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滅陳之戰:地理因素是如何影響戰局的?

隋滅陳之戰:地理因素是如何影響戰局的?

作者/ 書蟲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

楊堅

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如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統一戰爭一樣這次戰爭也通過以北滅南實現了全國統一,而在隋朝統一全國的背景中,除了比較熟悉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因素外,還要考慮當時的地理因素。


一、統一經過

楊堅在取得帝位後,首先堅決而迅速地消滅了北周一些貴族的叛亂。接著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還擊當時北方與西部游牧民族突厥與吐谷渾的進攻;另一方面又採取「離強合弱」的辦法以分散其力量,取得邊界的安定之後進行南北統一。

在隋建立後,楊堅吸取西晉滅吳統一的經驗,及早製造戰船,訓練水軍。另外,又考慮到隋已佔據長江以北,遂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與廬州、州(今安徽合肥)設立兩總管,作駐軍重地,監控陳的首都建康。在平定北方與西部之後,於公元587年,以後梁(當時只佔湖北荊州一帶割據的北國傀儡政權)入朝之機滅了後梁,為伐陳作準備。

次年就公開下詔宣布陳後主二十條罪狀為伐陳理由,但是沒有主動出兵,只是先施以精神壓力。到十月以兵分東、西兩路出發。在準備充分後,為防止軍力集中,於十二月由西路先出兵吸引中游駐軍。次年正月,東路遂出兵過江進攻建康。消息傳到建康,昏庸的陳後主卻仍認為有長江天險,隋兵不可能渡江。東路隋兵渡江後約十六日就進入建康。

(隋滅陳形勢圖)


二、地理因素

(一)地理環境

中原地理環境適合農業生產。周邊的各少數民族多以放牧或半農半牧為生,這種經濟方式與農業相比,勞動生產率低。中原地區不僅適合農業,而且是農業的高產區,勞動生產率是我國當時最高的地區。這樣,各少數民族到中原地區從事農業可以過著比原來較舒適的生活。而漢族的文化正是在這裡的農業基礎上形成的,少數民族人民在該地與漢民共同生產,融化於漢文化中是地理環境的必然。而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導致南北糧食不同,後勤供應不同:南方生產的是大米,北方生產的是小麥。大米製作過程比較複雜,行軍打仗很不方便,特別是在打埋伏戰的時候,而且在運輸過程中消耗比較大,這是其缺點;而小麥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小麥可以做成的麵食放便士兵攜帶。

(二)地理形勢

另一方面是當時的地理形勢。我國北方以平原沃野為主,區域分割較差。平原地區是騎兵賓士、群雄逐鹿之地,有利於統一而不利於分割。而南方平原少且易分割,河川縱橫,地區多為盆地、流域(如四川盆地、湘江流域、贛江流域、閩江流域等)。從地勢上看,當時的南方利於分割而不利於統一。加之北方統一的條人口眾多、經濟勢力強於南方,王朝分裂以後,歷來都是北方先統一,後由北南下實現全國的統一。當時,南北對立,北方的北周已經戰勝北齊統一了北方。在南方則是最後一個王朝——陳。北周與陳對峙的上游——四川在北周控制下,中、下游的分界基本上是長江北岸。傳統說法中,在南北分裂、對峙時,南方關鍵要「守江必守淮」,即要守長江必須要先守淮河。可是,在滅陳之前,隋朝已經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地區,也就代表著黃河、淮河已經全部落入北方手中,陳首都建康(今南京)就全部暴露在對手的可視範圍內。加上陳後主荒於酒色,不理政務,可以說南北統一之勢已成熟

(三)軍事地理

(1)八路大軍南征

公元588年(開皇八年)三月,隋文帝下詔,列舉陳後主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二十條,並將詔書在江南散發三十萬份,以爭取人心。十月設置淮南行省於壽春,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統籌各路兵馬,以高熲為元帥長史決斷行軍謀略,率八十總管、五十一萬八千名士兵南犯 。楊廣並與秦王楊俊、楊素為行軍元帥,同時由長江上、中、下游分八路南征南朝陳。

這八路分為中上游與下游兩部,行軍元帥楊俊統帥中上游三路,他率水陸軍由襄陽進屯漢口,以阻擋中游陳軍支援下游南朝陳首都建康。行軍元帥楊素率舟師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下,在荊州刺史劉仁恩出江陵與楊素會和,最後抵達漢口與楊俊軍會和。楊素與劉仁恩軍負責驅趕長江中游一帶的陳軍到漢口圍殲。

行軍元帥楊廣統帥下游五路,他率領韓擒虎、賀若弼專攻建康,命王世積與燕榮為左右翼協攻江西、三吳。楊廣率軍出六合,廬州總管韓擒虎出廬江(今安徽合肥),吳州總管賀若弼出廣陵(今江蘇揚州),這三路集中圍攻建康。蘄州刺史王世積率舟師出蘄春(今湖北蘄春北)攻九江掩護楊廣主力軍。青州總管燕榮率舟師出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沿海迂迴南下入太湖,以奇襲吳縣(今江蘇蘇州),深入三吳以支援楊廣主力軍。隋廷在進軍之前,扣留陳使,斷絕往來,以保守軍事機密。並且派出大批間諜潛入陳境,進行破壞、擾亂活動。

可以說這項滅陳分為上中游和下游兩個戰略方向作戰的計劃,使陳國從戰爭開始即陷於大江上中游不利救援京師,京師也不利派兵增援上中游的極為被動的境地,使得陳軍在一開始就陷入軍事地理上的劣勢。

(2)水軍的牽制

隋朝水軍雖然不象西晉滅吳時「王浚樓船下益州」那樣聲勢浩大,直搗石頭城,但也在戰略上起了牽制和配合作用。在8路大軍中,3路是水軍,1路是水陸聯軍。楊素率領的水軍出水安沿長江東下,在楊俊率領的水陸軍配合下,斬關奪隘,攻城略地,佔領了長江上游的廣闊地域,牽制了上游的3萬陳軍,戰船千艘,使其無法東援建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王世積統率的水軍居中策應,控制了江西地區,從建康的西南側翼直接配合主力攻佔建康。燕榮一路水軍則進行遠程戰略迂迴,掩護主力的東南側翼,並造成對陳都的合圍之勢。左僕射高穎也率一部水軍迫降了護衛京城的陳朝水軍。

總之,隋朝在滅陳之戰中充分發揮自身所佔據的地理優勢,特別是軍事地理優勢,並以此制定作戰計劃,最終取得了滅陳之戰的勝利,統一了全國。

?


三、餘論

隋滅陳的作戰,僅經2月之餘,便將立國30多年的陳國一舉滅亡,接收陳國土地共三十州、一百郡與四百縣,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財富。至此,結束了古代中國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分裂割據、戰亂不止的局面,使中華大地重新統一於中央政權之下,這是隋王朝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而在考慮隋朝統一的因素時除了比較熟悉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因素外,還要考慮當時的地理因素。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街亭懸案,諸葛亮為何斬殺有勇有謀的馬謖
伍麥葉王朝的一次內亂,為何結束了整個哈里發時代?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