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2019普利茲克獎剛公布:授予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環球設計1933期

2019普利茲克獎剛公布:授予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環球設計1933期

普利茲克獎

備受矚目的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剛剛公布,今年授予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

磯崎新1931年出生於日本九州島大分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他14歲時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記憶,對他後來的建築理念不無影響,他認為建築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應讓當前的使用者感到愉悅,無論是偶然經過的行人或是周圍生活的居民。

「當我成長到足以開始了解世界的年紀,海峽對岸的廣島被投下原子彈,我的家鄉毀於一旦。我是在核爆中心附近長大的,那裡是一片滿目蒼夷的廢墟,建築物摧毀殆盡,甚至看不到城市的影子,我身邊只有兵營和避難所。因此,我對建築的最初體驗是一片虛空,我開始考慮人們應如何重建家園和城市。」

群馬縣立 近代美術館

琉森音樂節新 方舟音樂廳

卡達國家會議 中心

早在1960年代,磯崎新就提出了「空中城市」構想(1962,日本東京),這是針對新宿地區的未來主義規劃,由凌空懸跨於老舊城市上方的建築、住宅和交通系統構成,以期應對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變化。儘管這一計劃並未實現,磯崎新仍在其他加速發展的經濟體中繼續踐行城市規劃的主張,例如近期他在中國和中東開展的建築項目。

奈良100年會館

美濃陶瓷公園

多穆斯博物館

通過他的批判性著作,以及作為重要建築競賽的評委,他為世界各地青年建築師們實現創作理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60年來他的作品除了其標誌性的建築,還涵蓋了哲學、視覺藝術、設計、音樂、電影和戲劇等領域。

多穆斯博物館

多穆斯博物館

當代藝術博物館

當代藝術博物館

當代藝術博物館

50餘載的建築實踐中,磯崎新通過他的作品、著作、展覽、組織重要會議和擔任競賽評審,對全球建築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青年建築師,賦予他們機會發揮自身潛能。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水戶藝術館

歷屆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2018.

Balkrishna Doshi

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1927.8.26—)出生於印度,1956創立Vastushilpa Consultants建築工作室,是印度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建築師。

他吸取西方建筑前輩的經驗,以其對生活、東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獨特的藝術視野,創造出極具個性風格的建築。

代表作

印度班加羅爾管理學院艾哈邁達巴德 1962

桑伽事務所 艾哈邁達巴德 1981年

艾哈邁達巴德洞穴畫廊 艾哈邁達巴德 1994年

2017.

Rafael Aranda、 Carme Pigem 、Ramon Vilalta

2017普利茲克獎授予西班牙RCR Arquitectes的三位創始人。拉斐爾·阿蘭達Rafael Aranda、卡莫·皮格姆Carmen Pigem與拉蒙·比拉爾塔Ramon Vilalta。

設計風格自然、極簡、充滿敬仰與詩意,不僅滿足著人們對建築的傳統需求,且兼顧功能、審美與工藝。

代表作

貝爾略克酒廠 帕拉莫斯 2007年

排屋 奧羅特 2012年

2016.

Alejandro Aravena

2016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1967.6.22—)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1994年成立了Alejandro Aravena建築事務所。

他人生的目標是:「為窮人造房子,一年建造一個建築」,曾用5年多時間研究和設計,最終為智利貧民區的居民建造的一種造價僅僅7500美金的廉價住宅,給政府解決了由來已久的難題。

代表作

UC創新中心 智利 2014年

智利天主教大學連體塔樓 聖地亞哥 2005年

金塔蒙羅伊住宅 伊基克 2004年

2015.

Frei Otto

弗雷·奧托Frei Otto(1925.5.31—2015.3.9)出生在德國的Siegmar,在柏林長大,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還是一位夢想家、完美主義者和生態學者,在輕型材料和保護自然資源領域,為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代表作

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 慕尼黑 1972年

蒙特利爾世博會德國國家館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7年

聯邦花園展大雨傘 德國 1971年

2014.

Shigeru Ban

坂茂Shigeru Ban(1957.8.5—)出生於日本,1977-1984年之間就讀於美國南加州建築學院及庫伯聯盟建築學院,設計風格自然、輕盈,具有強烈的東方精神。1995年,坂茂擔任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顧問,此後一直致力於災後過渡性建築的研究與實踐,被視為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師。

對於坂茂來說,社會責任意味著使用一些建築材料,像硬紙管、竹子、泥磚和橡膠樹。這些材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環使用。因此在建築界,坂茂也以敢大膽使用最廉價、最脆弱的材料而聞名。2006年,他用中國竹編帽子設計的法國蓬皮杜中心新館,從其他153名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代表作

梅茨篷皮杜文化中心 法國梅茨 2010年

紙板教堂 紐西蘭基督城 2013年

坂茂為阪神地震災民搭建的紙木宅 1995 年

赫斯利九橋高爾夫球會所 韓國 2010年

2013.

Toyo Ito

伊東豐雄Toyo Ito(1941.6.1—)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當代建築師,也是第六位榮獲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師。

他的作品中不僅涵蓋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還蘊含著豐富的建築語言,建築形式既不依從於極簡主義也不追求參數化設計。

代表作

巴洛克博物館 墨西哥 2016年

仙台媒體中心 日本仙台 2001年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日本東京 2007年

蛇形畫廊 倫敦肯辛頓花園 2002年

2012.

王 澍

王澍(1963.11.4—)生於烏魯木齊,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1997年成立個人建築工作室,致力於重新構築中國當代建築的研究和工作。

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勛爵,在英國引用今年獲獎評審辭來說明王澍獲獎原因:「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係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代表作

寧波美術館 浙江 2005年

富陽文化綜合體 杭州 2008年

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 浙江 2016年

2011.

Eduardo Souto de Moura

艾德瓦爾多·蘇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1952.7.25—)出生於葡萄牙波爾圖,是經驗豐富、行事低調的歐洲建築大師,其作品往往用簡單的材質、外形以及細節營造出讓人流連忘返的建築。

他的作品是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通過巧妙地改造基地以適應環境,但這些人工的改造不著痕迹,勝似渾然天成,營造出建築和自然相互對應、彼此需要的感受。

代表作

市政體育場 布拉加 2003年

保拉·雷戈博物館 葡萄牙 2008年

達阿拉比達的住宅 葡萄牙塞拉 2002年

2010.

Kazuyo Sejima 、Ryue Nishizawa

SANAA呈現出一種新的建築風格,除了對結構和設計的研究,更關注周圍生活群落,環境和客戶的個人需要,為各種不同情況的需求提供了實際的、靈活多變的設計。

代表作

新藝術博物館 紐約 2007年

21世紀美術館 金澤市 2004年

美國格雷斯農場 新迦南 2015年

2009.

Peter Zumthor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4—)生於瑞士巴塞爾的建築設計師,早在80年代就為人熟知,被譽為「自然主義的建築大師」。

他因1996年建成的瓦爾斯溫泉浴場(Therme Vals)而被世人知道,該項目在光與材質、建築與環境都表現得完美無瑕,是現代主義建築最為重要的作品。

與同時期的建築師相比,他更側重於技術、文化和理論的探索,用抒情卻不矯飾的構建手法,來實現心中對於建築功能最理想和單純的追求。

代表作

瓦爾斯溫泉浴場 瑞士瓦爾斯 1996年

挪威鋅礦博物館 挪威2011年

布魯登·克勞斯田園教堂 梅歇爾尼希市 2007年

Secular Retreat度假屋 英格蘭南德文郡

2008.

Jean Nouvel

讓·努維爾Jean Nouvel(1945.8.12—)是法國當代最為著名的建築大師,他綜合採用鋼同玻璃,熟練的運用光作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滿了魅力。他認為建築設計的過程更多的是適用外部自然、城市、社會條件的結果。對於努維爾來說,建築設計從開始構思到施工完成更象一部電影的形成。

代表作

阿布扎比盧浮宮阿布扎比 2017年

卡達國家博物館 卡達 2018年

巴黎愛樂音樂廳 法國巴黎 2015年

2007.

Richard Rogers

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Rogers(1933.7.23—),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致力於掌握建築的工藝和技術,利用它來建造高效的建築,並打造一種富有表現力的建築語言。

他的代表作很多,例如巴黎蓬皮杜,倫敦羅伊德銀行總部。他的作品有著相似的主題,使用明亮的色彩與結構元素來創造一種易於識別的設計。

代表作

蓬皮杜中心 法國巴黎 1977年

千禧巨蛋 英國 2007年

2006.

Paulo Mendes Da Rocha

保羅·門德斯·達·羅查Paulo Mendes Da Rocha(1928.10.25-)是巴西最負盛名的建築師之一,是繼奧斯卡·尼邁耶之後第二位獲得普利茲克獎的巴西建築師。

設計風格粗獷開放,與環境融為一體,保羅追求的是「可塑」的混凝土,在足夠鋼筋的加固下,利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相當豐富的紋理,反映清水混凝土的美感,而水自然也是其中的要素之一。

代表作

國家博物館 里斯本 2005年

巴西雕塑博物館 聖保羅 1986年

聖保羅美術博物館 聖保羅 1993年

2005.

Thom Mayne

湯姆·梅恩Thom Mayne(1944.1.19-)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國建築師,1972年,湯姆·梅恩以加州為主要發展地點,在聖塔莫妮卡與夥伴邁可·羅東迪成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稱為Morphosis建築事務所。Morphosis的意思是「處於構成之中」,為「結構形態派」的代表。

而Morphosis所追求的,正是能夠打破材質、形式的傳統疆界,走出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二元論的設計領域。

代表作

聯邦大樓 舊金山 2008年

KOLON集團研究及開發中心 韓國首爾 2018年

愛默生學院 美國洛杉磯 2014年

2004.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1950—2016.3.31),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她的設計大膽前衛,充滿不定性,被稱為建築界的未來主義大師。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深深地影響了一大批建築師及室內設計師,開創了流動性建築的設計時代,推動了參數化的發展。

代表作

北京新機場 中國北京 在建

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巴庫 2012年

廣州大劇院 廣州 2010年

520 west 28th 紐約 2018年

2003.

J?rn Utzon

約恩·烏松J?rn Utzon(1918.4 . 9—2008.11.29)出生於哥本哈根,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悉尼歌劇院,他在設計中主張建築必須表達地域文化。

他遊歷甚廣,足跡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爾、日本、中國等地。丹麥建築協會對他的評價是:「約恩·烏松一生的輝煌只有一次,但這一次已是傳奇。」

代表作

悉尼歌劇院 悉尼 1973年

2002.

Glenn Murcutt

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1936.7.25.-)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作品倡導建築與風景融為一體,同時也被奉為」生態建築」的典範。

他設計的小型住宅集現代性、本土文化、精湛的地方手工藝和對自然的尊重於一身, 自然和諧、獨具一格,煥發著傑出設計師的個性風采。

代表作

Lerida Estate Winery房屋 新南威爾士州 2003年

清真寺 墨爾本 2016年

2001.

Pierre de Meuron、Jacques Herzog

成立於1978年的Herzog&de Meuron Architekten是瑞士最著名的建築事務所之一,總部位於美麗的巴塞爾,兩位事務所創始人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1950—)和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1950—)是大學同學,他們很早就是極好的朋友。

他們因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的設計而被國人所知曉,他們摒棄複雜的手段,讓材料、效果效果更為直接,格外注重建築外觀的材料創新。

代表作

安聯足球場 德國慕尼黑 2005年

北京國家體育場 2008年

易北愛樂音樂廳 德國漢堡 2016年

2000.

Rem Koolhaas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1944—)出生於荷蘭鹿特丹,OMA的創始人及首席建築師,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教授,1975年在倫敦創立了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

作為理論家和建築師,雷姆·庫哈斯已經徹底改變了建築師與空間互動及設計方案的方式,並且始終致力於探索建築在不同環境下的設計與發展思路。

代表作

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中國北京 2012年

波爾圖音樂廳 葡萄牙波爾圖 2005年

Dall』Ava 別墅 法國巴黎 1991年

1999.

Norman Foster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1935—),建築界「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當代極具國際聲望的一位建築大師。蘋果總部園區及蘋果最新全球旗艦店就是出自他的設計,代表建築往精細化產品設計方向發展的趨勢,2017年完成的彭博歐洲總部也頗為出色。

代表作

滙豐總行大廈 中國香港 1985年

SkyCycle 英國倫敦 2014年

蘋果園區 美國加州 2017年

彭博歐洲總部 英國倫敦 2017年

1998.

Renzo Piano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37.9.14—)是義大利當代著名建築師,因對熱那亞古城保護的貢獻,獲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他的建築的特點就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特立獨行,從不雷同,絕不墨守成規。皮亞諾認為建築是門令人驚嘆的藝術,跨越在藝術與科學的邊界,它來源於生活,為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生。

代表作

碎片大廈 英國倫敦 2012年

吉巴歐文化中心 努美亞 1998年

加德納博物館新館 美國波斯頓 2012年

1997.

Sverre Fehn

斯維勒·費恩Sverre Fehn(1924-2009.2.23),2009年2月23日在奧斯陸逝世,終年84歲。1997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同時代挪威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順延著現代運動的箴言,也展現了北歐的文化和精神。

他的設計有著非凡的詩意,對光和影的運用是極具創造性的,強調水平和豎向元素的搭接,對材料、場地、結構和功能都有著非凡的感知力。

代表作

威尼斯雙年展的北歐館 威尼斯 1962年

挪威冰川博物館 挪威 1989年

1996.

José Rafael Moneo

拉斐爾·莫內歐José Rafael Moneo Vallés(1937.5— ),西班牙著名建築師,1996年普利茨克建築獎得主,還是國際建築師聯盟金獎、斯德哥爾摩斯考克基金及皇家藝術研究院聯合頒發的斯考克視覺藝術獎等眾多知名獎項獲得者。

他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分為教育和實踐兩部分。無論是在哪個方面,他都否定那些現代卻只有短暫生命力的建築,強調建築師嘗試為社會創造「恆久紀念碑」式建築的重要性。

代表作

國立羅馬藝術博物館 羅馬 1985年

聖瑪利亞大教堂 洛杉磯 2001年

哥倫比亞大學西北角樓 紐約 2010年

1995.

Tadao Ando

安藤忠雄Tadao Ando(1941.9.13— ),日本著名建築師,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開創了獨特、嶄新的建築設計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被譽為「混凝土詩人」

對安藤來說,建築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充滿感情色彩且理性的精神庇護所。

代表作

光之教會 日本大阪 1989年

水之教會 日本北海道 1988年

頭大佛 日本札幌 2016年

伊麗莎白152號 美國紐約 2018年

1994.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1944.5.5— ),法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城市規劃設計師、藝術家。

他主張在建築設計中利用空間來構築實體,而不是以實體的疊加組合來構築空間。

代表作

Cidade Das Artes藝術館 巴西里約熱內盧 2013年

Dior 旗艦店 韓國首爾 2015年

1993.

Fumihiko Maki

楨文彥Fumihiko Maki(1928.9.6— )是日本第二位獲此殊榮的建築師,也是亞洲最早一代的建築大師,他的作品植根於風土並具有文化品質,凝聚了東西方雙重文化的精神。

代表作

世貿中心4號樓 紐約 2013年

螺旋大樓 東京 1985年

暮張展覽館 千葉 1989年

1992.

Alvaro Siza

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1933年6月25—)出生於馬托西紐什,葡萄牙著名建築師,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

注重在現代設計與歷史環境之間建立深刻的聯繫,並因其個性化的品質和對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的敏銳捕捉,而受到普遍關注和承認。

代表作

Saint-Jacques-de-la-Lande教堂 法國雷恩市南部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 杭州 2018年

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 葡萄牙波爾圖 1995年

1991.

Robert Venturi

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6.25 —2018.9.18)生於美國費城,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最為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和實踐引發了後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他在當代建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

兒童博物館 休斯頓 1992年

文丘里母親住宅 費城 1964年

消防站 哥倫布 1966年

1990.

Aldo Rossi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1931-1997)出生於義大利著名的設計之都米蘭,在三個不同的領域取得了國際的認可:理論,繪畫和建築,他的作品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簡潔和幾何性特徵。

代表作

博尼蘇丹博物館 荷蘭 1995年

DelMondo水上歌劇院 義大利威尼斯

1989.

Frank Owen Gehry

弗蘭克·蓋里Frank Owen Gehry(1929.2.28—)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是解構主義建築最重要的奠基人,擅長以扭曲線條塑造外觀的建築聞名於世。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大大推動了畢爾巴鄂的旅遊產業,影響了後來20年全球地標建築設計的價值觀。

代表作

古根海姆博物館畢爾巴鄂 1997年

流行文化博物館 西雅圖 2000年

迪斯尼音樂廳 洛杉磯 2003年

1988.

Gordon Bunshaft

1988年的普利茲克獎同時授予了美國建築師戈登·邦夏與巴西建築師奧斯卡 · 尼邁耶。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1909-1990)憑藉他在1952年完成的設計項目——紐約24層Lever House ,開啟了摩天大樓設計的全新時代,成為美國建築設計的重要里程碑。

代表作

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 紐黑文 1963年

利華大廈 美國紐約 1952年

Oscar Niemeyer

奧斯卡 · 尼邁耶Oscar Niemeyer(1907.12 .15— 2012.12.5)出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並在那裡的美術學院學習。尼邁耶的建築被認為是抒情的雕塑,它延續了勒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原理,並加以創新,成為一種自由形態的建築雕塑,被譽為「建築界的畢加索」。

代表作

巴西議會大廈 巴西利亞市 1960年

巴西利亞大教堂 巴西利亞 1970年

1987.

Kenzo Tange

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13.9.4—2005.3.22),1961年創辦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築設計研究所。

1964年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他也是是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位亞洲建築師。

代表作

聖瑪利亞教堂 東京 1964年

代代木國立綜合體育館 東京 1964年

富士電視台台址 東京 1996年

1986.

Gottfried B?hm

哥特弗里德·波姆Gottfried B?hm( 1920.1.23-)生於德國奧芬巴赫一個建築世家。其父多明尼庫司·波姆(Dominikus B?hm)以興築德國境內數座教堂而聞名,而其祖父亦為建築師。

他的建築往往帶有這樣一些特徵:幾何形、向心性、尖頂、穹窿,風格堅實、渾厚、大氣,獨特。

代表作

聖瑪麗大教堂 德國 1968年

胡貝圖斯教堂 德國亞琛 1965年

1985.

Hans Hollein

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1934.3.30-2014.4.24)是一名奧地利建築師、雕刻師和建築理論家。他著名的建築作品包括有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哈斯大樓。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評價他說,"他突破性的思維方式對建築師和設計師產生了巨大影響"。

代表作

vulcania博物館 法國奧佛涅 2002年

現代藝術博物館 法蘭克福 1991年

1984.

Richard Meier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1934—),美國建築師,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他設計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永遠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風格上受別人的影響而迷惑。

代表作

史密斯住宅 美國康涅狄格達里恩 1965年

牛津郡住宅 英國 2016年

羅馬千禧教堂 羅馬 2003年

1983.

貝 聿 銘

貝聿銘(1917.4.26—)出生於中國廣州,美籍華人建築師,一生創造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作有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環中銀大廈 、蘇州博物館等,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他也是全球華人的驕傲。

代表作

盧浮宮金字塔 法國 1989年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 2006年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美國華盛頓 1978年

1982.


Kevin Roche

凱文·洛奇Kevin Roche(1922.6.14-2019.3.1)出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前幾天剛逝世,1948年移居美國。

他的設計沒有鮮明的風格,也不追逐流派,堅持建築與環境的融合協調,追求人性化與實際的為基礎的建築創新。

代表作

卡耐基生命保險公司總部 印第安納波利斯 1970年

哥倫布騎士會大廈 紐黑文 1969年

福特基金會大樓 美國紐約 1968年

1981.

James Stirling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04.22-1992.06.25)是英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城市規劃師。1981年第三屆普利茲克獎得主。英國皇家建築學會設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林獎。

在英國、德國和美國這三個國家,斯特林通過設計高質量的作品影響著建築的發展。它是現代主義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促使了建築風格向新的方向轉變。

代表作


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德國斯圖加特 1984年

1980.

Luis Barragán

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1902.03-1988.11.22)來自墨西哥。他的作品規模都不大,以住宅為主,常常是建築、園林連同傢具一起設計,他以超凡表現、充滿詩意想像力獻身建築界 , 各種色彩濃烈鮮艷的牆體的運用是巴拉甘設計中鮮明的個人特色。

代表作


克里斯特博馬廄 墨西哥

路易斯·巴拉甘自宅及工作室 墨西哥 1947年

1979.

Philip Johnson

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1906-2005)是美國建築界的領軍人物。早在1932年,他就與亨利-盧梭·希區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一起,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舉辦了「現代建築國際展覽會」。正是在這個展覽,「國際風格」誕生了,現代建築的進程從此徹底改變。


玻璃屋 康涅狄格州新迦南 1949年

水晶大教堂 美國 1980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設計 的精彩文章:

北歐設計是一種冷的美學,越簡單,越高級!環球設計1924期

TAG:環球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