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襻膊:《知否》里打馬球用的綁帶,是古風版「背背佳」么?

襻膊:《知否》里打馬球用的綁帶,是古風版「背背佳」么?

沒想到吧,《知否》都涼透了我的拖延症里還有想寫的話題沒寫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整體服裝設計,之前在《古裝劇服裝該踩的坑,《知否》挨個不落!》一文里寫過了。總結來說就是無論劇粉怎麼尬吹,正午的古裝設計一如既往的吊車尾,體系不能自洽,而且本劇還出現了大量立體剪裁,堪稱「神來之筆」。

但是,畢竟也是一個熱播劇。雖然大家不怎麼看好服設,但是身體依然會很誠實地去跟風一些東西,比如本文要討論的「襻膊」。

《知否》版「背背佳」

《知否》里的「襻膊」主要出現在幾場馬球戲裡,本來大約是為了表現「古裝也可以很方便」這個訴求點吧(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嘿嘿)。但是最終結果只是讓劇中人變成了人手一個「背背佳」。

《知否》劇照 / 豆瓣

這個衣服已經是窄袖了,袖長也不長,還扎了袖口,這根帶子加上去的意義是啥?服裝搭配么?還是矯正駝背呢?

本劇還有一個思路就是,把外套的大袖子紮起來,把裡面的小袖子露出來。但是這個小袖子卻連扎個袖口的待遇也沒有了。

《知否》劇照 / 豆瓣

朋友,你怕是在逗我吧,就這個大袖子的尺寸,扎跟沒扎有差么?至於裡面的小袖子,我看它該臟還是會髒的。

雖然已經如此令人感到疑惑了,但是該給女主角光環的地方也是一個不落下。

《知否》截屏 / 愛奇藝

我們的女主角不僅擁有紗一般飄逸質感的帶子,還自帶一條尾巴,能隨風搖擺的那種。我看著那根帶子就不靠譜,果然她就摔倒了,谷阿莫說一個好的愛情故事裡女主角一定要跌倒,誠不欺我啊!

主角光環是一定值得珍惜的,所以我們後面看到的一些古風服飾愛好者也基本是跟隨這個腦洞打開的。

所以,我們看到有繡花版的……

有掛穗子版的……

輸了輸了,女主角的光環頓時也比不上了!

文中與文末廣告是平台給原創作者的一點福利,大家的瀏覽和點擊會產生一些微末分成補貼作者。但具體的顯示內容是由系統根據大數據自動生成,每個人不同,我也無預計大家所能看到的。

「襻膊」考證中的中日之爭

至於它的名字,劇中將這個直接叫出來了,稱「襻膊」。

《知否》截屏 / 愛奇藝

「襻膊」實際上是比較冷門的東西,只有沈從文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寫過一篇《談襻膊兒》,連「襻膊」這個名字也是沈從文考證得來的。但是當時沒有發表,到後來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里又提到了「襻膊」,而這篇文章後來也收錄在他的全集里了。(關於這個時間差見之前推送過的《為何你看完沈從文的專著,仍然進不了「服飾史」的大門?》,關於書單請看《書單V:你以為沈從文只有一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么?》)

……衣袖都用繩索縛定掛於頸項間,把袖子高高摟起,實宋代發明,專名宜為「襻膊膊兒」。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調,可知它是宋代勞動人民為更於操作而發明的通用工具。特種的才用銀練索,一般大致不外絲麻作成。《武林舊事》卷六記南宋杭州小經紀約百八十種,包括各種小商販和雜手藝工人,內中即有「襻膊兒」一種,指沿街專賣這種用具併兼修理的手藝人而言。從社會上有出賣或修理這種工具的專業手藝人,可知襻膊的應用必已相當普遍。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由於記載寥寥,所以只能從時代相近圖像中出現的類似物件去推測。沈從文還提到了這應該是宋代勞動人民所發明的,特種會用「銀索」。

而沈從文提到的那幾張圖像里的「襻膊」全部不是《知否》里的那種樣式,而是一根兩頭有圈的繩索,圈陶靜胳膊里,把袖子全部捋起露出小臂。

金代《百馬圖》 / 網路

平定元墓壁畫 / 《山西文物資料》

而且畫中可見,只是部分人選擇了「襻膊」,而非人人使用,並且是勞動、而非運動所需要的配件。

揚之水在《兩宋茶事》中提到的《攆茶圖》里更加清晰,不過也是只有這一個人物形象使用。

《攆茶圖》 / 網路

而《知否》與古風愛好者所採用的是日本「襷掛」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直接用一根長帶子進行綁縛,背後會有一個交叉,而並非掛在脖子上了。就連古風愛好者出的教程,也與日本如出一轍,只是當代中國的版本裡帶子更長,更重裝飾。

襷掛 / 網路

而且,日本的和服袖子更小更短,也不會出現類似扎了袖子其實還是下面有一截「海帶」晃來晃去影響手部動作的情況。古風愛好者里不少服飾也存在這個問題,不過他們並不真的參與勞作,頂破天也只是解決吃個飯的問題。

解決這個「中日矛盾」的方式也是毫無意外的,直接說日本抄襲我們的就好了!記得還要搭配義憤填膺的語氣,對《知否》表達出拯救蒼生的欣慰感。

新浪微博搜索頁截圖

別急,我知道還有一張文物圖,用以證明中國是起源。

看風格像是東漢的俑,但是問題在於沒人見過正面什麼樣子,更沒有人寫出過這個俑的出土信息。

僅從背面看,也是有很多疑惑的。假設這是「襻膊」,背後的X交叉是為了約束袖子,但是這個俑的袖子大小和褶皺看起來是如常的。說起來抽象,我發個日本的照片就會直觀許多。

襷掛 / 網路

因為真的見過很多錯認的情況,比如把袖子自身打結的情況認為是「襻膊」的效果,或者把其他帶子認為是襻膊。

《文匯報》的一篇文章里認為上圖是「襻膊」 / 網路

實際整體樣子長這樣,明代《貨郎圖》 / 網路

而且話說回來,無論是之前提到過的木屐(見《散落在回憶里的各式中國木屐》),還是襻膊,都是不具備技術壁壘的產物。大白話說就是,但凡長腦子的人類都能自然而然地獨立發明出來,不需要「傳入」也不需要「抄襲」。

在《我們問了揚之水,怎麼看她的明代頭面名稱被質疑的聲音?》的那個講座上,揚之水就提到過明代簪子背面有扁管連接這個問題,就特地提到這種加固措施是工匠非常容易想到的,不需要借力外來的文化。

之前看到觴深之淵翻到的記載,日本的「襷掛」至少在清代就已經被國人記錄下來了

腰襻 圍裙 臂繩 貧賤女子多習操作,裂帛為片幅裙,圍於衣前以辟污染,謂之圍前;以帛為帶,交結胸前後,謂之腰襻。又或用小帶巨繩系袖於臂,盤衣於膊,交叉橫斜結於半腰,蓋襟袖寬博迴旋多礙,汲井上灶不得不爾也。

——黃遵憲《日本國志》

婦人手業操鏡 洗濯 喜多川歌麿 江戸時代 / 網路

『絵本時世粧』より 歌川豊國 畫 / 網路

值得留意的是,在日本當時依然是一種底層人民勞動所使用的的東西,和《知否》理解的是不一樣的。如今當然不再是如此,因為底層人民不穿和服了。

忽然想起來,似乎做對了「襻膊」樣式和應用場合的,只有吳寶玲的《畫皮》,這個風格超級日本的服裝設計師,手動一個超級大滑稽~

《畫皮》劇照 / 網路

一個普通的現實的古代社會

儘管《知否》的很多宣傳稿(大多是以自媒體的名義發布的)里將本劇塑造為一個細節豐富的對古代社會具有一定還原度的形象,但是僅從「襻膊」就能看出來,現代人是很難擺脫對古代的獵奇感,從而將古人表現得或怪異、或扭曲。

比如,劇中這位皇帝幹活的樣子實在是太外行,一邊要穿著表現自己是皇帝身份的大袖,一邊又要表現草根身份去種地。一種西裝種樹的惺惺作態感,充滿屏幕。

如果不是儀式化的農業,那麼應該還是穿農民的裝束,做戲做全套這件事,還是四爺比較了解

雍正耕織圖 / 微博

這些鏡頭裡的農民是不需要「襻膊」的,因為他們的著裝充滿了許多人所厭棄的「不體面」感。我寫《大襟衣:無論「外婆」還是「姥姥」,都曾穿過的衣服 | 傳統的服飾》之後,都被扣了一個罪名是鼓動漢族人去穿農民的衣服,這種露出小腿甚至半裸上身的服飾,怎麼可能入某些人的法眼呢?

前面也提到了,出現「襻膊」的圖像里,更多的人是不使用襻膊的,簡單捋個袖子就行了。我的個人猜測是,可能是長時間保持雙手都參與參與勞作且會沾染污穢的人才需要「襻膊」——《百馬圖》里軋草的兩個人,《攆茶圖》里轉動石磨的那個人,元墓壁畫里切菜的那個人,乃至日本浮世繪畫作里跳水和洗衣的那些女人——因為捋袖子畢竟不是穩定的狀態,需要經常去「加固」一下袖子。

而《知否》里那種運動採用「襻膊」的情況之所以沒見到,是因為運動可以選擇專門的服飾,乃至《羽生結弦:飛臨於冰面之上的陰陽師……讓我們從服飾聊到文化》里提到的可以將袖子「卸」下來的「海青衣」顯然更典型也更「一勞永逸」。

《知否》劇照 / 豆瓣

明宣宗行樂圖 / 網路

章懷太子墓壁畫 / 網路

包括女性,也是不需要繼續穿著閨閣里的服飾,而改換更為便捷的服飾。當然,到了後期對女性社會活動限制越來越嚴,也就沒有這種機會了。

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國博

服飾是有場合、身份屬性的,這是很多人知道但是易於遺忘的。我們難以平常心去理解古代人,要麼把他們顯得非常玄乎,充滿了現代人所掌握不了的技術(見《重量不到50g,素紗襌衣的技藝是否真的冠絕古今?》),要麼把他們想得非常呆板,只有一套簡單狹隘的著裝規則。最終讓古人的形象陌生而魔幻。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服飾 的精彩文章:

天天下雨的日子,古代人是怎麼扛住的?
解辮削衽:歷史上一次失敗的逆向「剃髮易服」

TAG: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