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人,可以真實地活著,但不要太認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完美主義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實。現實才是最真的真實。在真實的世界裡,有苦有樂,有酸有甜。人活著最大的樂趣,就是從痛苦中把快樂找出來。什麼都追求好,是一種積極的思想,卻不是最好的活法。難得糊塗,你隨和,生活才隨和。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樂。水中參雜的東西越少,雖然貌似少了許多不同的味道,卻越顯清澈亮麗。人生看淡的誘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許多做人的歡樂,卻因心的簡單而少去更多的煩惱。享受,都以付出為代價。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活得就越累。淡然,使人簡單;簡單,使人快樂。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深藏的故事,只是,找不到合適的人訴說,等有合適的人了,我們又發現,不合時機,事情總是這樣陰差陽錯。往事逐漸成為了自己內心永久而不為外人所知的風景,看到別人繼續上演著自己曾經歷過的痛徹心扉,我們只報以會心的一笑,卻不會過多的言語。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寧靜,是裝不出來的優雅。心事是裝滿桶的水,有一點縫隙都會外溢。人生是一方田,種啥得啥,因果循環,誰也逃不離。痛就痛了,痛,讓你認識自己,也看清了別人。敗就敗了,站起來拍拍灰塵,多少人在乎你摔過跤?人間多少事,看清了,想開了,淡了,忘了,就靜了。優雅,是心底的寧靜開出了美麗的花。

人生無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順境,有逆流,可謂悲喜交織,苦樂參半。品味了苦澀,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經受了苦難,才知道堅強的美麗。壓抑了,那就換個環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轉個角度思考;沒路了,不妨回頭,路在腳下,哪個方向都可以走;只要你不衝動、不放棄、不煩惱,其實天湛藍、路很寬。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質。你走得再遠,爬得再高,也脫離不了苦與累的糾纏。人生就是一種承受,一種壓力,讓我們在負重中前行,逼迫中奮進。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學會支撐自己,失敗時給自己多一些激勵,孤獨時給自己多一些溫暖,努力讓自己的心靈輕快些,讓自己的精神輕盈些。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人生如茶,靜心以對。對錯無辜,緣由前生。學會和身邊的人相處,學會愛身邊的人,這也是一種修行。你接觸到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一面鏡子,都能反映出你自身的缺點,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改善自己。每個生命都是奇蹟,每個經歷都是緣,不要忽視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因為他們也許是你前世的親人或愛人。

能幹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無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認真,只在情緒上計較。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回去,才叫本事!

只有在落魄時才懂,願拉你一把的人何其少。只有在最窮時才懂,再好的感情也難敵現實,人不貪錢卻都怕吃苦。只有在漫長生活里才懂,浪漫易,忍耐難,人人能愛你卻少人願忍你。因而常不被情緒左右,淡看名利得失,寧靜做自我,從容過生活。淡了,靜了,你的生活才會聽你的安排。

如果,感到此時的自己很辛苦,那告訴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堅持住,因為你正在走上坡路,走過去,你就一定會有進步。如果,你正在埋怨命運不眷顧,開導自己:命,是失敗者的借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詞。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埋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努力,才是人生的態度。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好文推薦】

《梁漱溟:人生的三種態度》

「人生態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傾向而言,向深里講,即入了哲學範圍;向粗淺里說,也不難明白。

依中國分法,將人生態度分為「出世」與「入世」兩種,但我嫌其籠統,不如三分法較為詳盡適中。我們仔細分析:人生態度之深淺、曲折、偏正……各式各種都有,而各時代、各民族、各社會,亦皆有其各種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籠統,而究難免於籠統。我們現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過是比較適中的辦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種人生態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謂人於現實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飲食、宴安、名譽、聲、色、貨、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誘,一面受問題刺激,顛倒迷離於苦樂中,與其他生物亦無所異;此第一種人生態度(逐求),能夠徹底做到家,發揮至最高點者,即為近代之西洋人。

他們純為向外用力,兩眼直向前看,逐求於物質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實甚偉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稱讚。他們並且能將此第一種人生態度理智化,使之成為一套理論——哲學。其可為代表者,是美國杜威之實驗主義,他很能細密地尋求出學理的基礎來。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第二種人生態度為「厭離」的人生態度。第一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物的問題,第三種人生態度為人對於人的問題,此則為人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人與其他動物不同,其他動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則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別發達。

其最特殊之點,即在迴轉頭來反看自己,此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於人者。當人轉回頭來冷靜地觀察其生活時,即感覺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為飲食男女及一切慾望所糾纏,不能不有許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會上又充滿了無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計較,以及生離死別種種現象,更足使人感覺得人生太無意思。

如是,乃產生一種厭離人世的人生態度,此態度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婦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婦亦能回頭想,回頭想時,便欲厭離。但此種人生態度雖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別者即在程度上深淺之差,只看徹底不徹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種厭離的人生態度,為許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發揮到家者,厥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個生活,完全為宗教生活。他們最徹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為佛家。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第三種人生態度,可以用「鄭重」二字以表示之。鄭重態度,又可分為兩層來說:其一,為不反觀自己時——向外用力;其二,為回頭看自家時——向內用力。在未曾回頭看而自然有的鄭重態度,即兒童之天真爛漫的生活。

兒童對其生活,有天然之鄭重,與天然之不忽略,故謂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順從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於此處我特別提齣兒童來說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鄭重」一詞似太嚴重。

其實並不嚴重。我之所謂「鄭重」,實即自覺地聽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鄭重」即是將全副精神照顧當下,如兒童之能將其生活放在當下,無前無後,一心一意,絕不知道回頭反看,一味聽從於生命之自然的發揮,幾與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確有分別。此系言淺一層。

更深而言之,從反回頭來看生活而鄭重生活,這才是真正的發揮鄭重。這條路發揮得最到家的,即為中國之儒家。此種人生態度亦甚簡單,主要意義即是教人「自覺的儘力量去生活」。

此話雖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盡包含在內,如後來儒家之「寡慾」、「節慾」、「窒慾」等說,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覺地儘力於當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對仰賴於外力之催逼與外邊趣味之引誘往前度生活。引誘向前生活,為被動的、逐求的,而非為自覺自主的。

儒家之所以排斥慾望,即以慾望為逐求的、非自覺的,不是儘力量去生活。此話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誠意」、「慎獨」、「仁義」、「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覺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謂「仁至義盡」、「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了你的人生

此三種人生態度,每種態度皆有淺深。淺的厭離不能與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鄭重是道德的路,而厭離則為宗教的路。將此三者排列而為比較,當以逐求態度為較淺,以鄭重與厭離二種態度相較,則鄭重較難,從逐求態度進步轉變到鄭重態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覺得很不容易。

普通都是由逐求態度折到厭離態度,從厭離態度再轉入鄭重態度,宋明之理學家大多如此,所謂出入儒釋,都是經過厭離生活,然後重又歸來儘力於當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

在我十幾歲時,極接近於實利主義,後轉入於佛家,最後方歸於儒家。厭離之情殊為深刻,由是轉過來才能儘力於生活;否則便會落於逐求,落於假的儘力。故非心裡極乾淨,無纖毫貪求之念,不能儘力生活。而真的儘力生活,又每在經過厭離之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