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兒劃破手指竟無葯可醫,父親為挽救女兒,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女兒劃破手指竟無葯可醫,父親為挽救女兒,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德國病理學家、細菌學家格哈德?多馬克的小女兒活潑好動,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刺破了手指,沒幾天發起了高燒,而那個被刺破的手指則腫脹了起來。去醫院一查,竟是鏈球菌感染。

在20世紀初,這是無葯可醫的。妻子抱著奄奄一息的小女兒,很無奈地對多馬克說:「你還是去準備女兒的後事吧!」多馬克不願意看到女兒就這樣離自己而去,作為病理學家的他心裡比誰都清楚:如果能找到一種對付鏈球菌感染的藥物,女兒就有救了。

多馬克是個整天對著細菌觀察其動向的人,主要研究對象是染料。那時,人們還不知道物質的分子結構和藥效之間有規律可循,無法人工合成有效的化學藥物。為了女兒的病,他只得對著最新發現的化合物一項一項地去試,希望能發現一款自帶神奇藥效的化合物。試驗過一千多種偶氮類染料後,色澤飽滿的橘紅色染料「百浪多息」進入了多馬克的視線範圍。對這抹耀目的橘紅染料,同事們已做過實驗:在試管里,「百浪多息」殺不死任何細菌。

多馬克不死心,決定作最後一搏,將橘紅色染料直接用到了受感染的小鼠體內。奇蹟發生了——儘管這種染料在體外沒有任何抗菌效果,但到了動物身上,它卻如有神助,注射過「百浪多息」的小鼠都從細菌感染中倖存了下來,而沒有用藥的則紛紛死去。

在小鼠身上適用,在女兒身上也同樣適用嗎?多馬克想不了這麼多。孤注一擲的他,不聽同事的勸阻,硬是在女兒的身上注射了「百浪多息」。讓人驚喜的是,不多時,小女兒的臉色漸漸紅潤起來,沒幾日就恢復了健康。

治癒好小女兒後,多馬克沒有急著去宣布自己的實驗成果,而是依舊很嚴謹地投入到「百浪多息」的研究中去。直到幾年以後,他認為研究成熟了,才正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之所以「百浪多息」在試管內無效,是因為它只有在動物體內才能分解成「氨苯磺胺」,這種物質能夠抑制細菌繁殖。

一時間,西方各大葯企一擁而上,開始大量生產抗細菌的磺胺類藥物。這些最早的抗菌葯不僅在二戰時挽救了無數生命,也成為醫藥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從那之後,「孩子幾乎都可以健康長大」才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

1939年,多馬克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他的獲獎感言是這樣寫的:「是父愛成就了諾貝爾醫學獎!在他人對『百浪多息』的研究停滯不前時,父愛的力量迫使我勇往直前,並為此孤注一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唐朝大臣有一特長,駁的官員心服口服,看的皇帝吃驚萬分
美國一家制衣廠發生火災,員工用146條生命才換來「勞工法」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