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已經到了115多課,越來越發現,關於《說文解字》的一些入門常識需要做系統的普及,今天就把這些內容匯總一下放在這篇里,做為《說文解字》的入門補充資料:

一、《說文解字》的作者、成書經歷。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漯河許慎文化園裡的許慎像)

《說文解字》的作者是許慎(約58-149),漢代汝南召陵(現在的的河南漯河)人,唐代張彥遠在《法書要錄》里說:「慎少好古學,書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奇妙。」足見許慎的小篆書法是很優秀的。許慎性格淳厚安靜,很小的時候就博學經籍,經學大師馬融非常讚賞他,他又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不是三國末那個跟司馬懿同期的賈逵,是課本里收的那個隔籬偷學的賈逵。)學習經學,當時的評價他「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無雙許叔重。」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經學大師馬融像)

看上面許慎的生卒年(生年不準確),許慎活了90多歲,是個長壽的人,可見要取得足夠大的成就,活得足夠長很重要。

《說文解字》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基本完稿,但許慎並沒有急著定稿,而是繼續查遺補漏,又連續修訂十年,直到漢安帝建光元年才由交由許慎之子許沖進獻給新帝。一個古文字學家,修訂一本書,就用了十年,足見《說文解字》的份量。

二、《說文解字》的書名及內容

《說文解字》的書名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說文;一是解字。文與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慎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說文解字序》)倉頡開始造字時,依照萬物的形狀臨摹創造了一部分圖畫似的符號叫做「文」;後期 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就叫「字」。「文」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是後來的滋生,繁衍。這跟我們現代漢語里的文和字的概念並不相同,應當注意。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中華書局《說文解字》內頁)

《說文解字》內容共分十五卷,以小篆為研究對象(所以它成了後來元朱文篆刻的典範),同時參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為文字解說,十五卷為敘目。共收漢字9353個,重文(包括古文、異體字等)1163個,分歸540個部首統屬,字頭以小篆為準,兼有古文、籀文等異體。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著力講解9353個字頭漢字。

三、《說文解字》如何歸部排序,又是如何解釋一個漢字的?

《說文解字》把所有的漢字歸屬在540部里,這540部的先後是「以形之相次」排序的,即主要依據字形排序,一部之內的漢字各字先後「以義之相引為次」,即每一部里的漢字以字義為排序標準。

《說文解字》里的每一個漢字「凡篆一字先釋其義,次釋其形,次釋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每一個字,先解釋字義,再分析字形,最後說讀音。

四、《說文解字》的眾多版本,何謂「大徐本」,何謂「小徐本」?

《說文解字》作於東漢,印刷術還不發達,所以能看到流傳下來的最早的《說文》版本,是唐人的寫本,一部是《木部》殘本,一部是《口部》殘簡,現都流落日本。

1、大徐本和小徐本

接下來的版本關於兩兄弟,即徐鉉、徐鍇。

這兩人是兄弟,但一般記載弟弟徐鍇(920-974)是南唐人,哥哥徐鉉(916-991)是北宋人。原因是兩人早期都服務於南唐李煜(這位詞國皇帝大家都熟悉),弟弟徐鍇當北宋軍隊圍城時(975年,南唐滅國,他沒等到),憂懼而死,只活了55歲,所以他是南唐人,哥哥徐鉉隨李煜投宋,到991年才死,他的成就多在北宋時取得,因此稱他為北宋人。

弟弟先去世,先說弟弟徐鍇。因為許慎的《說文解字》傳世全靠手抄,到了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很自負,於是他傳抄《說文解字》就大量修改了他認為許慎解說文字不準確的地方。徐鍇覺得李陽冰很多地方改的不對,於是又編了一套《說文解字系傳》對李陽冰版本進行修正袪妄。這其實是《說文解字》唐以後的第一個版本,這個版本,其中有專門一篇就叫 《祛妄篇》專祛李氏之妄,駁李氏臆說五十多條;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小徐的《說文解字系傳》)

接著說哥哥,哥哥徐鉉歸宋之後,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承詔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 等人一同校訂《說文解字》,詳參存世所有版本本,以正誤補闕,又編訂了一版《說文解字》,這一個版本的說文解字最後付國子監雕版印行了。這是《說文解字》唐以後的第二個版本。

這兩個版本是後世最流行的兩個《說文解字》版本。弟弟的版本雖然早,但因為是弟弟,後世稱為「小徐本」;哥哥的版本雖然晚,但因為是哥哥,後世稱為「大徐本」。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小徐《說文解字系傳》影宋本)

小徐本流傳不廣,一般認為好的小徐本是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祁雋藻根據宋朝抄本刻寫的本子。

大徐本廣為流傳,它在先天優勢,是國家或者說是集體創作行為,「大徐本」有雕版,一般稱宋槧本,宋槧本又有大字本和小字本,但傳世的多是小字本。

到了晚明的時候,常熟人毛晉及其子褒,依據宋刻本「始一終亥」小字本,以大字雕板印行(這個大字本是由大徐本里的小字本擴大出來的)。大徐本《說文解字》原貌始為人知。這個版本後來又幾經刪改,成為當時通行的汲古閣本。注意,汲古閣本其實還是「大徐本」。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汲古閣本《說文)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孫星衍又依據宋本重刻大徐本《說文解字》,就是後來說的平津館本,內容被人稱道,但「密行小字連貫而下,不便閱讀」。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陳昌治又根據孫本加以校訂,改為一篆一行本。現在市面上最常見的中華書局版本即1963年據陳本為底本的版本。歸根到底,中華書局這個通行版本是「大徐本」的一個版本。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

2、大徐本跟許慎版本的差別

既然我們學習的是中華書局的大徐本版本,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版本跟許慎版本的差別。

首先,大徐本把《說文解字》重新分卷。徐鉉和他的同事們,在修訂《說文解字》時,覺得許慎的十五卷篇帙繁重,於是把每一卷又分成上下兩卷;

其次,大徐本增加了反切注音。許慎所外時代沒有反切注音法,注音就說「讀若某」,說白了就是找同音字說明讀音。徐鉉和他的同事們依據孫愐的《唐韻》加註反切於每個字下。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讀音,跟許慎所處的漢代讀音並不一致。好在,現在的中華書局版出版的有注音版《說文解字》對反切不熟悉的,注音問題,基本可以解決掉了,但我們課程里說了,有些注音還有待商榷;

第三,增加了一部分注釋。原來許慎沒有注釋的,加上注釋,後來生有俗字而原本沒有的話,也做辨析,也引用小徐本的說法、李陽冰的說法,但都一一註明;

最後,因為文字是發展的,許慎版本沒有的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各種典籍中經常見到的字,徐鉉把它們補錄在每一部的末尾,稱為「新附字」,這也是我們每遇到「新附字」就暫時跳過不講的原因。

五、啥是「反切」?

這個問題朋友們問得最多,要說明白反切注音法,其實很麻煩,只能簡略說一下:

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研究:音韻學開始於東漢末年,當時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創反切法來注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一般認為孫炎是反切的創始人),用反切注音,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其聲母,切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

比如「祖」字,《說文》稱:「則古切」,那麼它的讀音就是取「則(zé)」的聲母z,取「古(gǔ)」的韻母和聲調ǔ。那麼讀音完整的就是zǔ。再比如「蘇」字,《說文》稱:「素孤切」,那麼它的讀音就是取「素(sù)」的聲母s,取「孤(gū)」的韻母ū,那麼它的讀音就是sū。但由於古今讀音的差別及音韻學的某些原因,這種「反切法」切出的讀音,不一定就是現在字典里某個字的準確讀音,在應用時,要小心在意。

關於《說文解字》的入門常識匯總

(段玉裁紀念館)

六、說文四大家

《說文解字》既是文字學、書法學的經典,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到了清朝,研究最為興盛。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講篆刻時不止一次提到過他,《 繆篆分韻》也是他編的)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和《說文句讀》,這些研究著作備受各家推重,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學《說文解字》當以這四家各自著作為入門必備讀物。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94課:「曾孫之稼,如茨如梁」中,「茨」是什麼?
《說文解字》第101課:「芃芃棫樸,薪之槱之」,「薪」是何意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