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濕熱即用三仁湯?

濕熱即用三仁湯?

悅讀中醫

每天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編導讀:

三仁湯是臨床常用方,提到治濕熱,相信許多人都會想到這張方子。一遇濕熱就可以用這張方子嗎?錯!錯!錯!三仁湯並不適用於所有的濕熱證。運用三仁湯,需要掌握幾個辨證要點,本文來告訴你。

三仁湯方出自清代醫家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條:「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三仁湯主治濕溫病。

那麼,什麼是濕溫病?

《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指出:「濕溫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可以這樣說,濕溫病是濕熱為患之病,長夏初秋多發。三仁湯主治濕溫病,症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臨床所見往往癥狀較輕(明顯輕於麻黃湯證和九味羌活湯證),甚至病人經常訴說為自覺周身難受,不暢快。這組癥狀是由濕熱鬱閉肺氣,影響肺主皮毛功能,導致表氣不暢所致。

「午後身熱」是極容易被誤診的一個癥狀。午後身熱,易被臨床醫生理解為內傷病中的陰虛內熱,故吳鞠通特意指「狀若陰虛」,然至今臨床上仍不乏把濕熱所致的午後身熱誤辨為陰虛所致者。

「胸悶不飢」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癥狀。胸悶不飢這一癥狀,在臨床上容易被醫者和病者忽視,而清代的溫病學家們對這一癥狀特別重視,《臨證指南醫案》中多次提到「脘悶」「脘悶不飢」「胸痞」「胸悶不食」等癥狀。這類癥狀較輕時,病者往往不會主動訴說,當醫者問及時,則多會說自己覺得胸部和胃脘部(心下)不暢快。葉天士認為,這組癥狀是由「肺氣不得舒轉,周行氣阻」所致,吳鞠通認為乃「胸悶不飢,濕閉清陽道路也」所致。結合兩位溫病大家所說,我們可以認為胸悶不飢是由於濕邪閉阻肺氣所致。反過來可以認為,濕邪閉阻肺氣的特徵性癥狀是胸悶不飢。

三仁湯方體現了中醫治療學中的「濕熱治肺」法則。

在藏象學說中,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依常理推斷,濕熱從肺論治當為醫者臨證慣用之法。

然而,臨證醫者更為熟知的是脾居中焦,主運化水濕,濕熱從中焦論治,如「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濕熱病篇》),「治濕之法,古人云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景岳全書》)。很多時候,對應該從肺論治的濕熱病證也常從中焦論治,從濕熱瀰漫三焦角度解讀三仁湯方,也與治療濕熱不離中焦的理論認識有關。

葉天士在臨證實踐中認識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溫熱論》),「暑熱必夾濕,吸氣而受,先傷於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臨證指南醫案》)。華岫雲葉氏治法:「肺金清肅之氣下降,膀胱之氣化通調,自無濕火、濕熱、暑濕諸症。」

吳鞠通在研讀葉天士著作的基礎上,不僅指出濕溫病「中焦病最多」,且明確提到濕溫病有在上焦者,治療「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溫病條辨》),創立三仁湯方。

學習一首方劑,重要的是明白什麼時候可以使用這首方劑。掌握一首方劑,更重要的是明白什麼時候不可以使用這首方劑。

對一首方劑而言,誤用不如不會用。

治療劉某,男,48歲,2016年11月24日初診。

感冒4天。現症見:噴嚏,清涕,說話有鼻音,咽不利,咳嗽,畏風,自汗,大便欠暢。舌質紅,舌苔黃白膩,脈弦緩。

證屬濕熱內滯,營衛不和,表裡同病。治以內清濕熱、外和營衛為法。

處方:桂枝9g,生白芍9g,僵蠶9g,蟬蛻9g,生蒼朮12g,厚朴9g,炒萊菔子15g,連翹12g,瓜蔞仁12g,牛蒡子12g,桔梗9g。3劑,水沖服。

2016年11月26日二診:兩日服完3劑,周身輕鬆,畏風、自汗已止,大便較暢,脘腹較前舒適,咳嗽、流涕緩解,尚感咽欠清利,有痰黏感。轉方化痰利咽為法。

處方:姜半夏9g,陳皮9g,茯苓15g,枳殼9g,竹茹9g,桔梗9g,全瓜蔞15g,生甘草3g。5劑,水沖服。

葯後無不適。

本案為濕熱之體,外感風寒。症見噴嚏、清涕、畏風、自汗,極易辨為桂枝湯證。但桂枝湯證舌苔非黃白膩。《傷寒論》第17條言:「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舌苔多見黃白膩(本案患者即為「酒客」)。

酒客,內蘊濕熱,大便欠暢(腑氣不暢),用蒼朮、厚朴、萊菔子配伍連翹、瓜蔞仁、牛蒡子清濕熱、暢腑氣。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用桂枝、白芍、僵蠶、蟬蛻和營衛、祛風邪。酒客不喜甘,故未用甘草、大棗。

或問:噴嚏、清涕、咳嗽、畏風、自汗為肺表癥狀,舌苔黃白膩為濕熱徵象,為什麼不辨為三仁湯證呢?

答:本案濕熱病位在中焦,而三仁湯證濕熱在上焦;本案濕熱為內生,而三仁湯證濕熱為外感。

原來三仁湯應該這樣用。

那小青龍湯可以治哪些病?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嗎?防風通聖散中何葯為君?這本書一一為你解答。

《高建忠讀方與用方》

(點擊封面圖片,立即購買)

方以載醫。

無論是《內經》的理,還是《神農本草經》的葯,往往都是通過「方」體現於臨床中。

無論是仲景的外感學說,還是東垣的內傷學說,也必須通過方以載法,通過方以臨證。

源遠流長的中醫學,亘古不絕的是方,是方道,是方證。

本書是高建忠繼《讀方思考與用方體會》後的又一本寫作方劑(證)的著作,是作者基於臨床、基於實用對方劑(證)的解讀,是作者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讀書—臨證—思考」的又一總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都說「效不更方」?看國醫大師怎麼說!
真正的中醫治病,應該守住的根本是什麼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