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八首《邊詞》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八首《邊詞》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

【古風泊客一席談】

邊詞

【初唐·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拼音版:

wǔ yuán chūn sè jiù lái chí ,èr yuè chuí yáng wèi guà sī 。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jí jīn hé pàn bīng kāi rì ,zhèng shì zhǎng ān huā luò shí 。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作品介紹]

《邊詞》是唐代詩人張敬忠的作品。此詩將邊塞風物荒涼的景象與長安城暮春景色進行對比,表達了戍守荒寒北邊的將士對帝京長安的懷念,亦含對邊塞風物的欣賞。全詩言辭淳樸,行文從容,風采天然。

[注釋]

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張仁願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舊來:自古以來。

未掛絲:指柳樹還未吐綠掛絲。

即今:如今,現今。冰開日:解凍的時候。

長安: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

[譯文]

五原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二月之間,垂楊尚未發芽。

黃河岸邊。如今開始冰雪消融。長安城裡,卻正當落花時節。

[作者介紹]

張敬忠,唐代詩人。曾官監察御史,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中為平盧節度使。《全唐詩》存其詩二首。

賞析

壹/

這首《邊詞》當為張敬忠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前後在邊塞軍中任職時所寫。據《新唐書·張仁願傳》記載,神龍三年,張仁願任朔方軍總管時,曾奏用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這首《邊詞》大約就是張敬忠在朔方軍幕任職時的作品。


整體賞析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張仁願任朔方總管時為防禦突厥而修築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這一帶地處塞漠,北臨大磧,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春色姍姍來遲,所以說「五原春色舊來遲」。著「舊來」二字,不但見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詩人對此早有所聞。這一句是全篇總冒,以下三句即對春色之來遲進行具體描繪。

「二月垂楊未掛絲。」仲春二月,內地已經是桃紅柳綠,春光爛漫,這裡卻連垂楊尚未吐葉掛絲。柳色向來是春天的標誌,詩人們總是首先在柳色中發現春意,發現春天的腳步、聲音和身影。抓住「垂楊未掛絲」這個典型事物,便非常簡括地寫出邊地春遲的特點,令人宛見在無邊荒漠中,幾株垂柳在凜冽的寒風中搖曳著光禿禿的空枝,看不到一點綠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兩句仍緊扣「春遲」寫邊地風物,卻又另換一副筆墨。通過五原與長安不同景物的對照,來突出強調北邊的春遲。第二句與三四兩句之間,包含著一個時間的差距。河畔冰開,長安花落,暗示時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邊,到這時河冰剛剛解凍,春天的腳步聲雖已隱約可聞,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卻仍然未能望見,而皇都長安,這時早已奼紫嫣紅開過,春事闌珊了。這個對照,不僅進一步突出了邊地春遲,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邊的將士對帝京長安的懷念。

面對五原春遲、北邊荒寒的景象,詩人心裡所喚起的並不是沉重的嘆息與憂傷,也不是身處窮荒絕域的孤寂與凄涼。這裡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遼闊與壯美;這裡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邊地的寧靜和平,沒有刀光劍影、烽火煙塵;這裡的春天來得特別晚,但春天畢竟要降臨。「河畔冰開」,帶給人的是對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無春到,縱有春來何處知」(李益《度破訥沙》)這樣沉重的嘆息。沈德潛評道:「不須用意。」(《唐詩別裁》)說的正是此詩於不經意中見詩人氣度與時代風神的特點。如果把這首詩和王之渙的《涼州詞》對照起來讀,便不難發現它們的聲息相通之處:儘管都寫了邊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卻是對邊塞風物的欣賞。在這一點上,《邊詞》可以說是開盛唐風氣之先的。

這首詩散起對結,結聯又用一意貫串、似對非對的流水對,是典型的「初唐標格」。這種格式,對於表現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卻特別適合表現安恬愉悅、明朗樂觀的思想感情。詩的風調輕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動,音律和婉安恬,與它所表現的感情和諧統一,讓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種坦然的態度對待「春色舊來遲」、「垂楊未掛絲」的景象。特別是三四兩句,在「河畔冰開日」與「長安花落時」的工整對仗之前,分別用「即今」、「便是」這樣輕鬆流易的詞語勾連呼應,構成了一種顧盼自如的風神格調。「治世之音安以樂」(《毛詩序》),這首詩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例證。不妨說,它是初唐標格與盛唐氣象的結合。


名家點評

《唐詩絕句類選》:人多說邊境之苦,而此詩想到長安,思更深苦。

《唐詩直解》:說得苦寒出。

《唐詩歸》:鍾云:只敘時物,許多情感,三百篇《草蟲》等詩之法也。謂云:風土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彼此相形,專以意勝,說得出。

《唐詩摘鈔》:情在景中。只一意,用「今」、「舊」二字,翻作兩層,只說邊地苦寒,而徵人之不堪自見。

《而庵說唐詩》:此詩不用深巧,只將「舂色遲」三字寫大意,而邊地之苦自見,尚不失盛唐步武。

《網師園唐詩箋》:末二句,探情含蓄。

《唐詩合選詳解》:王一士曰:寫景最靈活,可救滯澀之病。

《詩境淺說續編》:凡作邊詞,每言塞外春遲,而各人詩筆不同。王之渙詩「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推為絕唱,然張詩自有初唐質樸之氣。

《唐人絕句精華》:此邊詞而不言邊塞之苦,但用對比手法,將「河畔」與「長安」兩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語意和平,可想見唐初國力之盛。

佚名

《邊詞》 [初唐·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五原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二月之間,垂楊尚未發芽。

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張仁願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舊來:自古以來。未掛絲:指柳樹還未吐綠掛絲。

即今河畔(pàn)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黃河岸邊。如今開始冰雪消融。長安城裡,卻正當落花時節。

即今:如今,現今。冰開日:解凍的時候。長安: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

這首《邊詞》當為張敬忠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前後在邊塞軍中任職時所寫。據《新唐書·張仁願傳》記載,神龍三年,張仁願任朔方軍總管時,曾奏用當時任監察御史的張敬忠分判軍事。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的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成為一代名將。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五原的春天總是姍姍來遲,二月之間,垂楊尚未發芽。

五原位於今內蒙古,附近有西受降城。

邊陲不比中原,二月春天來臨了,但是垂楊尚未發芽。表示邊陲之遠和艱苦。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黃河岸邊。如今開始冰雪消融。長安城裡,卻正當落花時節。

仍是描寫抗敵邊陲與中原都城季節的差別。

但此詩特意點出都城「長安」,抒寫了詩人及將士們對於故鄉的懷念。

《邊詞》,通過描寫抗敵邊陲與中原都城的季節景色差別,反映了抗敵邊陲的艱辛,抒發了包含詩人在內的將士們思念故鄉,盼望殺敵歸鄉的願望。

本詩符合五絕的押韻,但多字不符平仄,反映了詩詞在唐初的發展過程。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七首《汾上驚秋》
五福臨門是哪「五福」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