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都挺好》: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人,最後都是怎麼找到幸福的

《都挺好》: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女人,最後都是怎麼找到幸福的

文|張北北 盧悅

《都挺好》這部劇,誰看誰傷心。

有的網友說這部劇,看不到15分鐘就要窒息,其實,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大抵都一樣!

劇中的父母遭到了很多人的唾棄,他們為了兒子能順利出國留學,把女兒的屋子給賣了;

無原則的寵溺二兒子,讓女兒為他們做牛做馬。

可是,面對最有天分的小女兒,卻尖酸刻薄;明明可以考上清華,卻把上學的錢都給了二兒子花。

還好,小女兒爭氣,與父母脫離關係,而後又遇到了貴人,成就了一番事業。

可能有人要問,同樣是子女,為什麼父母會差別對待呢?

先來看一個小故事,《繼續活下去的五個故事》中有個短片叫《小飾和洋子》,根據日本作家乙一短篇改編,至今印象很深。

小飾和洋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但母親對於他們倆的愛確是天壤之別。

妹妹小飾被打扮的像個小公主,擁有很多的玩具。

而姐姐洋子卻活得生不如死,吃剩飯,住潮濕的屋子,像一隻狗一樣。

在這種卑微的環境下,洋子有了罪惡的想法,那就是與小飾互換身份。

「因為,媽媽如果那麼恨我,可能有一天會把殺我了,我變成了小飾,是不是就能重獲新生了」

後來,她們的母親,真的將「洋子」推下樓,摔死了。

當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的時候,我們知道了洋子的母親為什麼這樣區別對待。

當年,洋子的母親懷孕後,被渣男狠心拋棄,她的心裡開始扭曲到變態。

雙胞胎慢慢長大,卻越來越像她們的生父,所以她開始發泄,狠狠的虐待洋子。

但是出於母愛,她又不忍心,所以就對小飾特別好。

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上天的安排,洋子是被拋棄的那一個,她本身並沒做錯什麼。

父母偏心的理由有千萬種,就像是一個定時炸彈,給子女們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就像《都挺好》劇中母親對女兒說的一樣:蘇明玉,你是個女孩,你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十八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因為女兒是「賠錢貨」這種思想已經在她心裡根深蒂固了。

也不指望她養老送終,所以對她也就這麼苛刻。

但是蘇母也是女人,她的想法,也許在小時候自己是孩子的時候已然被她的父母灌輸著,她或許也遭受了同樣的待遇,認為這才是正確對待女兒的做法。

也謹記了父母的教誨:養兒才能防老。女兒都沒用!

當然,除了養兒防老防老的理由,糟心父母們偏心的理由還有:

大兒子沒有小兒子聰明,以後得靠小兒子;

傳孫接代很重要,外面領養的兒子比家裡的親生閨女強;

重組家庭里,帶過來的女兒是新生弟弟的保姆;

老大得了白血病,生老二隻是為了救老大的命;

後媽偏心繼子繼女,只是為了不讓外人說閑話,卻傷了親生兒子的心;

現在兒子不靠譜,女兒才是依靠,老了才能照顧

……

所以,不幸的是,你是被偏愛的那一個,還是被嫌棄的那一個,都只是一個概率事件。

其實,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大抵都一樣:

1、無論對外如何,但骨子裡是宿命般的不自信。

最終的最終,他們都會下意識歸咎於自己不配,不配得到寵愛,不配獲得幸福。這是一種無限墜落的絕望。

2、無法正確地情感表達,過於理性、冷淡、甚至易怒。

以蘇明玉為例,蘇母去世,她是家裡3個孩子里情緒最穩定,也是效率最高的:通知親朋、購買墓地、敲定葬禮流程。一邊完成大哥接機,一邊打工作電話,還準備好了手臂黑紗。有條不紊,像實施公司的工作項目一樣。

3、習慣了被忽視,所以也一直習慣付出和奉獻,以達成平衡。

看似無情,最是心軟。

在這樣的家庭里,沒有人理解女孩的憤怒和悲傷。她們到底在憤怒什麼?

1、作為被犧牲的孩子,她必須心甘情願,反抗被當作「被慣壞」

2、作為被忽視的孩子,她必須陽光熱情,冷漠被當作「性格古怪」

3、不虐待子女=父母

4、無法選擇誰作自己的父母

「我們又沒虐待你」

「生你養你我們還有罪了嗎」

「哭什麼哭,你還委屈了不是,你說,把你生下來,養這麼大,我們容易嗎」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最要命的是,無從反駁。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反駁。

沒有任何人為她們是女孩負責任,沒有人向她們道歉。

那麼,離開這種父母,就只能靠自己強大的毅力了。

第一,因為傷痛不會化解,它就在那裡,永遠也忘不了,也無法擬補。

第二,那也不可能去死,所以,就要用金錢的氣場來代替。氣場越強大,蓋過了那種痛,沒時間去記恨,也就不那麼難受了。

掙脫出原生家庭的苦,要靠自己強大的雙手。

在你沒有能力去掙脫這種束縛的時候,也許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幫助你。

那就是了解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

為什麼我們會經常感到莫名的情愫,絲絲縷縷,無法命名?

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小孩被觸動了,那是我們的本質,是真我,是我們的原始信任感。

很多時候,你看不到TA,甚至意識不到TA的存在,因為TA藏在你內心最深處,層層包裹,是最弱軟的部分。

有的心友說,既然看不到,那我的內在小孩到底是什麼樣呢?

盧悅老師說,

「內在小孩其實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

當我們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上,與這個世界坦誠相見,那時我們餓了就吃,冷了就哭,完全不會想「我這樣哭媽媽會不會不開心,我這麼能吃爸爸會不會嫌棄」。

簡單來講就是,內在小孩就是我們還沒發展出防禦機制的自我。而防禦機制就是我們應對這個世界的挑戰,用來保護自己的「殼」。

每個人都需要各種技能傍身,來應對世界的各種挑戰。如果沒有防禦機制的保護,我們就是一隻沒有殼的蝸牛,柔軟,容易受到傷害。

其實,你所被原生家庭控制的人生,都是因為你內心所逃避的那個「內在小孩」。

你們前半生,總是因為種種愛的缺失,而不斷拋棄自己;在後半生,當我們擁有了足夠資源後,又開始把那些丟失的自己,慢慢地拼回去。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和內在的孩子很陌生了。

那個因為創傷而被我們丟棄,遺忘,避之不及的自己,一直都在等著我們,

就像是種子等著陽光、水和土壤一樣,TA知道,遲早有一天,我們會重新找回TA,抱著TA說:

對不起

請原諒

謝謝你

我愛你……

盧老師在最近推出了一檔課程「內在小孩成長,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就是幫助你開始這場回歸之旅。

我們都需要這樣一場回歸,而回歸之旅的船票已經為你買好,只要你願意,我們隨時可以回到當初停下來的地方,找回那個需要療傷的自己。

——心有助,不孤獨——

-作者-

張北北,95後,獅子座專情小作家。不定時出現與寫作。不為文字活著的生活都沒有意義,愛生活,愛狗子(男友)。期待每一次與你們的相遇。

愛我的人請分享到朋友圈

沒看夠的這裡一定有你愛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 的精彩文章:

papi醬、阿嬌的選擇遭萬人罵:「我愛自己,我錯了嗎?」
男人愛不愛你,就看這兩個細節

TAG:心之助女性心理平台 |