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易經說「驚蟄」:震生萬物,雷驚百蟲;仲春大壯,桃花婚月

易經說「驚蟄」:震生萬物,雷驚百蟲;仲春大壯,桃花婚月

震生萬物,雷驚百蟲

驚蟄,是從震卦而來。

易經里說,「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震卦,方位在東方,是萬物始生之地,是空間的開始,所謂「震生萬物於東方」。

震卦,又代表春天,是四季循環的開始,是時間的開始。

古人這樣解釋驚蟄,「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震卦的卦象為雷,春雷響後,萬物復甦,蟄伏一個冬天的動物紛紛出來活動,看起來好像是雷聲驚醒了它們。

用古人易經的觀念來說,就是震為木(震卦,五行屬木),春天木旺,木生風,風生蟲。

「風」這個字,繁體寫作「風」,裡面就有個「蟲」。

易經里說「雷風相薄」,就是風、雷互相激蕩,所以,在春雷的催生之下,各種蛇蟲鼠蟻都出來活動,細菌微生物也開始滋生,人就容易生病。

於是,在過去,民間就有了在驚蟄這一天,「祭白虎、打小人」的習俗,以祈求健康與順利,遠離蛇蟲一樣的「小人」。

為什麼「祭白虎」,我在後面說,「打小人」則要先從一種蟲子——蟑螂說起。

蟑螂,跑得很快,生活在陰暗角落裡,夜裡出來活動,生命力特別頑強,據說摘掉頭以後,還能活九天。

大家都很討厭,對它們卻是無可奈何,就像對「小人」一樣。

古人把蟑螂叫做「蜚fěi蠊lián」,把一種神煞叫做「蜚廉」,也可以叫做「飛廉」,在這裡「蜚」與「飛」通用。

蜚(飛)廉,也是古代的一個人,因為善於奔跑,才送了他這個名字。

蜚廉,本來是風神,風生蟲,蟲子都是他生產出來的。

作為一種神煞,蜚廉,主招惹是非,又可以代表細菌蟲蟻,被稱之為「小人星」。

而「白虎」這種神煞,通常稱之為「白虎星」「白虎神」「白虎煞」,都是一個意思。

白虎,是天上雷部的霹靂之神,也是風神,所以也被叫做「飛廉白虎」。

在星命學中,白虎是血神凶煞,主官司、是非、疾病、破財。

算命的一旦開始念叨,什麼「白虎入命、白虎坐命、大運犯白虎」,就表示要有凶災,需要掏錢破解了。

道教有專門的在驚蟄日舉行的「斬白虎」的法事,民間則是「祭白虎」,希望他不要興風作浪。

至於為什麼要在驚蟄日「斬白虎」「祭白虎」,因為白虎本是雷神,而驚蟄時春雷開始萌動,白虎也躍躍欲試,正是降服他,或者安撫他的大好時機。

對於白虎,不好惹,除了道士敢「斬」,普通人只能祭祀,而對於蜚廉主宰的那些現實中的「小人」,則可以使用「打小人」的儀式。

據說,陰邪之氣都喜歡聚集在幽暗的地方,所以「打小人」的儀式要選在三岔路口、山林邊,或者大橋下。

擺下香燭,把剪成老虎形狀的「小人紙」放在磚頭上,念完咒語後,用女人穿過的舊鞋(用別的絕對不可以)使勁拍打。

打完後,把紙放在豬肉上掃一下,算是祭過白虎。

最後,是用陰陽聖卦占卜一下。

陰陽聖卦就是半圓形的兩個木塊,丟在地上,如果出現了一正一反,說明儀式成功了;如果沒有,那就從頭再來,直到成功。

其實,「打小人」的儀式,有心理治療的意義,人的一些不滿與憤怒的情緒隨之釋放,獲得一種安全與平和的感覺。

仲春大壯,桃花婚月

驚蟄,是干支歷卯月的開始。

卯月,包含驚蟄與春分兩個節氣,是春天的第二個月,也大致對應農曆二月,古人稱之為「仲春」。

在易經中,卯月對應的消息卦是雷天大壯。

大壯卦,上震(雷)下乾(天),雷在天上滾動,蓄勢待發,氣勢壯觀,所以稱之為「大壯」。

這一卦上面兩個陰爻,下面四個陽爻,陽氣大盛,催動萬物生髮,春暖花開,對應於人事,就是男婚女嫁,婚姻和美。

每個節氣都有三候,一候是五天,共十五天。

驚蟄一候:桃始華。

在這裡,「華」與「花」通用。到了驚蟄,桃花要開了。

在《詩經》中,桃花象徵出嫁的美麗的女子;唐詩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象徵著一段美好的姻緣。

在民間傳說中,有桃花女與周公鬥法,桃花女是「桃木辟邪」的化身。

周公代表易經占卜文化,桃花女代表民俗文化;周公會「算卦」,桃花女會「破解」。

最終二人盡釋前嫌,夫妻合美,占卜文化與民俗文化合流!

驚蟄二候:倉庚鳴。

倉庚,就是黃鶯、黃鸝。

古人說:「倉庚仲春而鳴,嫁娶之候也。」

黃鸝和鳴,是嫁娶的物候,是男婚女嫁的一個時令信號。

上古的時候,仲春二月是「婚月」,是男女舉行婚禮的時間。

這個時段里,允許自由戀愛,「奔者不禁」,私奔是可以的,父母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所以,《左傳》里說,「大壯,天之道也」。

驚蟄三候:鷹化為鳩。

鳩,就是布谷鳥、杜鵑。

到了驚蟄節氣快要結束的時候,布谷鳥出現了,古人認為是鷹變來的。

我們也許會覺得這說法荒唐,其實這裡隱藏著一個消失了的神話,儒家的理性化把很多華夏先民的神話給弄沒了。

在立陶宛的民間神話中,女神會變成布谷鳥,來作為春的使者,一旦春天過去了,布谷鳥就消失了,到秋天的時候,女神又化為鷹出現。

這是因為女神不但是春神,是生育之神,還是掌握生死命運的司命之神。

在華夏先民的觀念里,春神句芒是人面鳥身,也是司命之神。

布谷鳥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在春末夏初出現的,人們把它的叫聲聽成是「布穀布穀」,是催人們趕快耕種的。

在仲春鳴叫的布谷鳥,過去,人們把它的叫聲聽成是「脫了破褲」,意思是天氣暖了,可以脫下破棉褲了。

也可以聽成是「光棍好過」,意思是過去的窮光棍們終於熬過寒冷的冬天,在溫暖的春天裡,日子好過一些了!

民間有一種說法,上廁所時,聽到布谷鳥的叫聲,不吉利。

這種說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不過古人給出了破解的辦法。

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登廁聞之不祥,但作狗聲應之,可厭yā也」,就是學狗叫來回應。

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說,「厭之法,當為大聲應之」,就是大聲吆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義水齋談易 的精彩文章:

易經說「正月初三」:赤口日,不是赤狗,人不出門,老鼠娶親
易經說「靈鳥」:鵲報喜,鴉報災,十姑娘會算命

TAG:義水齋談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