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要說的作品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跟《巴黎聖母院》比起來,《悲慘世界》的篇幅更長,世界觀也更複雜。如果說寫《巴黎聖母院》時候的雨果,還在努力講好一個故事,那麼到了寫《悲慘世界》時,他就隱約扮演起了造物主的角色。所謂的「造物主」,是說他不僅要給我們人物與故事,還要給我們整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對現實的照抄,也不是對歷史的還原,它比現實更鮮活,比歷史更深刻。讀完這部《悲慘世界》,你可能仍然不清楚19世紀上半葉法國發生過幾次革命,誕生過幾個共和國,建立過幾個王朝,有過幾個帝國。不過,你大概率能感受到善的力量,正義的限度,自由的可貴,道德良知的價值。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悲慘世界》寫作的歷史背景主要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起義這段時期。早在19世紀40年代,雨果就開始醞釀這部小說。起因是他聽到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苦役犯出獄以後,人們排斥他。當他走投無路時,一位善良的主教幫助了他。在主教感化下,苦役犯從此改過自新,加入了主教弟弟的軍隊,一路英勇作戰,直到在滑鐵盧戰死沙場。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在雨果最初的計劃里,除了主教和苦役犯,他還打算寫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當時法國文壇的潮流之一是描寫民眾的痛苦,雨果也想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據學者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初衷是對自由的追求,這種自由更多是政治上的,主要是那些有錢沒權的階層想要在公共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而反對教會和貴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後來,底層民眾才進入了革命者的視野,公平逐漸成為革命主要的訴求。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作家和知識分子開始把目光轉向社會底層的無產者。雨果在小說中塑造苦役犯和女人等人物的初衷就與這種思潮有關。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但雨果對大革命的態度比較複雜。雖然他支持法國大革命對自由的追求,同情民眾的遭遇和苦難,但對革命之後越來越極端的舉措持保留態度。所以,我們會看到雨果筆下的人物往往善惡分明,可是他對革命、歷史、宗教的態度卻十分曖昧。說到底,雨果並不是某一種政治體制的支持者,他更看重自由、平等和尊嚴,強調人性的健全和良知的完整。所以說,人們往往把他稱為「人道主義者」。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悲慘世界》的寫作過程並不順利。雨果在40年代就開始醞釀這部小說,當時的法國施行君主立憲制,社會相對穩定。但這種穩定沒能持續多久,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總統。在這段時間裡,雨果中斷了寫作,四處奔走鼓吹革命,贏得了許多人的尊敬,晉封伯爵,併當選國民代表和國會議員。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1851年,路易·波拿巴稱帝,雨果對此大加攻擊,被迫流亡比利時。直到1861年6月,小說才全部完成,第二年正式出版。全書共分為五部,翻譯成中文有90多萬字。除了最初計劃中的聖人、苦役犯、女人和孩子,雨果還塑造了馬里於斯,一個帶著不少他本人印記的年輕人。至於小說的主題,雨果自己歸納為:一個人良心的發現。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介紹下寫作背景

整部小說採用框架式的結構,每一卷、每一部似乎都在講不同的故事,相互之間的聯繫十分鬆散,有時還夾雜了大段雨果的議論和抒情。這一點曾被當時不少評論者批評過。不過,巨大的篇幅撫平了作者議論和抒情引起的突兀感,鬆散的故事最終都匯聚在同一個主題之下,所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止是幾個人物、幾段故事,而是整個波瀾壯闊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沒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成功,原因是什麼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