓郭圖去攻(郭圖也是可以領兵的,他除了有本部人馬,還接收了沮授的權利,白馬之圍,以郭圖為主,劉備顏良為輔);張郃認為應該救烏巢,那麼就讓張郃去救。

袁紹分兵並用人不當的惡果馬上就出現了:張郃出工不出力,以壓倒性優勢也拿不下曹洪留守的大營(高覽、張郃等攻操營,不下),而按照張郃本傳的記載,張郃根本就沒用心就沒去打(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而是向曹洪投降了——張郃投降的時候,烏巢的火還沒滅,張郃也沒有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在攻打曹營之前,張郃其實已經有了反心並堅持自己的「不勝論」(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整個過程講完了,這時候就要請讀者諸君發表高見了:以君之見,袁紹當時應該先救烏巢還是先攻曹操老巢?筆者拋磚引玉認為:郭圖沒錯,張郃也沒錯,錯的是袁紹,正是因為他優柔寡斷連犯三個錯誤,這才在官渡之戰中一敗塗地。如果他當機立斷,不管是重兵邀擊鏖戰之後的疲憊曹操,還是傾巢而出主攻相對空虛的曹營,至少都有五分勝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甘鳳池投靠李衛後害死了自己的師父?他為什麼總是跟和尚過不去?
魯智深不是老實和尚武松也不是老實行者,梁山哪三位好漢最老實?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