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忠民:鄉村空間

鄭忠民:鄉村空間

「鄉村空間」影像調查項目從空間景觀的角度切入中國鄉村的演進與變遷,聚焦於鄉村的公共空間,以浙西南地區為主要範圍,對鄉村中新出現的典型建築和公共設施進行影像採集。

該項目的籌劃和實施是建立在對鄉村建設長期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之上的。之所以選擇浙西南地區為調查範圍,固然與便利性有關——我的家鄉松陽就位於該地區的中心位置,更為重要的是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相差不大,千百年來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特徵的本土文化,鄉村建設也呈現出地域特點,並且這種文化和變化直接呈現於鄉村的空間景觀上。

該項目採集的建築設施涉及鄉村交通、環境、衛生、體育、旅遊、文化、市場等諸多方面的建設。這些建築設施的不斷出現和持續演變使得鄉村的公共空間呈現出現代化、城鎮化、園林化、景點化、同質化、奇觀化等諸多特徵,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農村建設的價值取向與文化形態,以及在城市化進程背景下,中國鄉村受消費意識形態和權力雙重影響而產生的諸多變化。

攝影跟時間和空間有關,一張照片就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瞬間切片,展現的是某個時間點上的空間狀態。跟動態視頻不同,靜態照片並不擅長呈現某一個時間段內現實場景的運動變化情況。我感興趣的是,如何組織、結構畫面里的各個要素,形成新的關係和語境,通過影像將我的思考帶入社會討論層面。

顯然,鄉村的新式建築設施與來自遠古時代的山水景象不可分離,與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村落景緻不可分割,也與當下鄉村的公共文化認知不無關係。通過對鄉村空間的細心觀察和審慎選擇,並以冷靜、沉穩、莊嚴的態度,將不同時空的文化元素提取出來,並組織在現實場域的景象之中,以增強影像的開放性、隱喻性和象徵性,由此展現出傳統與現代衝突碰撞、混雜交融、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

相關評論

不斷產生的符號和意味

浙江攝影師鄭忠民的《鄉村空間》系列,如他自述:「從空間景觀的角度切入。」這句話非常到位,不僅已充分體現在其作品中,而且還表明了他創作思維的出發點。

這個出發點,可以令人信服地涵蓋鄭忠民的作品。當代性意義上的記錄類攝影不是簡單複製世界,它必須經過轉換,也就是合理改造其內在語法,使得它向複雜的當代生活完全開放。法國當代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為:「照片所攝取的姿勢,其意義只有聯繫著整個符號系統中該符號的位置,才能得以理解。」

在這裡,布迪厄所說的「整個符號系統」,就是日趨龐大複雜的當代生活。

紀錄類攝影存在到如今,是由文化逐漸構建起來的,它其實並非天生的理所當然。在傳媒日新月異的時代,紀錄類攝影受到的擠壓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世界,圖像泛濫,一方面,布迪厄所說的「符號系統」不斷在擴張、在突破,另一方面,「歷史在加速消失」,照片隨時可能被輕視為對事物已知方面的簡單複述和匆忙評價,紀錄類攝影的功能和作用被稀釋、被降低,甚至被取代、被置換。

紀錄類攝影真正的可持續性來自以「今天的立場」敘述感受。所謂「今天的立場」,其實就是攝影師的個性立場和當下視域。在這個層面,鄭忠民《鄉村空間》系列的意義才得以真正彰顯出來。

鄭忠民的《鄉村空間》,是有意識、成規模、持續性地對於景觀的觀看和表徵,既有其所在地方的特點,又能結合其個人經歷、性格、志趣,靈活運用現當代景觀攝影的方法論,表現出了不同凡響的觀察、梳理和執行能力。在這些照片中,景觀被恰如其分地呈現。

我們看到、領略到、品味到的每一處景觀,它呈現給我們的含義,都來自其背後交織在一起的話語——對此的觀察與思索之所以值得留意,是因為所有的景觀必然涉及人,必然涉及控制、利用、表徵、再現、改造等。我們任何人生活在其中的空間都是雙重的:景觀既是地理空間,又是意義系統編織起來的空間,而後者至少和前者一樣重要。

表徵景觀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某種權力的體現。權力展現為一種排斥:那些能夠投射並展望景觀的人規定了眼前的景觀應該具有的文化意義。這倒未必是一種對權力的惡意濫用,而不如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但需要補充的是:實際上這種權力支配關係瀰漫在整個人類活動之中,當然也包括通過攝影的觀看和表徵。

根據環境心理學的觀點,景觀可以理解為地表某一空間的綜合特徵,包括景觀的功能與結構特徵,以及表現為景觀各因素相互作用的關係,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活空間。景觀的質量取決於兩個特性:「可解性」和「可索性」,前者體現了人對於景觀的安全的需求,後者反映了人對於未來的求知慾,人們期待運用種種景觀信息去預測、探索未來的生活格局。

以我個人的見識,景觀關聯到人的具體的進退聚散,人所得到和所付出的,它不僅是文化權力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概念和主體身份賴以形成並得以表述的文化實踐。從來就是如此。

無論如何,中國當代鄉村社會畢竟提供了紛繁豐富的環境基礎,不斷產生著符號和意味。作為視覺反饋,攝影已出現多元的形態,關於景觀的觀看、拍攝、呈現也成為繁複無盡的表述與想像的循環再生產。鄭忠民的攝影實踐,就是一種攝影師在場的事實,這還不單是「現場感」的問題,而是攝影師的心在不在的問題。鄭忠民通過細緻內斂的創作風格,對此提供了沉靜而有力的回應。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14期·5版

圖文:鄭忠民

評論:姜緯

編輯: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支江:太湖紀行
富士展示3款新鏡頭樣品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