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修「四步驟」又稱「四要訣」,讀懂照做,由「照」入「空定」

禪修「四步驟」又稱「四要訣」,讀懂照做,由「照」入「空定」

禪修「四步驟」又稱「四要訣」,讀懂照做,由「照」入「空定」 | 文 青衫文齋

禪修各宗雖然在禪修的儀規、立場方面各有不同,但禪修的目標和終點是一致的,都是務求「開智慧、了生死、登彼岸」。所以,各宗在禪修過程中的講究,基本上也是相同的。破無明,見性成佛,此生要證到習氣除凈,得一切圓滿,還原一個清清凈凈的本心。關於實修體驗,下面談談禪修的「四步驟」,如果能讀懂照做,便可由「照」而入「空定」,所以又稱禪修「四要訣」。

第一步驟、了解修行的「正義」是什麼?

凡是談到禪修,大家便聯想到打坐參禪,其實,打坐參禪不能叫做「修持」,只可稱之為「培養」,「磨磚不能成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培養精神,以備跋山涉水之用,跋山涉水後繼無力,就反證培養力還不足。因此,禪修的正義是指下座後的行、住、坐、卧,一切人事、種種行為,這才是正修行。如感覺此時力量不足,則再加工培養,再做許多法以資助之。此為正,彼為副,大家都顛倒行事,忘卻了禪修的「正義」,產生了重彼輕此之嫌,所得效果,自然微薄,這是禪修「四步驟」的第一要訣。

第二步驟、那麼,什麼是正修行呢?

起坐離去,出佛堂後的禪修就叫「正修行」。「正修行」的妙訣在於「不忘」二字,無論何事何地,不離警惕,處處觀照.就是為了要用慣這個「心」。用,便是覺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覺便被境奪,就此移引而去,移引既遠,不知所返,便是本心流浪,本心流浪就會染上紅塵貪、嗔、痴、慢、疑的習性。所以,大家要養成時時觀照的習慣,直到刻刻不忘,直到功夫純熟,進入欲罷而不能的化境。禪修就是一種學習,學而時習之,其中快樂可知。這是禪修「四步驟」的第二要訣。

第三步驟、簡明修法。

回復到自身具足的本來,即是無往而不通,萬物皆備於我,始盡致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之能事。禪修也講「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克己是因,復禮是果。進一步而言,克己復禮又是因,天下歸仁便是果。克己是禪修的初步,「克己者制其心也」,一切造作皆心發,心中一念而成為妄,制心一處即無染著,無妄無真,即是修復到本來之心。「制心一處」中的一處,不能死板地理解為有個實際的「一處」,一是無義,遍一切處而絲毫無著,就叫「一處」。此一處,是圓遍廣大無著之處,非萬法歸一尖銳純一之處,只要到了修證的階段,才能體會到「一處」的妙用。制心一處,用一個「照」字,照之純熟,就能不忘,由不忘而不惑不動,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這是禪修「四步驟」的第三要訣。

第四步驟、由「照」入「空定」的過程。

但凡講究功夫的進度,就必然有個過程,一如登山,由下而上,必有路程次第,具有「頓根」的人,可以從山腳直拔頂峰,就談不到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只是為初學禪修的人,假借的方便而已。「照」有五個階段:一、知照,二、照空,三、照寂,四、空空,五、寂照。明了知道「照」的做法,就能再見自性本心。而且,還要知道非照不能轉,非照不能覺慧,非照不能空。如此漸行,空空者亦照之,以照的力「空其空」,直至進入寂照。「寂照」是常寂常照之境,因此無時不寂,無時不照,照不照皆寂,並不自知其為照為寂也。簡而言之,就是功夫純熟,由「照」入「空」,由「空」入「寂」,「寂」後生「定」,此時禪修已入化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榮西禪師刮下佛像身上的黃金,並開示學僧:有時犯戒也是慈悲
假如能再回到童年,我要做好這六件事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