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德國版《黑天鵝》,女子為當女主角,接受了導演的「不懷好意」

德國版《黑天鵝》,女子為當女主角,接受了導演的「不懷好意」

豆瓣top250榜單中,有一個名為《黑天鵝》的故事。

故事中,女主角Nina為呈現最完美表演狀態而走火入魔,分不清角色和現實,徹底把自己黑化成一個「瘋子」。

一經上映,就獲得了不俗的口碑、極高的票房,直接提名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無獨有偶,熱愛浪漫的法國人拍攝了一個相似內核的故事。同樣「無法分清虛幻與現實」,同樣因角色瘋魔不成活。

不同的是,法國人熱愛生活化設定,喜歡在最平淡的情節中給觀眾深刻的反思,在故事後半段加入了溫馨的「救贖」元素。

片名:《殼中裂縫》。

女主名叫范恩,是一名沒什麼名氣的舞台演員。

日常生活狀態為劇院——家庭兩點一線,性格不算開朗,沒有能夠推心置腹的朋友。天賦平平,無法掌控舞台劇中複雜的角色。

以至於校長都看不下去了,委婉勸誡她:「你可能不是很適合這個工作。」

對於這個提議,范恩是拒絕的。

——她非常喜歡錶演,只有在表演的時候,她才能感覺到人生是屬於自己的。

只不過,糟糕的原生家庭環境一次又一次把她壓垮:父親離開,母親工資微薄,妹妹天生就是腦癱。

不管范恩在劇院取得了怎樣優秀的成績,母親都只是平淡暼一眼,表示自己知道了。

不管范恩在工作中遇見了怎樣的挫折、情緒有多麼低落,母親都不會注意到,永遠把精力放在妹妹身上。

有時候,范恩也會苦笑著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沒必要堅持?」她能找出答案,也不敢找到答案。

直至某一天,著名導演卡斯柏看中了范恩,邀請她出演舞台劇女主角卡蜜兒。范恩的人生終於迎來改變…

《殼中裂縫》最大的噱頭,是范恩成為卡蜜兒之後的妖艷與誘惑。

舞台劇中,這是個非常離經叛道的角色:四歲被父親強暴,從此變得放蕩,男女關係混亂,永遠渾渾噩噩的生活。

和范恩本身的性格截然相反,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如果不切身實地把卡蜜兒經歷過的事情再經歷一遍,是很難演出這種感覺的。

范恩了解這一點,卻遲遲不敢嘗試。她知道:現實是現實,故事是故事。一旦兩者混為一談,就會受到致命的反噬。

但導演卡斯柏明顯不這麼想。

他一步步試探,一步步誘惑。在深聊中帶范恩回憶被父母漠視的痛苦日子,激發她的心理陰暗面、在范恩最茫然無助的時候安慰鼓勵她,借擁抱取暖的名義把她帶上床。不知不覺,范恩就變成了卡蜜兒的樣子…

前半段,是范恩孤獨的生活常態。

後半段,是范恩變成卡蜜兒之後瘋狂索取:不停引誘男人,逼母親在自己和妹妹之間做選擇、鬼迷心竅,企圖用枕頭把妹妹悶死。

虛擬角色卡蜜兒完全主導范恩。又或者說,范恩潛意識裡,最想成為這個角色。可以不顧一切索取,不在乎其他人喜怒哀樂,切切實實成為真實的自己。

故事整體很不錯,完成度較高,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也很多。主演斯坦因演技可圈可點,把范恩的迷茫和卡蜜兒的瘋狂演繹得淋漓盡致。

不顧一切追求愛情的執著讓人感動,為完美出演角色而變得瘋狂的行為,也無限讓觀眾唏噓。能把這樣一個複雜的角色演出來,還是蠻出人意料的。

故事最後,影片的落腳點由「瘋狂的表演藝術」轉變為「原生家庭的傷害和治癒」。

無法脫離卡蜜兒性格影響的范恩選擇自殺,鮮血刺痛母親,她終於明白:不管是哪個女兒,都應該受到關心和照顧。

再度醒來時,范恩見到了溫暖的陽光、對她噓寒問暖的母親。黑暗過去不復存在,她終於迎來新生。

一句話形容。這是一個「在瘋狂表演藝術中渲染親情、渲染自我尋找」的故事。

那段為出演角色而不顧一切、失去底線的日子,是范恩尋找真實自我,企圖突破生活困境的過程。她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她希望用成功的表演把自己變得更好。

再往深一點說,誰能保證:卡蜜兒的情緒不屬於范恩呢?每個人內心都有陰暗面,都有不願被以我承認的瘋狂和黑暗。

卡蜜兒的出現,並不是偶然。慶幸的是,范恩讓它變成偶然。沒有被陰暗所迷惑,而是勇敢敲開裂縫,看見陽光。

真心希望,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生活 的精彩文章:

色彩贊、鏡頭美,這部日本青春片能讓所有人引起共鳴!
奧斯卡最佳,豆瓣8.9分,高口碑《綠皮書》為何外網屢遭非議

TAG: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