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為何人們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大腦中的計時機制非常複雜

為何人們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大腦中的計時機制非常複雜

身處於影院中的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影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則兩個小時左右的觀影時間悄然流逝,看完影片之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如果影片不對胃口、並未達到預期的水準而倍感失望,那麼「度日如年」的感覺會油然而生,讓人覺得乏味和煩躁,一個勁兒的在心裡默念著「怎麼還沒演完」、「怎麼還不結束」等等。與此類似的,若一個人和心儀的姑娘約會,甜蜜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眨眼之間又要戀戀不捨的分別;若一個人不得不忍受長輩的胡吹亂侃,無聊的時光卻格外的緩慢,彷彿時間的長河被一陣寒潮凍結了。

以上的特異現象,意味著人類的大腦中有一種、或多種「計時機制」,使得人們對時間的體驗不盡相同。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療中心的神經科學家邁克爾.沙德蘭(Michael Shadlen)博士認為,大腦對時間的感知,取決於它對未來的預期,也就是說,當人們真正的專註於某件事的時候,大腦會預測這一事件的走勢、以及種種事況的可能性,這有助於人們對事件的認知和理解、也讓時間顯得稍縱即逝。

(時間)

邁克爾.沙德蘭博士舉了一個例子,以便人們理解他的意思,他說一個人閱讀一篇文筆優美、引人入勝的散文時,可以一氣呵成的從頭讀到尾,這個人心裡體驗的時間較為短暫、實際消耗的時間也較少;而這個人閱讀一份比較生疏的非母語說明書,時不時的會碰上陌生的單詞、不得不一而再的翻查字典,則這個人心裡體驗的時間較為漫長、實際消耗的時間也較多。這個人無法專註於非母語說明書的內容、無法對內容進行預測和補充,只能一步一頓、磕磕絆絆的認知和理解,因此,時間也就顯得格外漫長了。

查帕里瑪德基金會的神經科學家喬.帕頓(Joe Paton)博士認為,人腦中有多種計時機制,其中的一種機制與腦細胞相互激活的速度有關,他的研究團隊在一項小鼠實驗中發現,神經元通路形成的速度越快、人們所感知的時間就越快的流逝;另一種機制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關,大腦中的一組神經元會釋放神經遞質多巴胺,影響著人們對時間的感知——當人們感到開心時,這一組神經元會更活躍、釋放大量的多巴胺,致使大腦判斷時間飛速流逝;當人們感到無聊時,這一組神經元的活躍度會下降、釋放的多巴胺減少,致使大腦判斷時間的流逝異常緩慢。

(時間)

至於說大腦為什麼不能準確的感知、記憶和追蹤時間,神經科學家們還不清楚確切的原因,喬.帕頓博士認為,大腦的這種「不精確性」也有一定的演化優勢,畢竟人們的生活中面臨著數不盡「取」和「舍」、「留」和「去」,不得不做二選一的選擇,大腦的計時機制有助於人們做出選擇。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伊格曼(David Eagleman)博士提出,從「記憶」的層面上來說,人們對某件事時長的感知,與大腦形成這段記憶的方式有關,記錄新記憶的神經元網路會更為密集,當人們回憶剛剛發生的一件事時,更為密集的神經元網路會讓人們覺得這件事持續了更長的時間。比如一個人常常搭乘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航班,第一次體驗到的時間長度與第一百次體驗到的時間長度會有極大的差異。

(時間)

小考題:你以怎樣的方式打發無聊的時光?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生物學家突破生命法則,創造了8鹼基的DNA
中國科幻片與好萊塢有百年差距?《流浪地球》導演坦言技術不行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