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惡性心律失常,怎麼辦?專家:體內裝上這個小設備,心律可正常!

惡性心律失常,怎麼辦?專家:體內裝上這個小設備,心律可正常!

【 作者: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 李凌教授 】

室顫和室速是最常見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其發生時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臨床表現包括意識喪失、抽搐、呼吸停頓甚至死亡,脈搏觸不到、血壓測不出。經及時有效救治可存活,否則將發生生物學死亡。

惡性心律失常,怎麼辦?專家:體內裝上這個小設備,心律可正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科室曾收治一例頻發室顫/室速並成功植入ICD(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的患者。該患者為50歲男性,平素體健,無胸痛、胸悶、心悸等不適。半年前體檢時發現心律不齊,去當地醫院查動態心電圖顯示:24小時總心跳約10萬次,室性早搏總數17138次,頻發短陣性室速,因患者無心慌等不適,予藥物抗心律失常治療。2天後無誘因突發頭暈,隨後意識喪失,持續2~3分鐘後緩解,遂於當地住院治療。住院次日再次出現意識喪失,心電監護顯示「室顫」,予緊急電除顫(俗稱點擊)後恢復正常心律。患者「死而復生」,極度緊張焦慮,家屬亦如此,為明確患者突發意識喪失的原因,他們來到了我們科室。

醫生積極完善相關檢查,抽血化驗結果未見明顯異常,心電圖顯示頻發室性早搏,心臟超聲顯示左心室壁搏動幅度普遍減弱,左室功能顯著下降,射血分數僅有34%(正常男性>50%),符合擴張型心肌病表現,隨後心臟磁共振證實了該診斷。患者住院後多次發生致死性室顫/室速伴意識喪失,考慮到心臟大、心功能差且合併心律失常難以糾正,猝死風險極高,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順利於入院後第7天施行ICD植入術。術後患者恢復良好。最優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後,患者未再出現意識喪失並滿懷感激出院。

室顫最常見於缺血性心臟病,亦可見於各種類型的心肌病及終末期心臟病患者。一旦發生,絕大多數需要即刻正確地搶救復甦,雖然及時的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可部分維持心腦功能,但極少數能將室顫轉為正常心律,而迅速電除顫是終止室顫最有效的辦法,是搶救成功至關重要的一步。

抗心律失常藥物,如β受體拮抗劑、胺碘酮,能減少室顫和室速的發生率,對預防猝死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目前防治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ICD,其能在十幾秒內自動識別室顫、室速並電除顫,成功率幾乎可達到100%。但ICD價格昂貴,會令部分患者望而卻步。

該患者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有植入ICD的明確適應證:室速、室顫導致的心跳驟停史,是不幸的,但「死而復生」卻是莫大的幸運。

限於我國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思想的影響,部分民眾對器械治療,如ICD、心臟起搏器等有很大偏見,認為身體里裝有外物會損傷元氣、影響壽命。殊不知,對於像此患者的心臟急危重症,器械治療是其生存的基本保證。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規範化的心臟器械治療之路,我們任重而道遠。


專家簡介

惡性心律失常,怎麼辦?專家:體內裝上這個小設備,心律可正常!

李凌,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二級教授,主任醫師。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心導管室主任,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冠心病工作組專家,衛生部介入培訓基地主任,內科醫學部副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康復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河南省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控制吸煙協會心血管疾病防治控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專家理事。擔任《實用心血管疾病藥物治療學》主編,《診斷學》及《臨床新葯精匯》副主編。1984年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掌握國內外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理論,熟練進行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搶救和治療,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肺栓塞、心力衰竭、高血壓病、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後獲得「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優秀科主任」、「河南省優秀醫師獎」等榮譽。2012年榮獲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原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的「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15年被評為「全國醫德標兵」、 「優秀紅十字醫療專家志願者」、「中原健康好衛士」稱號。2017年榮獲中國首屆「白求恩式好醫生」榮譽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說健康 的精彩文章:

一次腸鏡檢查可保5年平安!50歲以上的都要注意了!
想生個聰明寶寶,准爸爸們得注意了!

TAG: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