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液滴碰撞行為的精確控制

中國科學家實現對液滴碰撞行為的精確控制


  來源: 科學大院


  對於很多人來說,下雨是一件很煩人的事。雨天只能躲在家裡,望著水滴四處飛濺。但水滴落在地上只能飛濺嗎?能不能用來做點有意思的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馮西橋、李群仰等合作,發現下落的水滴撞擊到特殊平面後,能夠產生高速旋轉,每分鐘轉速超過7300 rpm,並在空中跳起了「水滴芭蕾舞」。這項研究通過巧妙的設計實現了對液滴碰撞行為的精確控制,並且首次實現了物體碰撞前後運動形式的轉變,在水能採集、自清潔和防冰凍方面或具有應用價值。


水滴與平面碰撞後呈現的一系列演化形態 (圖片來源:宋延林課題組)

水滴與平面碰撞後呈現的一系列演化形態 (圖片來源:宋延林課題組)

  該研究於2019年3月5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19-08919-2),並被《Nature》雜誌選作研究亮點,以「Putting a spin on droplets」為題進行了報道。


  物體之間的碰撞,牛頓是這樣說的


  兩個物體的碰撞是常見過程。早在三百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就對該過程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並總結出了著名的牛頓碰撞定律:



  兩個相互碰撞的物體,碰撞後的脫離速度與碰撞前的靠近速度之比稱為恢復係數。對於完全彈性碰撞來說,恢復係數為1,但這種情況只會出現在理想情況中;對於完全非彈性碰撞來說,恢復係數為0。真實的碰撞過程,恢復係數大部分介於0和1之間。一般來說,碰撞前後改變的是物體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很難改變物體的運動形態。

牛頓與碰撞定律 圖片來源:百度

牛頓與碰撞定律 圖片來源:百度


  而在本工作中,水滴的運動形態首次由碰撞之前的平動變為了碰撞之後的轉動,該現象與經典的「牛頓碰撞定律」有明顯不同。


  我們能控制水滴怎麼飛


  水滴落到固體表面後的動態行為一般在幾毫秒到十幾毫秒的時間內完成。水滴撞擊表面後的結果(水滴彈回或飛濺)取決於固體表面的結構和化學性質。但是,由於水滴具有可變形性,且撞擊水滴與固體發生相互作用的速度極快,操控這種行為存在一定難度。

  研究人員藉助同步高速成像系統,對這一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他們發現,通過在疏水低粘附的基底表面構築高粘附圖案,對水滴的碰撞過程進行誘導,使液滴能夠以超過7300轉每分的速度高速旋轉。液滴在粘附力的作用下形成四角的裂分結構,在空中跳起了「芭蕾」。


  結合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他們揭示了該過程背後的科學原理。液滴碰撞到表面後,首先鋪展形成圓形液膜,然後液膜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開始回縮。此時,由於基底表面不同區域具有差異化的粘附力,因此液滴各部分的回縮速度不同,並在液滴內部形成力矩。力矩的作用效果隨著液膜的回縮逐漸累積,在液膜回縮完成後形成角動量,賦予液滴旋轉的能力。


圖片來源:宋延林課題組

圖片來源:宋延林課題組

  未來,發電模式可能改變!


  液滴碰撞後產生高速旋轉,實現液體平動能向轉動能的轉化。這與水力發電過程中,水的動能轉化為發電機轉子的動能進而產生電能類似,液滴碰撞過程中液滴的轉動能也能夠被收集與利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基於此原理,研究人員研製了利用單個液滴進行物體驅動的新型液滴驅動器,將圖案化浸潤性的基底漂浮在磁懸浮系統中,水滴落在表面後產生旋轉運動。在此過程中,基底在液滴驅動下能朝著特定方向旋轉。


  這項研究為液體動能的利用(如水利發電)開拓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比如說,可以在合適的地方安裝這種微型水能發電裝置,而不必局限於大江大河上的水力發電站。當雨滴落在上面時,就能夠帶動下面的轉子轉動,將動能轉換為電能,供人們利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潘建偉獲克利夫蘭獎,因簽證問題未能出席頒獎典禮
「機遇號」探測器任務結束 7張照片回顧漫遊歷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