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孫恩光:推影像文物遺產保護 探澳門新文化旅遊休閑產業模式

孫恩光:推影像文物遺產保護 探澳門新文化旅遊休閑產業模式

今年兩會期間,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孫恩光在提案中建議,以影像文物遺產保護相關產業,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填補國家文化空白。

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孫恩光

孫恩光表示,2019對於澳門是極為重要的一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也是人類攝影發明180周年。與此同時,在習總書記新時代治國理政思想戰略下,澳門亟需明確在國家新歷史時期的新定位,以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新的歷史機遇,為國家新時期建設發揮更重要作用。

他指出,作為澳門未來核心競爭力之一,通過落地「影像文化遺產保護基因庫/實驗室項目」和引入「世界頂級的影像文物保護教育項目」,呈現最高端的國際文保科技成果,讓澳門成為國際級影像文物遺產保護中心城市,既能填補國家影像文物保護領域的空白,又能善用澳門中西文化交流基地優勢,帶動澳門新經濟,展現「一國兩制」的生命力。呼籲國家能夠給予認定、支持和推動。

以下是孫恩光的提案:

一、影像文物隱含科技演進史,是國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在人類可記錄影像客觀世界的180年中,各地、各個時期的人們無不把當時最尖端的科技用於攝影技術的發展上。一張張歷史照片,不但呈現著當時的社會面貌,在實體影像文物背後還隱藏著一部完整的人類科學演進史。

今天,無論製作手機晶元的光刻技術、醫學診斷設備、深空探索、武器發展等尖端行業競爭的背後,其實比拼的都是攝影---在基礎成像科學上的代際傳承與積累的深度。

不幸的是,由於長期的忽視,承載珍貴歷史瞬間和重要科學信息的影像文物,在中國正在大量且快速地劣化和消失著。

二、來不及,也等不了—會自然消失的文物。

影像文物和其它文物種類不同,它有可以自然消失的特性。所有的歷史瞬間,其實只存在於幾微米厚的化學結構上。而人類歷史上出現過150多種產生照片的工藝,材料、結構與化學組成極具複雜性,加之劣化模式的多種多樣。對影像文物的搶救、保護,無法以一種技術或保存原則就可以解決全部問題。

影像文物的鑒定、保護與修復專業,必須基於豐富的歷史藏品。現在只在美、法等西方大國才存在有系統的研究和修復技術儲備。中國尚未開始這項學科的建設,更沒有人才儲備!但時間不等人,今天距離1921年建黨也已近百年,更遑論久遠的清代!大量珍貴的影像文物,每天都在劣化、消失,搶救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三、澳門的歷史和現實機遇,讓澳門找到了經濟新方向。

1、澳門是世界現存的中國第一張照片的拍攝地(1844年)。但這段如此重要的歷史,從未被真正開發過。

2、亞洲/中國歷史上第一套「影像文物鑒定保護基因庫研究項目」即將落戶澳門。這個科學研究項目,包含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實物產權的數千件文物,涵蓋世界影像史各階段原作以及鑒定圖譜、以及劣化樣本庫和修復資料庫。能填補國家在影像文物保護研究領域的空白,極其珍貴。

3、澳門如可獲得國家支持,藉助澳門在中國影像史的開端地位、影像文物基因庫研究項目、以及國際合作專業人才培養教育項目三項機遇落地,即可一躍成為亞洲/中國第一個影像文化遺產搶救中心城市。不但可以立即投入到幫助搶救保護散落各處的中國影像文物事業上。更因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基本不具備影像文物保護的能力,讓澳門可以代表中國,向世界輸出獨特的科學實力,展現大國文化自信。

4、影像文物保護具有高科技、尖端教育等積極產業特點,對讓澳門從博彩、娛樂為主的舊產業格局走出來,轉向富含正能量的新文化旅遊休閑產業模式、新經濟,具有極大的時代意義。

四、懇請中央給予重視和支持

1、懇請中央政府支持,為澳門設立單獨的影像文物遺產保護研究專項基金。

2、懇請中央政府相關部們支持、推動這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項目。澳門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新成果展露於世界面前,為國家文化自信源源不斷的發掘、輸送新內容。

澳門商報2019全國兩會報道組

記者王芳星、王維、吳爾珊北京報道

微信編輯唐克璽、王媛

微博編輯植筱詩

往期熱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灣區 的精彩文章:

上有美軍空襲,下有恐怖襲擊,阿富汗平民去年死亡四千人創記錄
《流浪地球》逆襲上揚 北京文化押寶中彩

TAG: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